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618到現在,所有品牌都想搭上「直播賣貨」這班車,老闆下場,明星入局,主播拼命。
在這場直播盛宴中,一心想擠進風口品牌,應該從什麼角度切入,如何不被割韭菜?
為什麼要直播賣貨?
從去年開始提這個問題,到今年寫了很多直播案例,始終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在我所談論的案例中,沒有一個是為了純賣貨而做直播的,我一直探索賣貨之外,品牌能得到什麼。
如果給所有品牌一個群發,答案應該是:拓展增量。
當你準備做直播,需要思考清楚,這場直播是在消耗存量,還是拓展增量?如果只是消耗存量,那直播賣貨對品牌就是負價值。如果以直播為品牌拓展消費增量,那便值得做。
今天我們聊聊,如何通過直播賣貨來拓展消費增量。一場關鍵直播戰役做下來,如何收穫長期價值,撬動更大的消費規模?
以下,enjoy:
賣貨之外的營銷目的
在談具體方法與案例之前,我們先談什麼是增量?
直播賣貨和品效合一一樣,很可能是個陷阱。很多品牌交了智商稅,比如請了明星賣不動貨,被刷單的等等。比較好的情況是,貨賣的還可以,但賣完也就完了。
幾乎所有品牌都認為,直播賣貨是商業模式,希望長期做直播,希望直播能帶動大多數銷量,這不現實。沒有任何品牌只靠直播賣貨撐起所有銷售額。
直播賣貨不是商業模式,是營銷模式創新。
比如很多品牌做直播,是營銷思維。直播間賣貨都是被瞬間搶空,如果以賣貨的商業思維,應該無限補貨賣出更多,但他們沒有這麼做。因為做事件化直播是做營銷,擴大品牌曝光,新品牌進入大眾視野是目的,賣貨只是結果。
比如天*國際的導遊變導購,一場能賣出多少不是重點,重點是導遊領隊的進入,能完善跨境電商的商業模式,是以商業創新做直播。但這個商業邏輯不是賣貨,是完善跨境電商的商業生態。
比如手機與羅永浩,本質是搞發布會事件營銷,賣貨只是順帶的。
以上都是我談過的案例,除了賣貨都有別的目的。
還有我沒談過的董明珠等boss直播,把渠道商都拉到直播間下單,這不就是在消耗存量嗎?一場直播堆出65億銷售額,目的是什麼呢?我認真想過,如果一定有點正向價值的話,是公關傳播「秀肌肉」。疫情過後搞這件事告訴大眾,我們還是有實力,很厲害的,對大眾刷存在感。
我始終沒談過的,是明星直播。至今也沒有品牌來找我,說他們找了某個大明星,帶貨做的很成功。反倒聽說明星直播翻車的很多,銷量不及坑位費的多。明星直播也不是不行,下面細聊。
所以總結一句:不要把直播賣貨歸類為商業模式,要以營銷邏輯思考直播賣貨。
思維轉變過來,在賣貨之外尋找增量,可能是曝光,可能是發布會,可能是秀肌肉等等,賣貨只是結果。
爆款營銷IP直播間化
品牌花重金找明星播的,賠本的多。這次認真聊一個成功的明星直播。
明星直播做不好最大的原因,其實是不專業,明星是兼職主播,商業走穴隨便賣賣。但薇婭李佳琦是專業主播,從選品到試用到售賣話術,都親自參與,最後才是呈現出來的直播。
營銷圈和直播圈應該都聽說了,劉濤入職聚劃*,花名劉一刀,在聚劃*做起了直播。我原本以為是很常見的明星合作,就是來站個臺播一場。
但過了這麼久我認真了解才發現,這次不一樣,跟絕大多數明星主播都不一樣。
劉濤不是自己播也不是某品牌邀請,是官方籤約的「官方優選官」,籤了長期合作,每周播一場。劉濤不是明星兼職主播,是專業主播要求自己,是正規軍。
目前直播4場銷售額全部過億,最近一期銷售額高達2.2億。銷量破千萬的單品6個,71個單品銷量破百萬。單品牌平均曝光200萬人,從直播間導流到商家店鋪的消費者,90%是新客戶,這是非常關鍵的數據。
成功的直播賣貨應該關注兩點:一是直播中的曝光與銷量,二是直播後的商業運營。
接下來從這兩個角度聊聊劉濤直播間,聊聊聚劃*的算盤如何打。希望有啟發:
破圈拉新,擴大規模
如果劉濤只是官方找來的明星主播走穴,毫無價值;如果用來做傳播噱頭,價值極其有限;如果用來低價賣貨,基本不可持續。
劉濤對平臺,對品牌商家,必須創造商業共贏,才是長期可持續的模式。
聚劃*在阿里的角色就是做營銷爆款,以品質划算的商品進行集中爆發,通過爆款商品來破圈,通過破圈來拉新。去年聚劃*做的很成功,一半以上的新增用戶都來自這裡。
目前劉濤前四場直播數據裡,新客戶佔比90%,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數據。劉濤直播間的角色與KPI,也是做爆款,破圈拉新,只是換成直播賣貨的形式。
可以簡單理解成爆款營銷IP的直播間化,目的相同,形式升級。
劉濤直播間本身就是營銷IP,消費者進來發現一些新產品,新品牌,從直播間轉化到商家店鋪,對於商家來說,是消費增量。
一場直播有幾十款單品,聚集了同一群人。不同單品之間的消費者產生化學反應,互相轉化成對方的消費者。基於獲客的角度,商家在這裡擴大了消費者規模,後續日銷也會獲得提升。
如果以營銷IP的角度看劉濤直播間,完全可以策劃專場,比如個護專場,進口專場,零食水果專場等等。消費者有預期,單品之間互相轉化率可能也會更高。
播後運營,持續賣貨
一場直播賣很多貨,就像是一筆橫財,橫財不能天天發,日常持續賺錢才是制勝之道。
比如我是商家,之前月銷售額100萬,在劉濤直播間一次賣貨150萬,播完後月銷售額提升到了130萬。相當於一場直播獲得了30%的銷售增長,這才是成功的直播。
播後運營是商業平臺的優勢,因為從頭到尾消費者都在這個平臺,所有數據可追蹤,阿里有數據銀行可以供商家使用。
前面說了劉濤直播間轉化過來的用戶,90%是新客戶。對於商家來說,如何運營好這些新客戶,留下他們產生復購,才是最重要的。為此聚划算開發了一系列工具與方法,幫助商家做新客戶增長。
首先對從直播間導流至店鋪的人群,進行標籤分類。只是觀看的,有過互動的,關注直播間的,進行購買的人群。一個新客戶進到店鋪,不管購買用戶還是未購買的,對商家都是精準用戶,標籤分類是為了後續的繼續溝通。
接下來是幫助商家優化營銷策略,阿里的數據銀行會進行人群數據分析,針對基礎人群的洞察,優化拉新策略,優化直播選品策略。
最後全域再營銷,通過數據洞察後,該買什麼推薦位,如何買直通車,要不要上歡聚日,或者聚劃*的其他活動,給出行動建議。
從一次賣貨直播,優化店鋪的長期運營策略。基於此形成良性循環滾動起來,做一次直播大曝光,擴大一次消費者規模,進而優化運營策略鞏固增量,然後再進入下一輪增長。
在這個案例中,品牌主們不要只看表面,覺得自己找個比劉濤咖位大的明星也能賣幾個億。如果是這個思路,就只能當韭菜了。
要看到背後的策略與思考,聚劃*本身就被稱為「爆款製造機」,沒有直播時做歡聚日,也能賣幾個億,只是現在過渡到了直播間。也要看到劉濤的認真對待,她是以薇婭這類專業主播的標準要求自己。
聚劃*打造劉濤直播間,本質是爆款營銷IP的進化,是直播版的歡聚日。
總結一下,營銷邏輯做直播
不可否認,直播賣貨目前規模很大,增長很快。對於薇婭等專業主播是商業模式,對於淘寶抖音等平臺是商業模式。但對於品牌主,對於營銷人,不是商業模式。
對於品牌主來說,直播賣貨的銷售額佔比,仍不足以撼動大盤。從商業模式上驗證,是不成立的。
我們必須從營銷邏輯切入直播賣貨,為了品牌增量做直播。
聚劃*打造劉濤直播間,也是營銷邏輯,本質是將爆款營銷IP的直播間化,仍然是將品質划算的商品在短時間內集中爆發,幫助商家做長期增長,幫商家做營銷。
對於品牌營銷人,要從長期收益的角度看單場直播。一場直播下來,能否擴大消費者規模,能否提升日常銷售額,是最重要的。
簡單總結增量分兩個層面:
一個消費者增量,以做事件的方式做直播,低價好貨在直播間限量供應,核心目的是用戶導流,做播後長期運營,推動長期銷量的增長。
二是品牌增量,直播間能在短時間聚集大量人氣,可以成為品牌傳播戰役的高光時刻,創造中心化資源媒介。比如品牌發布會,在直播間傳遞品牌信息,順便賣貨。
對於品牌主來說,直播賣貨是一個槓桿,為了撬動更大的價值,更長期的品牌增量。
記住一點:沒有增量,沒有長期收益,不做直播賣貨。
以上。
更多二類電商行業資訊,請搜索「二類電商資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