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隆起是分階段發生的

2020-12-18 科學網

 

遼闊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和面積最大的高原,靠近世界最高的山脈。長久以來它激勵著地質學家設法去理解該地區如何以及何時升高到了這樣壯觀的高度。來自中美兩國科學家的一項為期8年的研究表明,這個高原是分階段上升的,隆起首先發生在高原的中心,然後是北部和南部區域。

 

「這個高原的中部首先在距今至少4000萬年前隆起,而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以及北部的山脈是在很久以後隆起的,」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研究科學家Xixi Zhao說。

 

這個研究組發現海洋化石表明,在青藏高原中部已經處於或者接近其現代高度的時候,如今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還處於海平面以下。今天這個高原的平均高度超過4500米(14850英尺)。

 

這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網絡版上發表了他們的成果。該論文的第二作者Zhao是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地球物理和行星物理研究所的成員。論文的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Chengshan Wang自從1996年開始就與Zhao以及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其他科學家合作。

 

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由從印度緩慢向北朝著亞洲運動的構造板塊的不斷碰撞形成的。該論文的作者之一、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地球和行星科學教授Robert Coe說,在他於1988年首次訪問西藏之前很久,關於這個高原如何發生隆起的理論就在不斷地演化。

 

「人們過去認為整個高原同時形成,但是現在已經弄清了這個高原的不同部分是在不同的時候升高的,」Coe說,「我們的研究表明高原的中部首先隆起,看上去這與其它研究符合得很好。」

 

青藏高原的上升導致了區域和全球氣候的劇烈變化。青藏高原隆起的時間對那些試圖理解地球歷史上重大的全球氣候變化事件的氣候研究者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信息。

 

「關於西藏何時變成高原的一個傳統觀點認為這是一個相對晚近的現象,發生在過去的1500萬年,」論文的作者之一、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研究生Peter Lippert說。他用了5個野外研究季節研究青藏高原的地質學。「至少在4000萬年前就存在的一個高原可能有重要的氣候意義。」

 

這個由中美地質學家組成的研究組在廣泛的野外研究的基礎上得出了他們的結論,這些研究主要是在青藏高原的一個遙遠的內部區域進行的。他們把重點放在了高原中北部的一個稱為可可西裡盆地的區域。這個區域的地質歷史被記錄在了5000米厚的沉積巖層中。Lippert說,如今它是這個高原的一部分,過去它曾經是高原中部的北部邊緣上的一個盆地。

 

他說:「這個盆地的結構以及沉積物沉積的方式表明,正是這種類型的盆地在大型山脈的腳下形成。因此我們證明了至少4000萬年前在可可西裡盆地的南部有高的地形。」

 

有幾組證據支持該研究組的結論。除了野外研究,這組科學家還使用了許多實驗室技術分析巖石並測定其年代。歷史上地球磁場的變化被巖石的磁化記錄了下來,這提供了一種測定年代的方法。這種稱為磁性地層學(magnetostratigraphy)的分析是在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Coe的實驗室裡完成的。該研究使用的另外一個測定年代的技術稱為磷灰石裂變徑跡法,它是根據放射性同位素衰變在磷灰石晶體中留下的損傷徑跡運作的。

 

這組科學家還在可可西裡盆地以南的高原中部的一個區域發現了火山巖。平坦的凝固巖漿層位於傾斜褶皺的沉積巖層之上,地質年代學技術測定出它的年齡是4000萬年。

 

「這些平坦的火山巖的存在告訴我們這些沉積巖是在火山活動之前變形的,而且它把西藏這部分地區的火山活動年齡從1500萬年前擴展到了4000萬年前,」 Lippert說。

 

在喜瑪拉雅山脈,這個研究組發現了稱為放射蟲的海洋浮遊生物的化石,它們比此前從該地區發現的任何海洋化石都年輕500萬年。這一發現縮小了喜馬拉雅山脈隆起的時間窗口。Zhao說,當青藏高原中部在超過4000萬年前隆起的時候,珠穆朗瑪峰和喜馬拉雅山的其他部分仍然是一個深海盆的一部分。

 

不過,Lippert說,喜馬拉雅地區是很複雜的,而其他研究組正在忙於更準確地確定它隆起的時間。他說:「我們的主要貢獻是我們從這個高原的中北部區域採集的數據,該地區還沒有被很好地研究。」

 

Zhao指出,沒有中國同事的支持,美國科學家就無法進入該地區。這一長期合作包括了在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和中國大學之間交換研究生,以及為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本科生提供在西藏進行野外研究的機會。「這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研究合作,其中也包括了強有力的教育成分。」(來源:EurekAlert!中文版)

 

(《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doi:10.1073/pnas.0703595105,Chengshan Wang,Xixi Zhao)

 

相關焦點

  • 假如青藏高原沒有隆起,我國氣候將會發生什麼變化?
    青藏高原沒有隆起之前據地質學家研究發現,大約在4000萬年前,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環境和如今完全不同,據研究發現,當時的西藏中部地區和如今的西雙版納非常相似,不僅降雨量較多,而且溫暖潮溼,整個地區呈現出熱帶雨林景觀。
  • 青藏高原與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對中國歷史與地理帶來了哪些改變?
    青藏高原首先,從地理的角度來說,如果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沒有隆起,中國的地理環境將會顯著改變。在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隆起之前,這些地區都位於海平面以下,隨著地殼運動,逐漸抬升,不僅成為陸地,還逐漸成為世界屋脊,最高的高原。
  • 假如青藏高原不隆起,我國南方是什麼環境?恐不會有煙雨江南
    中國幅員遼闊,但是南北方卻形成了不同的氣候、人文環境,人們的生活習慣等都大不相同,有地理學家認為,這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有關係。因為它會引起我國其他山脈地形的變化,但是假如青藏高原不隆起,我國南方又會是什麼環境?
  • 青藏高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已爭論百年
    他們認為印度大陸的俯衝作用導致了青藏高原雙地殼結構和均一海拔高度的形成,也就是印度大陸巖石圈的板底墊託作用導致了青藏高原地表的快速隆升。與阿爾岡的「一塊板」墊託的觀點不同,該模型認為青藏高原的隆起是由印度大陸巖石圈「多塊小板」墊託起來的。
  • 青藏高原出現異象,到底發生了什麼?
    你對青藏高原了解多少?只聽過那首《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它有著第三極的稱號。地球上的南北極是人類無法輕易觸及的高度,青藏高原同樣也是。青藏高原有著亞洲水塔的稱號,亞洲許多河流都是發源於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大湖期」之謎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生張帥和張繼峰博士等在Science Bulletin2020年第16期發表了題為:Spatiotemporal complexity of the 「Greatest Lake Period」 in the Tibetan Plateau的「News & Views」欄目文章。
  • 青藏高原不僅僅是亞洲的「水塔」
    隆升的高原地形和強大的表面輻射加熱形成了局地上升對流和高聳對流層中部的中空「熱源柱」,這種「熱力驅動」下青藏高原高、低層互為反環流且類似颱風的「自激反饋」機制為「亞洲水塔」水汽「匯流」與抽吸提供了動力。「亞洲水塔」熱源驅動機制有助於世界屋脊大氣「熱島」「溼島」的形成和維持,促使暖溼氣流從低緯海洋向高原輸送、匯聚。
  • 走進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館
    1、青藏形體 進入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館大廳,首先看到的是《青藏高原》的立體沙盤,它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立體沙盤。在它的背面,還有一個《大美青海》的立體沙盤。從這兩個沙盤可以直觀地看到青藏高原、青海的地理特徵和區域分布,領略到高原的神奇與壯美。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
    青藏高原中南部隆升到現代高度的歷史比國際主流看法要晚。12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他們測定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至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高精度年代序列
    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12月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等研究。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和蘭州大學等,首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距今約4100萬-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 中國的起源地,青藏高原在地理上有多重要?
    現在從科學的角度證實,造就中國大地的造物主原來真的存在,但不是某人某物,也不是神靈,而是屹立在西南方的青藏高原。這片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冰冷高地,在各個方面都對我國的環境起到了難以想像的作用。如果沒有青藏高原,也就不會有我國三級階梯式的地勢,以及平坦富饒的中原地區。真正發現青藏高原的特殊始於40年前。
  • 化石證明:北極狐500萬年前起源於青藏高原
    圖為邱氏狐化石。   活躍於整個北極範圍、可在零下50℃冰原上生活的北極狐,竟也曾出沒於我國青藏高原。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客座研究員王曉鳴的研究團隊歷經15年的野外科考,最終通過化石證明:北極狐500萬年前起源於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曾是「熱帶雨林」?琥珀化石揭秘四千萬年前的故事
    新的琥珀埋藏地故事要從倫坡拉盆地說起,它位於青藏高原中部,是一塊狹長地域。而亞歐大陸則向上隆起,就像一張厚紙一樣,慢慢翹了邊,有了褶皺。青藏地區的海拔開始上升,喜馬拉雅山開始隆起。但是,隨著地面不斷隆起,海拔持續升高,氣候開始變得涼爽、乾燥,森林生態系統開始掙扎,雨林逐漸變成了闊葉林、松林。這時,就變成了「丁青組」。最後,森林終於撐不住了、活不下去了,變成了草原,青藏高原也慢慢形成了今天的狀態。
  • 如果青藏高原變成平原,將會發生什麼?
    如果青藏高原變成平原,那麼中國、南亞、中南半島將變成乾旱和半乾旱區,亞洲將有至少20億人被活活渴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上居然有很多人對青藏高原產生了「嫌棄」,認為青藏高原太高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凍土廣布,條件惡劣。
  • 青藏高原位置有多重要?佔據了全國25%土地,能養活我國14億人口
    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青藏高原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幾乎是我國大陸國土面積的1/4。地形上可分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峽谷區等6個部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_新華報業網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和蘭州大學等,首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距今約4100萬-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 不適宜人類居住的青藏高原是何時出現人類的
    每但青藏高原作為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並不一直都是難以企及的「世界屋脊起國際統一的地質時代單位:宙、代、紀、世,並編織成地質年代表。最新地質學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隆升大體可分四個階段飛第一階段,初始隆升階段,中生代白重紀末期至新生代古近紀始新世時期,此階段的隆升僅限於藏南岡底斯一帶,且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下,岡底斯帶以南的喜馬拉雅山地區還處於淺海或殘留海環境;第二階段,火山巖沉積階段,古近紀漸新世至新近紀中新世時期,喜馬拉雅山區開始隆升,岡底斯帶以北的可可西裡地區、羌塘地區則從火山巖帶沉積為河流、湖泊環境,大湖沉積環境的出現是一次重要的夷平作用時期
  • 「原創」生物演化的「天然實驗室」——青藏高原
    圖1 青藏高原圖片來自闞寶雲大家可能會比較奇怪,青藏高原如此之高寒,怎麼會是生物演化的有利場所呢?這是由於在距今2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時期,青藏高原不僅地勢不高,還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於青藏高原的隆升過程不是勻速的,也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經歷了不同的隆升階段(見圖2),且不同地區存在差異性隆升,這就導致青藏高原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可能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在侏羅-白堊紀時期(距今約1.95億年),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已不再是海洋環境,而是隨著地勢的上升逐漸演變為與當時四川盆地相似的淡水湖泊。在芒康的侏羅-白堊紀時期地層就發現了適宜於淡水湖岸邊的拉烏拉芒康龍和酋龍等生物化石。
  • 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館五大活動讓市民樂享科普大餐
    為全面落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提升公眾對科技創新成果的認知度,近日,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館推出了「博物館奇妙夜」等五大主題創新科普活動,讓市民樂享科普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