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你可能會問:鳥為什麼要遠距離飛行?
是為了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嗎?
當然不是!
遷徙中的鳥,飛越幾千甚至上萬公裡,途中可能遭遇險惡的地形、異常的氣流、甚至突如其來的危險,但都無法改變它們對豐盛食物的嚮往。
是的,不為別的,遷徙是為了尋找豐盛的食物。
周末,颱風前夕,我貓在電影院,靜靜地看了《遷徙中的鳥——遙遠世界的觀察員》。
拜高科技所賜,通過傳感器和衛星定位,德國的鳥類學家對白鸛、大雁、椋鳥的遷徙做了追蹤觀察。
結論非常有趣,我做了簡單筆記,今天晚上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1.鳥遠距離飛行,它們不會迷失方向嗎?
不會,因為鳥具備驚人的導航系統,科學家猜測存在於鳥的眼睛周圍,類似於太陽羅盤,鳥能感知紫外線。而在夜晚,它們就依靠北極星。
2.鳥遠距離飛行,日夜兼程地飛?
是的,大多數鳥都可以夜間飛行,因為夜間的氣溫和氣流更平穩,夜色中飛行也有利於躲避天敵。鳥可以一邊飛,一邊睡覺。它們睡覺的時間很短。
比如:雨燕,可以在飛行中進食、在飛行中交配、在飛行中睡覺。常規飛行速度為100kph,睡覺時速為30kph。
雨燕一生,飛行距離達到400萬公裡,這意味著可以往返地球和月亮5個來回!
3.鳥遠距離飛行,是怎麼保持體能的?
鳥在飛行中,不斷地尋找上升氣流,這樣幾乎不用拍動翅膀,就可以往前飛。
除了尋找上升氣流,鳥在飛行過程中,會不斷調整振翅頻率和方向,以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當然,我們所熟知的V型雁陣,也是鳥在遠距離飛行時,節省體能的一種方式。頭雁振翅產生的氣流,可以為後面的雁群節省10%體能。
在遠距離飛行中,鳥會耗費掉體內所有的脂肪,到了最後,甚至出現器官萎縮、嘔吐的狀態,一方面是筋疲力盡,另一方面是減輕體重,對抗重力。
影片中有一段是關於遷徙中的白鸛,它們從德國出發,經西班牙南部,穿越直布羅陀海峽,抵達北非摩洛哥。這一路歷盡千辛,有的鳥,體力不支,命喪大海。
飛越海峽時,它們不會遊泳,也不會從水面起飛,這意味著無法停留或休息,必須一氣呵成。
即將抵達彼岸的鳥,鳥嘴張開,飛得很低很低,呼吸困難。
這一幕,長久地定格在我的腦海中,為了理想的目的地,哪怕放慢腳步,也不輕言放棄。人類何嘗不是?
關聯閱讀:鳥為什麼會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