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腳男們越來越喜歡聚集在主城、要塞和副本裡,但不能否認的是,艾澤拉斯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世界,豐富的自然景觀令人印象深刻。荊棘谷的日出、冬泉谷的風雪、菲拉斯的碧波、納格蘭的曠野,美好的景致與冒險的回憶相伴,成就了WOW別具一格的文化情懷。一個近乎真實的世界,這恐怕是WOW最大的魅力之一。
想當年初入艾星,在貧瘠之地廝殺數日,撈得了不少藍綠裝備,頓覺功力精進良多,便尋思南下闖蕩。踏上升降梯的那一刻,一個全新的世界映入眼帘,陡峭的石峰星羅棋布,蔚為壯觀,「千針石林」的名字也就這樣留在了筆者幼小的心靈裡。
但是,這獨特的地貌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舊世界的千針石林,有一個名為「信仰的試煉」的任務,要求玩家從峰頂跳下去。自由落地帶來的心驚肉跳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做「代入感」。
千針石林內部的石峰頂面高度幾乎一致,與兩側高原面的高度也相差不大,這樣的地形特徵意味著該地區在起初很有可能是一個平面。腦補一下,如果把石峰之間的空隙補全,千針石林不就是一塊大平地嘛!
石峰頂面和兩側高原面大致處於同一高度。
當然,僅僅通過表象來做推斷還是草率了些,堅實的結論需得物質證據的佐證。幸運的是,我們需要的證據,還真能找得到。對比高原陡壁和石峰,可以發現地層顏色的變化呈現相同的規律,從上到下均呈「白-黃-黑-黃-褐」。可以想像,高原陡壁和石峰中顏色相同的巖層其實本就是同一層,後來由於某種原因,巖層從中間斷開,才形成如今相互分離的局面。所以說,千針石林的石峰與兩側高原曾是一個整體。
石峰和陡壁的地層有明顯的對應關係。
此外,根據千針石林目前出露的地層,還可以大致推斷出構成千針石林的巖石類型。水平延伸的地層,正是沉積巖的特徵。頁巖質地軟弱,難以形成如此陡峭的石峰,而灰巖通常不為黃色。因此可以粗略判定,該地區巖性主要為緻密的厚層砂巖。峰頂和高原面上的白色層,很有可能是砂巖風化形成的砂層,這些白色砂礫在風裡的搬運下一路向東,沉降在東側的盆地中,這便是閃光平原的由來。
現實中的砂巖峰林——張家界,與千針石林有異曲同工之處。圖片來源見水印。
既然千針石林地區曾經是統一的高原,那麼究竟是何種力量將其塑造成了如今的模樣?答案是流水。
砂巖是一種抗侵蝕能力較差的巖石。砂巖在成巖之前,就是風沙、河沙等鬆散的碎屑。俗語云「一盤散沙」,這些各懷異心的小顆粒受到足夠長時間的壓力作用,勉為其難地聚在一起,形成看起來更為團結有力的巖石。而一旦遇到日曬雨淋,這群烏合之眾便紛紛乘勢脫離組織,自立門戶。野外常見的砂巖風化穴,便是砂巖風化後遭受侵蝕的結果。
砂巖風化穴
砂巖不僅僅易受侵蝕,還容易形成節理。所謂節理,就是巖石在應力作用下形成的裂隙。水往低處流,一旦天降大雨,巖石表層的流水就會順著節理下滲,不斷侵蝕裂隙的側壁。於是,本來十分狹窄的裂隙會不斷拓寬,如果原始巖層發育有兩組相互交叉的節理,那侵蝕的最終結果便是相互獨立的石峰了。
千針石林地區氣候乾旱,降水稀少,流水究竟從何而來呢?千針石林西側為氣候溼熱的菲拉斯,菲拉斯植被豐富、湖泊廣布,足以成為千針石林的水源補給區。氣候溼潤期,菲拉斯接收的降水向東流入古千針石林盆地,形成內流河,也並非不可能。所以說,侵蝕千針石林砂巖巖層的流水很可能來源於西側的菲拉斯。
野草沿著砂巖的節理生長,形成整齊的直線。
地學先賢萊伊爾曾說:「現在是認識過去的鑰匙。」其實,現在的千針石林早已將該地區演化的線索提供給我們了。千針石林西部的風巢地區正處在石林形成的初期,如果紅線處的溝谷繼續遭受侵蝕,A處的巖石最終會和右側的石牆分離,一株新的石峰便形成了。
風巢是破解石林之謎的關鍵
總結一下,千針石林的演化過程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以上言辭,皆為推測,不周之處,權當拋磚引玉。
樂乎山水,也可以是一種遊戲方式。筆者以為,遊戲不是電腦裡那個由代碼架構出的程式,而是一種取樂的態度、一份消遣的心態。勿忘初心,方得始終,勿被數值牽制,休因勝負煩憂。畢竟,遊戲不止有裝備和數據,還有歡樂與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