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墳頭都會有一種後背發冷的感覺,特別是晚上那就更加瘮得慌。說到這六哥還真有一起「靈異事件」要分享給大家,老家山村跟隔壁村有一條路,這條路是兩村通行的主幹道,其中有一段恰好從一座小山丘腳下通過,山丘不是太高,大概2層樓的高度,山丘上稀稀拉拉的有幾棵不高不矮的松柏樹,風一吹嗚嗚作響。
有一天,村裡有個6歲的小男孩不小心掉進村邊的小河淹死了,按照風俗,這種非正常死亡的小孩是不能進祖墳的,於是傷心不已的父母只好把他埋在了這座孤零零的小山丘上。
沒過多久,村裡傳開了這樣一件事,說有好幾個人晚上只要一經過那個小山丘,山丘上邊就有人往下扔泥頭塊,邊扔邊發出嗚嗚地哭聲,都在底下裡議論,說是那個淹死的小孩「閻王」不收他,於是跑到陽間來「鬧事」,傳的可謂是神乎其神。
說是那天晚上,當時已經是深秋了,刮著北風,怪冷的。村裡有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單身漢,我們外號叫他猴老五,那天晚上他在隔壁村的朋友家裡喝完酒準備回村時,正好經過這個小山丘,剛走到山丘腳下,就迷瞪瞪地感覺到有人從山丘上邊往下扔泥頭塊,扔完一塊又一扔一塊。
猴老五也聽人說起過這塊「邪地」,但他不信這個邪,於是抬頭一看,正好看到山丘頂上杵著個黑黑的身影,搖頭晃腦的。這時,他趁著酒勁壯著膽子朝上邊吼了幾聲:「再扔,我弄死你」,沒想到的是,他吼完之後竟然不扔了,猴老五心裡也開始犯嘀咕了……。
停了數十秒,又開始扔了,這倒好,把這猴老五嚇得拔腿就往村裡頭跑了。第二天,山丘腳下「鬧鬼」的事情便在村裡傳開了。
看完故事,其實是自己在嚇自己,根本沒什麼小孩扔泥頭塊,這個小山丘是沙土結構,當時正好刮著北風,風一吹,沙土鬆動就往下掉,風一吹,山丘上的松柏樹就發出嗚嗚的叫聲,這不就「真相大白」了嗎?
好了聽完故事,我們再回到主題,既然墳頭讓人如此生怕,為什麼老祖宗還建議:「寧在墳頭過夜,不從空宅老屋過」,咋想的?不過細想一下,這句俗語放在古代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就印證了俗語其實是一定時代背景下的產物,有其合理成分,也有其局限性。
在古代,由於交通的不便利,外出做生意的商人、要帳的、走親戚的很有可能就會面臨夜色來臨之後還未能尋得住處的尷尬境地。
此時,一些膽大的人就有可能會選擇在墳頭過夜,雖然這種做法聽起來比較可怕和不可思議,但是相比生命財產而言,他們覺得在墳頭過夜會更加安全,這主要是考慮到很少會有人在大半夜的時候跑來墳地,這其實也就規避了被人打劫的風險。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在古代的治安情況相比現在差遠了,荒郊野外經常有土匪出沒,他們的主要目標就是這些外出的人,被劫財還好,萬一不小心為此丟了性命那就不值當了。土匪雖狠,但也是常人,也怵「鬼怪」,半夜三更的也不願意跑到墳頭堆裡去打劫,既然土匪都害怕晚上去墳地,那麼最危險的地方也就成了最安全的地方了。
當然好多人會說到,大半夜的墳場不怕靈異事件的發生嗎?那這就得看那些人的心理素質是不是夠強硬了,其實「鬼不嚇人,人才嚇人」,不是嗎?
再來說老屋留宿
那如果此時要是碰到了一處老宅子呢?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那豈不是正好可以用來留宿?其實在古人心裡認為這樣做也是不對的,一般有經驗的人還是會更願意選擇相對瘮人的墳頭過夜,這又是為何?
我們來看,老屋雖然表面上看起來能夠遮風擋雨,但是有以下幾點是古人主要考慮的因素:
老屋年久失修,危樓的可能性極大,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老屋倒塌,人不就得遭殃了?老屋常年無人居住和打理,古人認為這樣的環境「陰氣」太重,很容易沾染汙穢之物,也就是老人常說的「髒東西」,其實用現代科學來解釋,這種情況是由於屋內常年沒人打理,導致空氣不好,細菌滋生,人在這種環境下很容易沾染疾病,對健康不利。破舊遺棄的老屋也通常是蛇蟲的聚集之地,難免會有毒蛇,毒蜘蛛,蚊蟲等出沒,萬一被咬上一口那可是致命的風險,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只能等死。
結語
說了這麼些,我們不難看出,這句農村俗語不僅道出了古人的大智慧,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治安情況,最重要的是人們不斷地從生活中吸取教訓,所以才能夠創造出這種寓意深刻的俗語,其目的主要就是為了警醒大家,在外出時一定要注意生命財產安全。
但是這句俗語放到現在來看,參考意義並不大,如今社會治安穩定,交通便利,朝發暮至,酒店民俗,住宿靈活,根本不會出現「寧在墳頭過夜,不從空宅老屋過」的現象了。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