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京町家,指的是京都的古老建築,是日本傳統的連體式建築,始建於十七世紀,町家大多為木格子架結構,用傳統的泥土磚徹頂,維護起來很費時費力,以至於每年全日本有近500座町家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現代樓房。
留存的町家建築中,除了作為民宅在使用中的以外,也有些作為高級料理店或是特色的咖啡店使用。而近來,越來越多的町家開始作為民宿使用,這是有別於一般酒店的一種十分不同的住宿體驗。今天,小夜想借自己的親身體驗和大家聊一聊京都民宿的代表之一庵(IORI)。
庵是由一位來自美國的東洋研究者,與兩位日本合伙人於2003年底成立的町家民宿公司。他們將分散在全日本的老舊町家,以維持原有建築風格為原則重新整修和裝飾,配以相應的民宿出租服務,形成現在的町家民宿,其中京都市區有十來棟。
庵在京都的十幾間京町家,每一間都不盡相同,小夜入住的是石不動之町。 這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京都老式建築的外觀,但已經看得出修整的痕跡。
第一眼看到石不動之町的時候,有一種穿越到日本舊時代的感覺,略顯斑駁的外牆滿滿地承載著歲月的印記,這時候若是能穿上日本傳統的和服融入其中,那感覺想必一定很好。
天色漸暗,
門前的頂燈便會打開,
周圍撲哧著幾隻小蛾,
發出沙沙的摩擦聲,
給人的感覺卻很安靜。
入了門廳,室內的裝飾和布置的風格及其簡樸、素雅,移門很順滑,但若是一不小心用大了力氣,移門軌道的末端設置了一小段減速的裝置,來緩衝你的力氣,以至於不會發出燥人的碰撞聲和損壞移門,這樣的設計就像媽媽溫柔的雙手呵護著懷中的嬰兒一般。
穿到客廳,乍看之下,擺設一樣是簡素的風格,除了一套濃濃MUJI風的沙發和茶几外就沒有什麼特別的了。但再作體會,就會發現腳底傳來溫暖的溫度,這樣老式的建築竟然特意安裝了地暖。這樣貼心的設計在1月的寒冬裡既溫暖了小夜的身體,更溫暖了小夜的心。
牆角的落地燈發出溫和的光,給房間帶來溫馨的氛圍,原本就帶著的旅途的倦意似乎被薰陶得更加濃烈了。
客廳外面就是一個小庭院,簡單卻很和諧的種著一排文竹,學著日本人在臺前喝茶乘涼應該會是一種不錯的體驗。
來到一樓的小廚房,裡面擺著各式的小家電,這樣古式的裝修風格配上現代化的小家電,感覺卻並沒有不和諧,反而給人一種俏皮的感覺。整頓好行李以後,小夜急切得想要上到二樓看看今晚即將要入眠的和室。
也許是為了節省空間,上二樓的樓梯非常陡,經久踩踏後的木板很光滑,很容易滑倒,這讓小夜想起了小時候的姥姥家,也是這樣的木樓梯,也是這種淡淡的木頭的氣息,踩上去也是這樣的咯吱聲,熟悉又懷念的感覺。
二樓是一個簡易的和室,乾淨的布置,柔和的燈光,愈是催人入眠,此時的小夜最想的就是舒服地泡個澡然後鑽進暖暖的被窩,美美地睡過在京都的第一個夜晚。
房間裡的澡盆,檜木製的,很小,但沿襲日本製造的一貫作風,線條非常精緻。滿上溫暖的熱水以後,整個浴室開始瀰漫沁人的水蒸氣,溫柔的撫摸著每一寸的皮膚;伸腳踩入映著澡盆木紋的水面,一股暖流瞬間傳遍全身,勞頓的身體一下子就完全放鬆了。
洗完澡回到床榻邊,小夜原本以為睡在榻榻米上會遠不及睡在床上來的柔軟,但曾不想這墊了很軟的墊子的床榻,再覆以很厚但又很輕的被褥後,竟會如此舒適。
入住石不動之町的第一晚,似乎從進門的一瞬間,這個老式的建築就在引導我快快進入美麗的夢想,「家」的感覺應該就是如此吧。
熄燈,晚安,我們下期見!
受到建築結構、建材和配套設施的影響,町家改造的民宿的舒適性也許比不上星級酒店,但這的確別有一番風味,可以切實體驗一下較早期的日本居民的居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