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傅文婧10月29日報導:「普魯斯特效應」中提到,氣味具有獨特的能力,能夠解鎖已經遺忘卻飽含情感的回憶。最近,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藝術與化學」學思創團隊以校園內常見的植物和花卉為主調,精心研製了十二種香氛,將「校園的味道」濃縮在瓶中,並命名為「十二雅馨」。伴隨這一系列香氛問世的同時,每種香氛還能對應一個月份和校園的一個地點,匯聚成一份獨一無二的「校園香地圖」。
據悉,這12支香氛組成都有獨立的名稱:逆風、傲雪、玉立、初戀、守護、笑春、遇見、不染、倔強、及第、探秋、獨放。所對應的則是華理校園裡常見的花卉和植物:雪松、臘梅、玉蘭、櫻花、香樟、薔薇、梔子花、荷花、青草、桂花、柑橘、茶花。每支香氛以獨立卡片包裝,卡片上除了香氛名稱外,還印有手繪的植物花卉圖案,以及一句具有校園風格的優美文案。
今年10月25日是華東理工大學建校68周年紀念,「十二雅馨」的誕生也是團隊師生給母校的生日禮物,充滿著對母校的深情厚誼。同時,這也是華理學生將專業知識應用於創新創業的一次實戰。
「我們致力於做出一款藝術和化學相結合的文創產品。」團隊成員、研二學生唐智聰告訴記者,相對於工藝技術,團隊在創意、文案方面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和能力,「以櫻花為例,名稱是『初戀』,配方呈現則表現為『落櫻繽紛』,文案是『淺笑盈眸,和平樓前,春天美得不像樣子』。而『逆風』這款香氛對應的是校園裡一月份的雪松和龍柏,位於第五、第六教學樓等附近,象徵華理人迎難而上的不屈精神」。
在一年中的12個月份中,華理各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和花卉?負責創意和文案工作的唐智聰、鍾懿、胡晨等同學開始了尋找同時查閱檔案資料,足跡一次又一次踏遍了華理校園,不停地詢問身邊的老師、同學,調研記憶中的華理味道,並著手文案的創作。
記憶的香與調配的香能夠完美融合嗎?答案是否定的。比如,徐匯校區友誼餐廳前的紫藤,每到春季怒放時,總能吸引眾多學子駐足欣賞和拍照留念。然而在實際制香過程中,卻發現紫藤香過於單薄,團隊只好捨棄了這一絕佳景致。
將所學專業知識應用於實際的產品研製,同樣經受了許多的挑戰。制香小組研究生梁顏等和本科生倪好等同學們前期經過了約一年的學習,除了從書本學習香料基本知識和實驗室試驗,還進入國際大型的香氛公司學習聞香、識香和調香。
天然香氣成分複雜,氣味濃厚,要調製出一款符合天然香的產品,需要技術、藝術方面的積累並要經過多次的實驗方可達到要求。梁顏告訴記者,制香小組在調製香樟樹香時,由於沒有標準的香源,只好篩選了雪松、檀香木、琥珀、麝香、樹莓、梨香、檸檬、依蘭、佛手柑、茉莉、檸檬烯、木材香、桂皮香、桉葉油素、鈴蘭香等大量的香原料進行調配,經過長期的摸索篩選,在課題組進行評價後,再經過志願者品香,才得到較為理想的香樟香。
「聞著親手調製的桂花香,就自然而然地在腦海裡浮想起秋季的華理校園。」團隊成員楊青穎在感懷香氛激起校園記憶的同時,更開心於能將專業知識和審美情趣結合起來,親身經歷文創、科研、小試、中試、生產等各個環節,創意逐步變成產品,這樣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難以言表。
據了解,「十二雅馨」的誕生也得到了華東理工大學創新創業教育中心、黨委宣傳部和校友與發展聯絡處的指導和幫助。「一門優秀的專業課聚攏一批優秀的學生,走出一支優秀的雙創團隊,他們用專業知識創新創造,結合自己所學所感所思所悟,在老師的指導下形成創意。」華東理工大學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副主任司忠業表示,希望眾多「華理人」循著花香草芳,回顧華理四季,穿越林蔭趣徑,體味校園時光,同時,記住這一支帶給大家清香和回憶的師生創新創業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