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於1月12日發布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後,全球都迅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從事新冠疫苗的研究攻關,資源和人員都向疫苗研發傾斜,使原本至少需要18個月才能臨床運用的疫苗,有望在年底面世。
目前進入三期臨床的新冠疫苗已經超過了十種,其中,中國有四種疫苗都處於第三期臨床試驗階段,並且從目前公布的結果看,均效果良好,皆可作為備選疫苗。所以,眼看著疫苗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是不是一旦結束三期臨床試驗,就能立刻大規模接種呢?
從目前來看,疫苗上市後,首先接種的是處於高風險狀態的人,比如醫生、護士、乘務員等與人流量接觸密切的高風險人群以及需要前往疫情高風險地區工作的人群;其次是從事餐飲、安保、清潔等保障社會基本運轉的人員;接著是政府公務員等提供社會公共服務以及學校等人員密集區域的工作人員。
目前,雖然已經到了冬季,病毒在空氣中的存活率變大,但國內疫情趨穩,防控效果明顯,對疫苗的需求不是特別大。但國外疫情嚴重,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隨著寒冬來臨,日新增新冠陽性確診患者遠超第一波疫情的高峰期。如果沒有疫苗,很可能即將導致疫情失控,大規模的醫療擠兌和醫務人員感染的風險增加,將使國家的醫療體系面臨癱瘓,造成的後果不敢設想。所以,目前疫情嚴重的國家,在疫苗上市後,都會爭取大規模接種疫苗。
然而,疫苗研發出來了,但到接種,中間還有生產、運輸和分發。疫苗對於生產條件、運輸條件都有嚴格要求,每一步都至關重要。一旦出現疏漏,將導致疫苗失效,甚至直接導致注射者面臨生命危險。暫且不提運輸分發將消耗的大量資源,單就生產來說,目前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
除了受到疫苗生產車間要求苛刻、建設成本高等影響,最直接限制疫苗產量的一個因素是儲存疫苗的「玻璃小藥瓶」。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玻璃藥品從小到大司空見慣,並不是什麼稀缺的事物,而且玻璃生產並不複雜,為何會成為制約疫苗產量的關鍵因素呢?
這是由於藥用玻璃瓶不同於生活用玻璃製品,目前藥品存放中使用最多的為硼矽玻璃瓶。硼矽玻璃又分為低硼矽玻璃、中硼矽玻璃和高硼矽玻璃。其中,中硼矽和高硼矽玻璃的特性,適合儲存疫苗等生物試劑,低硼矽玻璃藥瓶由於化學性、耐水性和耐酸性能較中硼矽玻璃差,會增加與存儲的試劑發生化學反應的風險。
中國目前九成的藥用玻璃瓶為低硼矽玻璃,我國藥用玻璃製品目前主要還是以低硼矽玻璃和鈣鈣鈉玻璃為主。而適用於疫苗存放的為中硼矽玻璃,目前,全球能夠生產這種硼矽玻璃的公司巨頭有德國肖特集團、美國康寧以及日本的電氣硝子株式會社等公司。其中,中國企業也在追加投資、積極研發,並快速投入生產,努力降低成本,最終達到替代進口玻璃。
全球有一大半的藥用玻璃都是由肖特集團供應的,也是中國最重要的供應商。但由於產能限制,要生產幾十億隻滿足要求的中硼矽玻璃藥品,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成。而由於中硼矽玻璃的產能限制,國際上已經出現了搶購中硼矽玻璃藥品的現象,特別是參與疫苗研發的企業,都在積極尋找供應商,解決存儲問題。肖特公司方面,已經對在中國的生產基地進行了擴建新的生產線,以此來提高產能,緩解硼矽玻璃供不應求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