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餘歲老人在看古書
(通訊員 康煌 莫興國 蔣哲奇)7月1日,筆者在邵陽縣五鋒鋪鎮合興村嶺塘井院落走訪時,看到該村村民在門外種種菜、養養蜜蜂,在家裡看看書、帶帶孫子;無村民在家打字牌、摸麻將;村幹部介紹:「在這個院落找不到一副字牌、一桌麻將。這應得益該院落清朝光緒時期遺留的一則祖訓」。
清朝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五月十五日,嶺塘井蔣家院落創始人陳氏婆婆七十壽辰,她將自己寫的「家風訓誡」金匾掛在正堂屋之中,帶著蔣氏後裔大聲朗讀,並要求兒孫們熟記在心落實於行動。於是,蔣家祖訓就這樣潛移默化地在長輩心中傳承下來。每年正月初一,本院落蔣氏子孫後代都要到這堂屋神龕前跪拜祖宗,重複著年復一年的祖訓:「……不務正業,好逸惡勞,打牌賭博,皆為敗類,或溺或墾,改斜歸正,護林愛鳥……」。子孫在堂屋跪拜、接受祖訓後,然後再到長輩家一一拜年。
於今,蔣家院落傳承百餘年「祖訓」,文明鄉風也正濃常在:過年過節,院落有人帶牌來玩來,一旦發現,也要批評教育,要打牌就去開荒。院落歷代老一輩阻牌開荒、督促有力,成為無牌、無麻將、無撲克的無賭博院落;蔣新兵八歲兒子,不慎摔成重傷,蔣當生立即掏錢3000元,蔣更奇護送到醫院,蔣超娥等發微信捐款,一天時間,鄉親近鄰捐款一萬多元,挽救了年幼可憐生命,延伸了祖訓精誠團結、相互幫助的內涵;春節時,回家過年的在外年輕人都要分別到長者家裡拜年,尤其一定要給一位喪偶、喪子九十歲的老大媽拜年,送禮品,送紅包給她,平時,在家年輕人給予幫助、照顧她;清明佳節,在外經商一代回家掃墳祭祖時,也要為80餘歲老前輩送電毯,送兩用水壺等等生活用品,也是對孝子當先「祖訓」的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