"皇后之璽" 玉印為西漢時期文物,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故事之一
1968年9月的一天傍晚。陝西鹹陽市區東北30多公裡的韓家灣公社韓家灣小學的14歲學生孔忠良放學回家,他沿著渭惠渠邊的路走到狼家溝,無意中看見渠南邊的土坎上有個東西在夕陽斜照下閃閃發光,開始他以為是只躲在草叢中的小兔子在偷看他,就好奇地走近一看,卻什麼也沒有發現,只是那亮光仍在閃爍。於是他放下書包,用手刨挖起來,終於發現有個東西的一角露了出來,由於土質松疏,他很快便把這東西刨了出來。
他擦去上面的泥土,原來是一塊光亮的玉石,玉石的上部趴著一個動物,下面四四方方的,好像刻著字,可是他一個字也認不出來,於是把它帶回了家。到家後便把玉石給哥哥看,兩人研究半天,覺得可能是顆印章,準備把上面的字磨掉,刻上自己的名字留著玩。可是這玉石特別堅硬,上面的字不容易磨掉。過了幾天他們的父親孔祥發要到西安給生產隊辦事,孔忠良就把印章拿出來讓父親帶到西安,找家刻字鋪把印上的字磨平後刻上自己的名字。
孔祥發向小兒子仔細問明印章的來由,端詳著印章的造型、質地、文字,儘管他也認不出是什麼字,但總覺得這東西非尋常之物,他想到印章出土之地在劉邦陵園之內,自己在擔任大隊幹部期間,同到這裡來的文物工作者打過多次交道,有一些文物知識,再聯繫到這一帶常有人挖出古代陶盆、瓦罐、瓦當、麻錢之類的古物,意識到這顆印章可能是文物。第二天他到西安後,先沒有辦其它的事,而是直接找到陝西省博物館,請他們對玉璽鑑定。博物館的人一看印章上的動物造型和印面上的「皇后之璽」四個篆字, 當即認定它是珍貴文物。
當得知這方印章是如此珍貴的文物之後, 孔忠良的父親沒有絲毫的猶豫,直接將這方玉印上交給了博物館,博物館領導為了感謝他們父子倆, 給了他們20元獎勵。
故事之二
2012年12月初,陝西省神州漢文化保護發展基金會舉行「保護大遺址、弘揚漢文化」總結表彰大會,對孔忠良等10名先進個人予以表彰,第一次受到表彰的孔忠良激動地說:「沒想到,45年了還有人記得我。」
故事之三
江青素來對呂后十分欣賞,她曾評論說「呂后也了不起。她對漢高祖劉邦的事業起了很大作用。」
1974年,江青聽說前些年發現的「皇后之璽」是呂雉之物,便連忙追問玉璽的下落,快拿來給她看看。當她得知呂后玉璽收藏在陝西省博物館時,便打電話給當時正在西安出差的一位中國女領導,要她速將此玉 璽找到帶回北京。這位領導幹部立即到陝西省博物館找來負責人傳達江青的話,要他找出玉璽,館負責人當即領她到「秦漢文物陳列室」看實物,當她看到文物標籤上並未標明是呂后之物時,有些不解,陪同的有關專家解釋,對此方玉璽學術界尚有不同意見,因此未明確標註。隨後命陝西省博物館派人將玉璽護送去京,江青見之如獲至寶,遲遲不還,直到粉碎「四人幫」之後,這方「皇后之璽」才得完璧歸趙返還陝西省博物館收藏。
1991年6月20日,陝西歷史博物館在大雁塔西北不遠處建成開放,這方歷經滄桑曲折的國寶,從此在這座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藝術殿堂中正式陳列,公開展出。
螭虎腹下鑽以透孔,以便穿綬系帶。璽臺四側面呈平齊的長方形,並琢出長方形陰線框,其內雕琢出4個互相顛倒並勾連的捲雲紋,每個雲紋均以雙陰豎線與邊框相連。陰線槽內殘留有部分硃砂。璽面陰刻篆書「皇后之璽」4字,字體結構嚴謹大方,筆畫粗細均勻,深度一致。
此枚玉璽玉質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動,璽文字體之規整大氣,雕琢技法之嫻熟,都是罕見的。《漢舊儀》載:「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鈕。」此印形制與印文正與漢制相合。因出土地點距漢高祖和呂皇后合葬的長陵約1公裡,推測為呂皇后呂雉之物,是漢代皇后璽的唯一實物資料,彌足珍貴。也有學者認為:在長陵附近獲得未必就是呂后的璽印,它可能是從別處帶來的;劉邦初定天下,各種事務都在草創階段,不可能刻制如此精良美好的璽印;從漢武帝前後所刻制璽印來看,其風格同「皇后之璽」、「淮陽王璽」也高度一致。鑑於這三個理由,「皇后之璽」應為漢武帝時所制,甚至於其製作的時代有可能更晚。
迄今為止,皇后之璽仍是我們發現的兩漢時期等級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後玉璽,故歷史、藝術價值很高,被列為國家級文物。它反映的漢代禮儀制度及其背後的故事,將長久地引起人們的興趣。
(根據百度資料整理)
活動更多資訊
請關注大麓珍寶古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