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北大沙河是中國古代漢唐時期的黃河故道,在歷史上稱鉤盤河。明朝初年經過對黃河故道疏通以後稱朱家河、運糧河。民間傳說在朱元璋剛建立明朝的洪武年間,魯西北大沙河河面很寬,河水很深,非常有利於行船。
魯西北大沙河扶貧旅遊前楊村花果山點將臺
早期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的魏國公徐達曾經在這裡安營紮寨,練兵並聚居墾荒,在魯西北大沙河北岸的前楊村,修築點將臺。民間傳說當時點將臺有數丈高,佔地面積畝餘。在以後數百年的時間裡,點將臺附近廟宇儼然,古木參天,堪稱一方名勝。
早期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的魏國公徐達
元末明初由於連年戰亂和黃河泛濫,魯西北大沙河這一帶人煙稀少,成為燕王朱棣靖難大軍在攻打南京前練兵備戰的好場所。當年每個兵寨都立有一桿有該兵營將領姓的將帥旗。如張家寨,是由張姓將帥管轄的兵寨。
魯西北大沙河明朝初年稱朱家河運糧河的黃河故道大堤遺址
燕王大軍走了以後,點將臺附近沿著魯西北大沙河兩岸練兵的兵寨慢慢地繁衍成十八個村,寨名也都被保留了下來。當地俗稱一溜十八寨,至今人盛業旺。滄海桑田,隨著時代的變遷,魯西北大沙河已為陳跡,一方名勝點將臺雄風也不復舊觀。
發動靖難之役攻進南京的燕王朱棣
自從山東省鄉村連片治理項目在臨邑縣臨盤街道辦事處實施以後,魯西北大沙河兩岸扶貧旅遊前楊村等七村面貌煥然一新。當地村民歡欣鼓舞,打算準備恢復魯西北大沙河點將台歷史文化古蹟,發展鄉村觀光農業扶貧旅遊。
魯西北大沙河扶貧旅遊前楊村前楊記憶村史館
臨邑縣臨盤街道辦事處順應民意,將點將臺殘存的土崗增加到原來的高度和面積。根據民間傳說美化其形勢,種植各種奇花異木,修建甬道和路欄,根據歷史上的原貌建設木製亭臺樓閣。移美麗的泰山石,集當地的名家墨寶,題刻名為花果山點將臺,歷時半年竣工。
魯西北大沙河扶貧旅遊前楊村史館展出的部分歷史文物
如今的鄉村扶貧旅遊前楊村,通過臨邑縣臨盤街道辦事處鄉村振興戰略貫徹實施,通過專業規劃,修築景觀,開發項目,文化建設,成立旅遊公司等一系列工作措施,經過不斷的運營發展,知名度、美譽度已經大大提升。
魯西北大沙河扶貧旅遊前楊村新農村建設
前楊村已經成為知名的鄉村扶貧旅遊打卡地,先後獲得國家森林鄉村、省美麗休閒鄉村、省第一批美麗村居試點村、省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示範村、國家AA級景區、市級文明村、市級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各項榮譽稱號。
魯西北大沙河扶貧旅遊前楊村花的海洋
如今的魯西北大沙河點將臺,拾級而上,徜徉其間,花草蔥鬱,蔚然有致。登臺四望,村落棋布,萬家燈火,一目了然。山下廣植果樹瓜疏,春華秋實,疊翠流金,民富村強,企足可待。花果山實至名歸,點將臺雄風宛在。春秋多佳日,山林無俗情。盛世昌隆,春光駘蕩。民康物阜,社會和諧。遊目騁懷,舒心怡性。樂山樂水,不亦樂乎。荷風送夕涼歌舞昇平酬盛世,柳色搖春靄鄉村變化賦新篇。
今後將會繼續介紹魯西北大沙河扶貧旅遊前楊村的歷史變遷。大沙河是魯西北人的驕傲。歡迎各位朋友提供有關傳說、故事或素材,歡迎列舉。
本文出自【悠悠歷史歲月】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