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
豚
河豚文化在曹妃甸
曾經有過一幅畫,名字叫《灤州臨海射獵圖》,畫中為一人背側斜向,在他前頭是一片蘆葦,疏密錯落,高低起伏,天際空遠。這人一膝弓立,一膝跪地,其身向右微傾,左手推弓,右手拽弦,張弓欲射,箭尚未發。身後箭袋空匱,羽箭已罄。蘆葦上頭一鴨驚起飛遁。畫中無馬,也沒有描畫到先前獵獲,真是「一人一箭一孤鴨」,蒼涼孤寂,描繪的正是曹妃甸歷史上的情形。值得說的是,畫中這人髡髮左衽,正是古代契丹人的打扮。
這幅畫也正好算是用藝術的形式佐證了曹妃甸的歷史。
曹妃甸的東部沿海有一條河流,名字叫「溯河」(古稱泝河)。名字叫「溯河」是因為海水漲潮的時候,潮水會沿著河道向上倒溯數十裡遠,這時海邊的商船漁舟便可乘潮行舟,順水上溯,便捷省力。因為曹妃甸歷史上長期地處邊陲,所以它的歷史就像這條溯河中的水流一樣,進退起伏,動蕩搖擺。
歷史上曹妃甸,地處九州之首的古冀州,南臨渤海,北接金代皇家「春水」獵場,東望長城、山海關,北仰右北平郡、永平府,漢飛將軍李廣戍邊之地。
唐盧綸《塞下曲》詩說:「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盡顯彪悍粗獷。
再北眺,即是古遼西之地。唐金昌緒《春怨·伊州歌》說:「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又得相思之寄。
曹妃甸的歷史,是曾經的戰爭史,也是胡漢之間的民族融合史。不斷地紛爭融合之後,又終於迎來了最終大一統的現實。到了清代,這裡才又繼商周、元代之後,真正再一次成了中國遼闊疆土的重心。這種歷史特性,造就了曹妃甸善良樸實、剽悍勇武、博大包容地域性格的同時,也造就了曹妃甸獨特的河豚文化,不同於江南河豚文化的旖旎溫婉,曹妃甸河豚文化,也呈現著一種邊塞誠實純樸、彪悍粗放的文化特點。
歷史上曹妃甸的前人,以及現在的曹妃甸人,不斷主動向江南河豚文化學習,甚至遠跨重洋向日本學習,所以才有了曹妃甸對河豚特別的理解與認知。在曹妃甸,人們都把河豚叫「臘頭魚」。晚清江浙儒商郝風鳴和朋友在蠶沙口對飲,樂品清燉白汁臘頭魚,酒後微醺,作《偶品臘頭魚》,詩說「河豚與宋俱偏安,只見終朝半片天。竹外桃花蘆芥嫩,蠶沙口畔勝江南。」他的朋友也說:「當年蘇子(指蘇東坡)若能至是,妙品之下必有絕世佳篇。蘇失美味,世失佳篇,兩相錯誤,如之奈何?世之憾事也!」
如今,曹妃甸人周玉傑也作《河豚》,詩說:「鰭赤斑青披荊甲,目炯齒利氣如蛙。刺身剔透薄窗紙,料理綻放雪蓮花。拼將一試酬知己,縱情原不為奢華。」由此可見曹妃甸河豚文化之一斑。
割裂與接續,發展與繼承,曹妃甸的河豚文化是一朵奇葩,是中國河豚文化中的一個獨特分支,在中國的河豚文化中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在歷史縱橫的大環境下,優秀的中國歷史河豚文化,同樣也是曹妃甸河豚文化的根。可以說,中國的河豚文化同時也是曹妃甸的河豚文化。
來源:曹妃甸區旅遊局
嚴正聲明
未經官方授權,其他媒體或個人不得私自轉載或抓取本公眾號信息。如若發現信息不實、不全等,對我局造成負面或不良影響,將予以追究相應責任!
TangShanTourism
新唐山 心體驗
唐山,想不到的美!
立足京津冀 面向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