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北大沙河扶貧旅遊前楊村位於山東德州市臨邑縣西北部,距縣主城區9.5公裡,是國家AA級景區,美麗休閒、國家森林鄉村。前楊村鄉村記憶史館共分為村史、農耕文化、生活物品和精神文明等七大板塊,系統的反應了前楊村的歷史沿革變化和淳樸民風、民俗。其中村史板塊通過藏品、圖片和文字說明等展現出前楊村的歷史遺蹟、民間傳說和變遷。
前楊村鄉村記憶史館
明朝初年,為了增強國防實力,防禦外敵入侵,開國皇帝朱元璋派為建立明王朝做出重大貢獻的魏國公徐達駐紮在魯西北大沙河一帶訓練士兵。後來燕王朱棣拜徐達為師,並迎娶了他的長女。
前楊村歷史遺蹟點將臺
由於當地多年戰亂流行瘟疫,部分將士喝了當地的水以後得了疾病。為了將士的健康,在駐軍軍醫的建議下,通過細心合理的選址,魏國公徐達在魯西北大沙河南岸的前楊村,修建了水井,水質清澈、甘甜。並在這裡安營紮寨,修築點將臺。後來村民百姓取名國丈井以示感念。成了悠悠歷史長河中的前楊村留下的著名的歷史遺蹟。
前楊村歷史遺蹟國丈井
明朝:國家實行裡甲制,前楊村隸屬於濟南府臨邑縣集賢鄉。
清朝:關於前楊村最早的史料記載,見於清道光丁酉年(1837年)《臨邑縣誌》,臨邑全縣劃分為6鄉32裡,前楊村屬於濟南府臨邑縣集四裡;清宣統三年(1911年)臨邑縣劃為5個區,轄36段,前楊村隸屬於西北區。
前楊村鄉村記憶史館部分藏品
民國時期:民國十二年(1923年),臨邑縣劃分為5區9鎮31鄉,前楊村隸屬第五區盤河鎮;民國十九年(1930年),省政府通令組設區公所,在原來五個區的基礎上定位;中區為第一區,東南區為第二區,東北區為第三區,西南區為第四區,西北區為第五區,前楊村隸於第五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廢區制,直轄31 鄉,前楊改前楊鄉。
抗日戰爭時期:1939年8月,臨邑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仍沿用五區制,前楊村仍隸屬第五區盤河鎮;1940年6月,臨邑縣五區劃為平禹縣,前楊村改屬平禹縣第五區。
前楊村跑馬場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8月20日,臨邑縣全境解放,10月撤銷平禹縣抗日民主政府,恢復臨邑縣建制,五區復歸臨邑縣,臨邑縣建制恢復後重訂縣界,面積較以前擴大,隨即由五個區增劃為七個區,原五區劃為太平寺區,五區東北部鉤盤河南涯31個自然村劃新成立的八裡區,前楊村改屬臨邑縣八裡區。
1946年7月,臨邑縣政府把原太平分區改為袁鄭分區,區下設聯防,前楊村改屬袁鄭分區前楊聯防;1948年,各區根據級指示精神,將聯防改為鄉,前楊村改屬臨邑縣八裡區前楊鄉。
前楊村南湖景區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12月,臨邑縣太平寺區改稱袁鄭區,八裡區改稱七區;1951年1月,前楊村隸屬第六區(太平區)四寨鄉;1956年1月,合併或撤銷人口不足3500人的鄉,劃為六區前楊鄉,同年,前楊、後楊、董寨三個村合併為幸福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2月,臨邑縣由11個區劃為7個區,六區改稱太平寺區,前楊村改屬臨邑縣太平寺區前楊大隊(含前楊、後楊、董寨三個自然村)。
1957年12月,撤區整編,實行縣直接領導鄉鎮,改劃為張寨鄉、大楊鄉,崔大鄉、辛集鄉,前楊村屬於臨邑縣張寨鄉前楊大隊;1958年9月,全縣區劃調整,原33個鄉鎮合併為11個鄉鎮。大楊鄉、鄭家鄉、崔大鄉、張寨鄉合併稱太平寺鄉,前楊村屬臨邑縣太平寺鄉前楊大隊。
前楊村知青營地
1958年11月,實行人民公社化,太平寺鄉、曹店鄉改建為太平寺人民公社,前楊村改屬於太平寺人民公社張寨管理區前楊大隊;1965年1月,從太平寺公社北部劃出張寨公社,前楊村改屬張寨人民公社前楊大隊;1966年10月5日,張寨公社前楊大隊文革委員會成立;1975年,前楊大隊隸屬張寨人民公社孟寨管理區。
1984年4月,實行社改鄉,張寨公社改為張寨鄉,前楊大隊解體,前楊、後楊、董寨各自成立黨支部、村委會,前楊村改屬臨邑縣張寨鄉;1992年8月23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臨邑縣撤銷太平寺鄉、張寨鄉,合建臨盤鎮,所轄區域為原兩鄉區域,前楊村改屬臨邑縣臨盤鎮;2005年2月15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臨盤鎮,設立臨盤街道辦事處,前楊村改屬臨邑縣臨盤街道辦事處至今。
節日裡前楊村花的海洋
前楊村扶貧旅遊主要有國丈井、點將臺、鄉村記憶史館、知青營地、南湖、滑雪場、跑馬場鄉村振興學院、鄉村大舞臺等景點。帶著濃濃的鄉愁氣息,走進花的海洋,瓜果的天地。讓您感受到花的清香,空氣的歆甜,置身於大自然的懷裡,享受著愜意的休閒時光。
本文出自【悠悠歷史歲月】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