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陸毅直言數學太燒腦了
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立馬雞飛狗跳,每次輔導作業,我都想躲進冰箱裡靜靜,別問我誰是靜靜,我現在煩著呢!
輔導作業就是家長的一個劫呀!老師也是厲害,非得讓家長輔導作業,輔導作業就算了,還不給參考答案。每次不會就想著網上搜索,可是,可是,可是網上搜不到呀!
這不,明星也逃不過這個劫。12月10日,明星陸毅社交網站曬出一道數學題,直言:太燒腦了,對不起貝兒,爸爸的能力已經幫不了你。
幸好評論區網友們紛紛獻出了一己之力,開始幫貝兒解題,還有網友感慨道:輔導孩子做作業是所有父母都逃不過的,陸毅表達出所有家長的無奈,太扎心了。
孩子的數學作業不會就算了,沒想到的是,陸毅還仿佛聽見貝兒說:這麼大的人了,連這都不會啊。
陸毅曾經還說道,其實自己小學數學都是100分,但結合現狀看來,隨著教育的升級,老父親陸毅剩下的也只有無奈了。
數學為什麼這麼難,這僅僅只是小學數學呀!孩子不懂,家長不會,又沒有參考答案,這不是為難家長和孩子嗎?我真的懷疑,老師你是故意的嗎?語文不會,多寫多記就好,可是數學不會,該怎麼辦?
02.為什麼數學這麼難?難在哪?
人類的大腦重量只佔身體的2%,但耗能卻佔20%。
學習數學的中樞是人大腦的痛苦中樞。也就是說,感受針刺這樣的疼痛與處理數字是同大腦的同一片區域。有人學數學就頭痛,這導致了人對數學天生的逃避反應,越逃避,自然越難學。
下次孩子不會數學,請不要再罵他笨了,其實孩子是很聰明的,遇到難就選擇逃避,這是生物的天性。
數學難在哪?
對於一個孩子而言,對於抽象的數字,孩子根本理解不了,就如一個資深的數學老師說的那樣:
以數字「1」為例子,二年級以上的學生都認為是「1」。但是對於一年級及以下的普通學生未必認為那就是「1」,可能會想為什麼是「1」,「1」是什麼破玩意,能吃還是能玩,「1個」又是什麼鬼?哪裡冒出來的?怎麼畫一下就是「1」,再劃拉一下又變成別的了?什麼叫一划呀,劃了就是「1」嗎?我剛才到底劃沒劃呀?為什麼「1」怎麼變成手指頭了,手指頭怎麼又成「1」了呢?
總之,一年級以下的學生,在他的世界裡根本不知道「1」送啥玩意,所以孩子問的大部分都是哲學問題,這個哲學問題都是根源性問題,比如:「鳥為什麼會飛」「我從哪裡來的」「為什麼雲是白色的」………這些哲理性的問題,孩子長大後再也不會問為什麼?
所以數字「1」是什麼?低齡孩子根本不同,他們也不知道1+1為什麼等於2,但是他們知道,我有一個蘋果,你再給我一個,我就有兩個蘋果。
綜上所述,對一個孩子而言,數學難在理解,根本不理解抽象數字是什麼?因為不懂,家長就說孩子笨,孩子自然對數學失去了興趣。不想學,不會學,討厭數學,這才是孩子學習數學真正難的地方。
所以想要孩子數學好,首先讓孩子對數學感興趣,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03.如何讓孩子對數學感興趣?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漁。不管是報培訓班,還是家長輔導,興趣才是孩子最底層的驅動力。孩子對數學感興趣,才有學習數學的動力,一旦有了學習的動力後,孩子就可以輕輕鬆鬆學習數學。
一、保護孩子的想像力——自信心
先給大家看一組動圖:
01.如何計算圓的面積
02.多邊形外角和等於360°
03.正方體的變化
04.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鬼使神差的問題,就是數學的抽象化和邏輯推理。數學學的是一種思維,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是對物體和運動的思考和觀察。上面這些動圖,就是數學中的抽象想像力,這也正是孩子問我們那些天馬行空的問題時,腦子浮現的樣子。請不要隨意扼殺孩子的想像力,他6歲不懂1+1=2是很正常的,因為他腦子裡裝著無限可能。
不管孩子問什麼問題,都要鼓勵孩子多思考,和孩子一起找到解決的方法。
二、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觀察力
從日常生活入手,引導小孩從熟悉的事物上去找數學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實驗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是最快、最高效的。
在我們生活中藏著很多有關於數學的事情,比如:
一個家庭有多少個人?吃飯的時候會拿多少個碗,多少根筷子?媽媽今天做了幾個菜?少一個人吃飯,就會少拿一個碗和2根筷子。
在餐桌上,碗是圓形,勺子底部是橢圓形,筷子是長方體等。
大家發現沒有,就是單單的吃一餐飯,裡面充滿了各種和數學有關係的數字和圖形,對於孩子而言,你只要稍微點化他一下,他就像那句俗語一樣,「啞巴吃湯,圓心中有數」。
數學就藏在我們身邊,不管是我們走路、上下樓梯、馬路、建築物,還是去超市,到處都是有趣的數學。
家長在帶孩子的時候,不要告訴孩子1+1=2,而是選擇生活中的事物,告訴孩子一個棒棒糖加一個棒棒糖等於兩個棒棒糖,以這種有趣的方式,讓孩子對數學感興趣。
三、讓數學「活」起來——思維能力
相對於抽象性的數字,孩子們更喜歡用圖形(實物)示意,在孩子接觸數學的時候,儘量選擇用一些圖形或者實物來講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和變化,讓枯燥的數學和文字「活」起來。
綜合以上三點,民國時期的一位數學家叫做劉薰宇,他曾說:孩子的天性是擁有好奇心的,而在這個階段,給予的知識養分是有趣的還是無趣的,這決定著能否將孩子的好奇心轉換為興趣和熱情!我一直在找尋一種方法,讓孩子們能夠更好的理解數學裡面存在的邏輯。
最終他把自己寫的數學科普文章,集結出版了這套《給孩子的數學三書》,結果大受歡迎,不止孩子們很喜歡,連豐子愷,楊振宇和谷超豪等這樣的大人物也讚嘆不已。
劉燻宇是著名的數學教育家,橫跨民國和新中國兩個時期,他曾擔任多所大學和中學數學教師和校長,審定過我國中小學教材。
豐子愷曾經說過:
要是小時候他能夠看到劉薰宇的數學文章,那麼一定不會荒廢掉這麼重要的科目。
這套書一共分為三冊:
第一冊是《數學趣味》,劉薰宇以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數學問題為切入點,從萬事萬物來講數學。這樣的方式能讓數學融入生活中,引導孩子從實際生活理解數學,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數學啟蒙引導。
重點:這本書適合父母閱讀,父母閱讀後,從生活入手,引導小孩從熟悉的事物上去找數學問題,然後解決問題。
第二冊是《馬先生談算學》,大師劉薰宇以馬先生的口吻,講述圖解的模式和一些簡單的算術。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不一樣的數學題,簡單有趣易懂,還可以當故事書讀。只要識字量多的孩子,都可以自主閱讀。
重點:這本書適合三年級左右的孩子,通過圖解解決數學問題,作為啟蒙書再適合不過了。
第三冊是《數學的園地》,這一冊算是進階版,裡面講了函數、連續、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算法基本原理,涉及到初中、高中的基礎知識。
重點:這本書適合小升初或者初中的孩子,讓孩子理解各種公式,而不是死記硬背。
這套書適合小學生、初中生和各位家長。可以作為他們課本教材的輔助工具書,也可以作為自我進階的重要課本。
數學學習並非只是做做題就行了,要從小就開始有意識的培養。4年級要學習數字與圖形轉換,5、6年級可以培養邏輯推理,初中需要空間想像力,以及初步的歸納演算能力。
我第一次接觸這套書,是在鄰居家看到的,鄰居家的孩子從小沒有報過任何補習班,鄰居也從未輔導孩子做作業,但是一直以來孩子的成績都非常好。鄰居說這套真的很好,家長看後,可以找到引導孩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方法,從小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孩子學習數學、語文和英語都不在話下。聽了鄰居的話,我也給孩子買了這套書,我家孩子今年上一年級,雖然是零基礎上學,但是每次數學考試都是100分。這套書真的非常好,建議家長們都買一套,不管你家孩子是小學還是初中,都非常適合,作為他們課本教材的輔助工具書,也可以作為自我進階的重要課本。
這套書價格也不貴,三冊原價118,現價只要79,一頓飯錢即可入手,還包郵到家,點下面的橫條即可拿下,有需要的趕快入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