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貼是一道傳統的北方美食,一般為餃子形狀,餡料根據季節的變化各有不同,做法是煎制,煎出來的鍋貼麵皮又軟又有韌勁,餡料鮮香流油,東北也把它叫做水煎包。
有很多人不懂鍋貼和煎餃的區別,經常將兩者混為一談,《嚮往的生活》中黃磊做鍋貼時,就有很多人在彈幕上討論:「這不就是煎餃嗎」,其實還真不是。鍋貼和煎餃的區別就在於製作方法,鍋貼的做法自始至終都是煎,中途會加水燜制;煎餃卻少不了水煮這一步驟,有的會先煎後煮、有的會先煮後煎,但都是需要下水煮的。
所以,鍋貼和煎餃是完全不同的,不能看他們長得一樣就認為是同一種食物,這兩者的區別可要記住了,否則容易鬧笑話。
鍋貼的歷史悠久,但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卻各有說法。
有人說是北宋年間,宋太祖因皇太后喪事剛辦完,心內鬱結,沒有胃口吃飯。在宮中散步時,偶然聞到御膳房傳來的香氣,過去一看,原來是御廚正在煎沒煮完的餃子吃,宋太祖嘗了幾個之後覺得非常好吃,便將其命名為鍋貼。
還有一種說法說鍋貼是平鍋出現以後才有的,但具體時間還有待考究。著名的膠東王麻子鍋貼就是將傳統的膠東鍋貼改良以後才出名的,它的特色就在於,傳統的膠東鍋貼都是用熱水燙麵,王麻子卻用冷水,所以他的鍋貼吃起來非常有韌勁。
那麼,這道美味的鍋貼應該怎麼做呢,今天就來介紹一下鍋貼的做法,這樣做出來的鍋貼又脆又焦黃。
要做鍋貼,首先要準備好生鍋貼,也就是餃子,自己包也行,買的也行,還有油、開水、芝麻、蔥等配料。
第一步,在平底鍋上抹油,把生鍋貼整整齊齊碼在平底鍋上;
第二步,開火,放上平底鍋,在鍋裡加入適量開水,用中火慢慢煎制;
第三步,在鍋貼上撒點芝麻和蔥花,蓋上鍋蓋,直到鍋貼被燜熟為止。
這是黃小廚的鍋貼做法,他沒有加入任何佐味調料,所以這樣做出來的鍋貼比較清香。
如果你想吃味道重一點的鍋貼,還可以自己調個料汁。這個料汁需要用到水、醋、料酒、油等,水和醋的比例為10:1,料酒和油適量即可。在煎鍋貼的時候,聽到鍋內滋滋作響時,便可以倒入料汁了,料汁的量不要沒過鍋貼,倒完料汁之後繼續蓋上蓋子燜。等鍋貼熟了之後,如果覺得味道還不夠,可以再調個蘸料,用醋加蒸魚豉油、耗油,非常美味。但也要注意,料汁裡面,醋和料酒都要與,醋的量比較少,所以鍋貼不會酸,而且只有這樣鍋貼的表皮才能脆脆的。
怎麼樣,鍋貼和煎餃的區別你清楚了嗎?嘴饞的話,就自己下廚做一道鍋貼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