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頌》輕快、動聽,
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最終章的一個段落。
創作《貝九》的貝多芬,
雙耳已經瀕臨失聰。
但《貝九》被公認為
是他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
是其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
欣賞和創作音樂,
不一定要靠聽覺,
還需要熱烈的渴望,
高超的技巧和天賦。
在河北石家莊,
也有一位失聰的「音樂達人」,
他是國家一級提琴製作師冼保康。
今年64歲的冼保康,是河北省石家莊市一位失聰的小提琴製作師,他從11歲開始學習制琴,50多年來,他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成為一名國家一級提琴製作師。
冼保康出生在一個書香家庭,父親是醫學專家,母親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他兒時因發高燒用藥過量,導致聽力喪失,11歲那年,母親一把珍貴的義大利小提琴不幸丟失,失去愛琴的母親惋惜不已,痛苦至極。
「那時候我就起了心意,就想能做一把小提琴,哪怕做得不好,起碼也能安慰母親的心。」
失聰少年立志要為母親做一把小提琴,聽起來有點像天方夜譚。那時,冼保康只能靠著父親買來的助聽器和母親教他的「讀唇語」與外界交流。在父親的幫助下,冼保康四處拜師,查找資料,走上了一條常人難以想像的制琴之路。
「幾乎都想放棄了,因為太難了,但是我一想到我母親丟琴的事兒,就下了決心,慢慢地咬著牙,挺過來。」
因為失聰,即便藉助助聽器冼保康也聽不到低音和高音。為了學習制琴,他甚至解剖琴體,思考部件的相互對應關係,包括形狀大小和變化。在克服了常人難以逾越的障礙後,1973年他將親手製作的一把小提琴獻給母親,終於圓了夢想。
1998年,冼保康在美國第十三屆國際提琴製作比賽中,榮獲小提琴音質優異獎,當世界各地的參賽者們了解到他是一位聽障人士時,都覺得不可思議,他的故事登上了美國報刊。
「我做琴就是要正統、經典古典,不要有刻板的匠氣,要有一種遊刃有餘的靈氣。」
50多年來,他一共製作了200多把提琴,積累了不少制琴經驗,他的感受是,作為一個制琴師,不要把錢放在第一位,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做出好琴,目前他最大的願望是把自己的技藝傳給下一代。
編輯: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