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故宮三寶」,大家多數想到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火鍋、白菜、紅燒肉」,對於臺北故宮藏品的原生地北京故宮,有什麼代表性的珍貴藏品,我們卻很難答得上來。坊間一度有過「好東西都到了臺灣」的傳言,有人甚至說,「臺北有文物沒有故宮,北京有故宮沒有文物。」上周六,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來到上海圖書館,舉辦「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主題講座,否認了這個說法。在他看來,一踏進羅浮宮就奔著蒙娜麗莎、維納斯而去;到了臺北故宮博物院,擠在人群中看完「白菜」、「紅燒肉」就算完滿——這種簡單粗暴的「尋寶」之旅,其實是對文物,對觀眾都是一種傷害。
鎮館三寶?紫禁城15萬件珍品件件鎮館!
單霽翔說,「不論質量也好,內容也好,所謂『三寶』都算不上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好的藏品,唐元書畫、琺瑯彩瓷器等展品其實更值得一看。」原來,頗有人氣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瑪瑙石,目前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文物分級中,僅認定為重要文物,而並非國寶級文物。
海外的情況亦然。在巴黎羅浮宮「三寶」幾乎成了中國旅行社的導遊路線圖,偌大的繪畫館,很多頂級名作前門庭冷落,唯獨《蒙娜麗莎》裡三層外三層地被圍住,快門聲更是不絕於耳。
「我們北京的故宮不會評『三寶』」,他說,事實上所謂「臺北三寶」的說法讓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馮明珠院長也十分困擾。「如果部分觀眾在沒有事先做功課的情況下,你引導他看什麼他就直奔而去,再加上一些導遊不負責任的講解,對博物館,對觀眾,都是一種傷害。大量的觀眾擁堵在個別文物的櫥窗前,其他文物則鮮有人問津,對文物保護不利,觀眾參觀體驗也不會好,更偏離了博物館的文化普及意義。」
相比於「鎮館之寶」,單霽翔則認為,最要緊的,還是提供更全面完善的信息:「把信息告訴觀眾,讓觀眾知道自己想看的東西在什麼地方」。所以,故宮目前有著「世界上最好的講解器」,不僅有40種語言可供選擇,還有「王剛故事版」和「鞠萍姐姐版」針對不同年齡的觀眾。「故宮人用了7年時間,把故宮的文物數量精確到件,讓1807558件文物中的每一件文物有名有姓,在紫禁城中有所依、有所養。」「我們從中還精選出了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物15萬件,可以說,納入《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的15萬件珍貴的文物,件件都是『鎮館之寶』。」
遊客消滅景點,觀眾才是品讀歷史
單霽翔說,眼下不少觀者的遊覽常態是,自午門進入,目不斜視地沿著中軸線,太和殿、乾清宮、御花園一路下來,便「功德圓滿」,「目不斜視」地錯過了東西兩區41個精彩的專題展覽而不自知。所以,對單霽翔而言,最大的心願,或者說難題就是要讓故宮轉型成為故宮博物院——從一個有著眾多文化資源的旅遊景點,成為沉澱歷史文化的公共文化空間。
有別於現代型博物館,紫禁城除了提供文物展示空間,更是作為古代皇家建築群呈現的。僅僅是走完紫禁城的中軸線,便要花上許多時間,然而也正是因為建築載體的存在,讓文物不再像是離開原生環境的文物的「孤魂野鬼」,大量宮廷文物在原生環境中得到陳列展示,有背景環境的烘託,其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才得以彰顯,獲得應有的尊嚴。
單霽翔說,「雖然自1925年對公眾開放起,紫禁城便是以故宮博物院的名字出現的,可在一天十數萬走進故宮的來賓中,有多少人自身定位為『觀眾』,又有多少人自身定位為『遊客』,不禁要打個問號。」為幫助更多的完成「遊客」到「觀眾」身份的轉變,首先從節約購票安檢等不必要的排隊時間開始。過去暑期高峰,要排隊一個多小時才能買到票,如今通過增設售票窗口和安檢,壓縮到單霽翔承諾的「常規3分鐘,最多一刻鐘」——「省下的時間,可以多看兩個展覽。」
如果歷史和文明是一面鏡子,在無數博物館人的反覆擦拭下,這面模糊的銅鏡鏽跡漸褪。然而空有明鏡和拭鏡人不夠,反觀自身,作為觀者,很多時候,我們卻缺乏對歷史文化的虔誠之心,不願意花時間,靜下來,映照自己。當一個消滅景點的遊客簡單,然而當一名以行走審讀歷史的觀眾,這堂課,我們還遠沒有上完。
「雍正萌萌噠」,一年能賣六個億!
臺北故宮博物院「朕知道了」膠帶曾火爆一時,這個截取於康熙皇帝的奏摺硃批,因為符合現代白話口語,一改宮廷政治文化的嚴肅雅正,讓今人對歷史多了一份親切。隨後網友還翻出了雍正皇帝的硃批:「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透過這段不加修飾的語言,雍正帝的個性可以想見一二。而「朕就是這樣漢子」也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印在了連帽衫上,成為熱銷品。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硃批體」的火爆也為眾多博物館,在文物複製品的研發上,提供了一個新的課題——擁有大批的文化資源和歷史文物,在擺於展櫃裡硬性展示之外,如何選取利於傳播的元素,讓當代觀眾更好地接受和認知?
今年暑期,故宮微信公眾帳號「故宮淘寶」推出了「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系列圖片,無疑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原本正襟危坐的雍正皇帝,眨眼賣萌,比「剪刀手」,十足是「90後」自拍的造型,配上「感覺自己萌萌噠」的標題,讓網友驚呼「毫無違和感!」而在一系列《雍正行樂圖》動態版中,雍正或在樹下撫琴,聲稱「抱歉,朕想孤單一些」;或在窗下搖扇納涼,「只想安安靜靜地做個美男子」;或在湖邊泡腳,因為腳癢,忍不住蹭蹭腳丫。與影視劇中和穿越女白領展開驚心虐戀的「四爺」相比,「萌萌噠」的雍正不僅更接近一個熱衷角色扮演的本尊,也讓靜態的傳統肖像畫更具記憶點。
而在故宮衍生品中,帝後、大內高手的卡通玩偶也是暢銷品。御前侍衛屏息凝神,馬步運功,便是一個手機座;手執酒罈,醉眼朦朧,斜靠圍牆便是一個桌面盆栽擺設,在「萌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成功抓住了年輕人的消費喜好。據單霽翔介紹,僅去年一年,故宮文化衍生品的銷售額就達到6億元。
創意營銷刷新用戶體驗,故宮博物院開始尋找到一條適合網絡文化的傳播之路。然而如何讓文物在有所依、有所養之後,真正為人們所熟知,真正「物盡其用」,讓故宮博物院和它180萬件藏品,再萌600年,考驗著故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