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房是膠東地區住宅建築的典型代表,累積了沿海人民的建造藝術與生活智慧
歷經了漫長的歲月沉澱,是世界上最具代表的生態住宅之一。據研究,海草房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方式從地下洞穴轉移到地面的發展之初,但受當時的社會條件、生產工具和技術的限制,建造的海草房極為簡陋,只屬於棲息地而不算是民居建築。新石器時代沿海先民搭建的海草窩棚已在煙臺長島發現出土,建築構造與如今的海草房相似,但頂部海草的品種已無從考證,普遍認為是現今海草房的雛形。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對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的要求日益增加,原有的海草窩棚已經不能滿足沿海先民們的生活需要。在生產力水平的支撐下建築技藝不斷完善,建築規模也不斷擴大,慢慢由原先的單體建築模式發展為家族聚居布局、村落布局等院落形式。工匠們已有了明確分工,並形成了一定規範,形成了完善的海草房規範化建築技藝。海草房正式從秦漢時期開始起步,在元明清進入繁盛時期。社會局面的穩定,沿海漁民相對安居樂業,無論在在居住習慣還是經濟選擇上,海草房都成為人們住宅建築的首選。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海草房建築仍佔據著很大的比例,不過增加了房屋面積和高度,較之以前更加舒適、寬敞。20 世紀 80 年代,海草房被選為「中國民居」系列郵票中的山東民居代表。
隨著我國進行改革開放,經濟得到發展人民的收入持續增加,他們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選擇建造新住宅,自此,海草房開始沒落。據調查了解,海草房的建造在 1994 年停止。2006 年 9 月,其建築技藝被錄入山東省非遺名錄,並在同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山東省文物調查局選為重要文物,列入「十二大新發現」之一。
現今海草房主要分布於煙威青等山東半島地區,在榮成市的成山衛、石島、俚島等地海草房傳統村落分布較多。現存的海草房中有很多已經有長達百年的歷史,最久遠的能追溯到三百年前(相當於清中期)。但遺憾的是,目前這些村落的海草房建築布局已不完整,或多或少的都開發建造了一些現代建築。
海草房的形成主要有兩點原因:榮成是丘陵地貌,有平原、丘陵、山地三種地貌類型,山脈大都呈東西走向,林木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有豐富的石材(黃崗巖),為建造海草房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石材資源。三面環海,海水水質良好,符合各種海洋藻類的生長條件,為建造海草房提供了豐富的海草資源。
用來建造海草房的「海草」是一種叫大葉海苔的野生藻類,而膠東半島的 17%海水濃度和榮成的海岸地形有利於大葉藻的發育,也使在這種海水濃度下生長的海草最為耐用結實。靠海吃海的膠東祖先發現了海草的優點,極具智慧的村民根據獨特建築經驗,逐漸將其廣泛地運用到房屋建造中,用厚厚的石材砌築牆體,將海草曬乾後苫蓋屋頂,建造出了海草房。因為海草中有很多鹽和膠質,所以用它作屋頂,不僅冬暖夏涼、舒適居住、百年不毀,而且防蟲、防黴、不易燃燒,深受當地居民的喜愛。
煙墩角村的海草房,國家級傳統村落,煙村蔬飲淡,海澤泥田肥
煙墩角位於山東半島東部,是國家級傳統村落,因明朝時期,山頂修了一座煙墩(烽火臺),煙墩角村由此而得名,村中還存有明代建造的海草房,屬於典型的臨海漁村,不僅保存著典型的海洋文化特徵也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因獨有的天鵝湖而聞名。近年來,煙墩角村落旅遊發展態勢良好,成為一個以農業漁業為基礎、旅遊攝影共同發展的綜合性沿海村莊。
煙墩角村落的歷史相對較短,明朝崇禎時期(公元 1628-1644 年),曲氏祖先從榮成港西鎮巍巍村遷移到此定居,村落慢慢初具規模。而後朝廷為了對抗倭寇,在整個山東半島沿線設立了衛所,官兵們在這裡定居,村落規模進一步擴大,也留下許多遺蹟,如煙墩、官泊、炮臺、教場、寨裡等。在清朝道光時期,村落附近發現花斑彩石,名噪一時,成為榮成八景之一。
到建國初期,該村已有八百多人,達到 180 戶。1992 年,煙墩角村與原馬道漁業公司合併,成立由村委和企業共同經營的煙墩角水產有限公司,也成為該村重要的經濟支柱企業。此外,因獨特的天鵝景觀與海草房,使煙墩角成為攝影愛好者與藝術家的拍攝寫生基地
煙墩角風景清秀、氣候宜人,景觀資源獨特,形成山、海、灣、灘、林、田、巖等彼此相聯、相互依託的自然景觀鏈,極具「煙村蔬飲淡,海澤泥田肥」的神韻。主要資源包括海草房傳統建築、天鵝湖景觀、花斑彩石與豐富的海岸線資源。
海草房
海草房以其令人難忘的建築外觀,獨特的建築材料、建造技藝和結構,創造了一個「一院一主題,一房一世界」的獨特生活空間,具有豐富的觀賞、藝術和美學價值內涵,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
天鵝湖
天鵝湖位於煙墩角南側不足一平方公裡的海灣內,由於每年都有數百隻大天鵝在這裡棲息越冬,形成了「萬頃湖天碧,一池雪花白」的壯美景觀,煙墩角村也因此被稱作「天鵝村」。千裏海岸灣岬相連,灣內海水清可見底,海水中有著豐富的浮遊生物和魚蝦,為天鵝帶來了充足的食物,就此形成大天鵝最佳棲息地,成為世界最大的大天鵝越冬樂園。
2007 年榮成大天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設立,最佳觀賞天鵝的時間就是每年的 11 月到來年 4 月,數以千計的天鵝從遠隔萬裡的西伯利亞飛到煙墩角海灣過冬,每年吸引十萬餘名攝影愛好者來此觀天鵝、拍天鵝,創造出大批攝影佳作。
花斑彩石
花斑彩石位於煙墩角村東南方海域,在地質學上花斑彩石屬於一種海蝕地貌景觀,以「峻、秀、奇、險」聞名於國內外。據權威考證鑑定,這種帶有美麗花紋的凝灰巖觀賞石體至今已有 5 億多年歷史,由寒武紀燕山期火山巖漿噴發形成,整個大陸長達 1.8萬公裡的海岸線上,只此一處,有「天下第一奇石」之稱,科學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不言而喻。
花斑彩石的表面是由褐、白、黃三種顏色混合,由於長時間海水的腐蝕與海浪的衝刷,表面凹凸不平,再加上不同的混合色彩,展現了豐富的圖案,形成了奇特的美麗景觀。
豐富的海岸線資源
煙墩角村三面環海,有著豐富的海岸線資源,東南方的海面上是彩石島,南依石島港,海域岸線長度達到 6.34KM,海洋資源極其豐富。青山碧海相依處的小漁村,從遠處看,天鵝舞動、碧水藍天、遊人如織、美不勝收[55]。從崮山沿線,途經天鵝湖,再到花斑彩石,一邊是海岸青山,一邊是大海藍天,無邊美景盡收眼底。
遊客可以隨漁民的漁船出海,參與體驗蟹籠,撈扇貝、海虹、牡蠣,釣魚等項目,並品嘗到最新鮮的海鮮。沿海風光旅遊結合了海洋、天鵝、海灘、森林、河流等生態景觀,是進行濱海休閒旅遊與海鮮美食旅遊的不二之選。
現今的煙墩角村仍然保持著濃厚的漁家民俗風格,沿海地區自古流傳一種說法「魚鳥不失信,穀雨百魚上岸」,到穀雨的這個節氣時,深海的魚洄遊到近海海域,也表示著漁民要動身出海打漁的日子,所以每年的穀雨時節,居民會自發地聚集在一起為漁民祈禱,到社區文化廣場開展各種形式的歌舞活動,祈求漁民收穫豐富並平安歸來。
在2008 年國務院將穀雨節更名為「榮成漁民開洋謝洋節」並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繼承老輩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基礎上,現今的穀雨節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符合現代海洋文化的娛樂活動,逐漸從自發性的漁民活動轉變為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旅遊節日。在這一天,穀雨節展現出的獨特沿海民俗風情,吸引大批遊客,拉動了消費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增長。
在每年的農曆 3 月 23,村民們為祭祀媽祖,會用盛大隆重的儀式來舉辦一年一度的廟會,人們燒紙焚香、唱戲酬神等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這一天全民參與熱鬧非凡,有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各種表演活動,人們祭神、遊樂的同時也會進行一些買賣,慢慢的廟會規模逐漸擴大,形成了專業的商貿集市也就俗稱「趕集」。
還有一些風俗如漁民號子、大秧歌、花餑餑等,這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來源於人們生活,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體現,可以讓遊客直觀的感受漁家文化,是膠東人民代代傳承的文化積澱,構成了煙墩角村落的深厚內涵,豐富了旅遊資源,為發展煙墩角特色文化旅遊業打下基礎,也是現今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周周,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