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2018年5月在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上獲得了評審團獎,2019年在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提名,它講述了一個十二歲的男孩扎因因持刀傷人被判入獄,在律師的支持下他起訴了自己的父母。理由是父母沒有擔負起撫養孩子們的責任。
難民的生活
扎因出生於黎巴嫩的一個貧窮的家庭,扎因的媽媽有五個孩子,為了養活這一家人,扎因的父母只能到雜貨店打工。因為生活困難,扎因沒有錢接受教育,十二歲的孩子就要去街上賣果汁貼補家用,這就是俗話說的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扎因一家無論多麼努力賺錢,生活的依舊很艱難,此時雜貨店的老闆對扎因的妹妹有了邪念,而扎因的媽媽為了生活同意把孩子送給雜貨店老闆。為了生活他們只能放棄了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人。
扎因對父母的行為和這個家很失望,他決定離開家去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可外面的社會並不像他想像的那麼容易,接下來他所遇到的生活狀態也並不理想。扎因來到了遊樂場,他認識了遊樂場裡的一位黑人保潔拉希爾,出於同情拉希爾收留了扎因,可拉希爾的遭遇和自己父母一樣,一天拉希爾被警察抓住,因為他沒有這個國家的合法證件被警察強制遣返,扎因又開始了他的流浪生活。
在扎因流浪的歲月裡,他聽別人說移民到其他國家可以過上好的生活,於是他回到家為自己的移民計劃做準備,在和父母的爭吵中,他意外得知妹妹已經死了,他拿起刀跑到雜貨店進行了報復,扎因因此做了牢。
對社會的影響。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反映了貧窮人的真實生活,以及他們對社會的認知和看法。他們是一個群體,對社會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在扎因的眼睛裡,我們可以看到他對這個社會的恨,他從來沒有笑容,因為在他的生活中沒有快樂,只有對社會和生活的怨恨,所以在社會中貧窮的人越對,容易對社會產生怨恨的人就越多。
當扎因得知自己的妹妹被別人傷害時,他進行了報復。扎因也正是因為貧窮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一個社會中貧窮的人越多,社會就越不安定。
這部電影讓我們對社會有了新的思考,人民的貧窮會給社會帶來很多影響,如何讓人民擺脫貧窮,對國家和社會來說至關重要。
一個沒有能力撫養孩子的家庭,不斷生孩子到底是對是錯呢?
扎因在律師的支持下起訴了自己的父母。這讓所有人感到震驚,也帶來了很大的社會影響。一個沒有能力撫養孩子的家庭,不斷的生孩子到底是對是錯呢?這個問題值得整合誰會思考。
扎因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什麼時候,他的童年只記得父母的打罵,在他的世界裡,社會是黑暗的,是沒有希望的。一個孩子有這樣的童年不是父母想看到的,同樣也是社會的悲劇。可能一個沒有能力撫養好孩子的家庭真的不應該擁有太多的孩子,因為這些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只能看到世界的黑暗。
影片的結尾政府給扎因拍了證件照,這意味著他寫這個國家有了合法的居住權,扎因也露出了笑容,這是他在整部電影第一次露出笑容,扎因笑了,觀眾們卻哭了。
導演為了讓電影真實,請來的大部分演員都是非專業演員,扎因的表演者賽恩·阿爾·拉菲亞還不會寫字。這些演員很多都是真正貧窮的人,拍完這部電影後,世界對他們有了更多的關注,賽恩·阿爾·拉菲亞的生活也因為這部電影所改變。但是在世界上像扎因這樣的人遠不只賽恩·阿爾·拉菲亞一個人,還有很多人需要世界的關注和幫助,希望這個世界的所有人能夠告別貧窮,擁有自己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