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猴」在樹上產卵,可幾年後蛹卻從土裡爬出來,這是為什麼呢

2020-12-10 農家走天涯

蟬是一種半翅目昆蟲,我國就有一百二十種。一到夏天來臨,它就會站在樹上''知了-知了-知了''地叫個沒完,而且各地也有不同的俗稱,比如知了猴、知了龜、節老龜、爬叉等。那為什麼知了的若蟲——知了龜卻是從地裡爬出來的呢?

蟬是一種昆蟲,又稱「知了」。其種類較多,雄蟬的腹部有一個發聲器,能連續不斷地發出響亮的聲音;雌蟬雖然在腹部也有發聲器,但不能發出聲音。知了是在夏季的七月中旬開始交配,之後雌成蟲就開始在樹上產卵,主要是在5mm左右的枝梢上產卵。

每個卵窩產卵6-8粒,1根產卵枝條平均產90粒卵。雌蟲以產卵器將已產卵的樹枝表皮切開,使產卵樹枝枯死,以便樹枝落地後埋於土中,蟬的幼蟲也就掉落到了地面上。之後,幼蟲就會在土裡繼續爬,打洞。期間他們會用自己的口器從樹根上吸取樹的營養繼續發育,然後鑽入到地裡面去。一般都會在地裡幾十釐米的地方生存,有些還會深入到土壤裡面數米深。在地底下,知了猴主要是依靠吸食樹根的汁液為食。幼蟬長期在地下生活,有著冬暖夏涼的條件,也很少有天敵來威脅,倒也算自在。它們經過4~5次蛻皮後,就要鑽出地面,爬上樹枝進行最後依次蛻皮(叫金蟬脫殼),成為成蟲。

相關焦點

  • 知了猴在樹上產卵,為何卻從土裡爬出來?
    蟬,又稱知了猴,是不完全變態昆蟲,在蟬的一生中要經歷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其中卵一般是越冬之後在次年的六月份左右開始孵化,若蟲經歷的時間最長,大約是3年以上的時間,而成蟲經歷的時間最短,只有2個多月的時間。
  • 知了從樹上產卵,為何卻從地下爬出來,知了猴打洞時的土去了哪裡
    說到知了猴相信在農村生活過的人並不陌生,一到了三伏天知了猴就會從地下爬出來,記得小時候一到了暑假我們就盼望著知了猴能早一點出現,因為知了猴不僅能祭奠我們的五臟廟,還可以將抓到的知了猴賣掉,記得小時候一隻知了猴要兩毛錢,運氣好的話一晚上能抓到十來只知了猴,就有兩三塊錢的巨款了。
  • 蟬在樹上產卵,為什麼從地下出來?它打洞的土去哪了?
    (上圖為產卵放大後的形態)既然蟬卵是在樹上,為什麼知了龜會從地下爬出來?首先,我們接著上面繼續從卵開始說起。完全長成若蟲後的形態就是我們常說的知了猴,它會在長成後的夏季6-7月份之間,從土裡爬出來,尋找周邊較高的物體向上爬,迎接自己的新生。小結:蟬卵的孵化率較低,而且初生的若蟲需要經歷總共5次蛻皮才能成蟲,所以,它們的卵孵化後選擇了食物更加充足的地下。
  • 知了龜只在夜間才從土裡爬出來,它們要如何分辨白天黑夜?
    就拿大家熟悉的一種生物——知了——來說,知了生命短暫,當它們在夏季將卵產在樹枝上後,就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而這些卵將會孵化成蟲,這些幼蟲吸食樹枝的汁液為生,等長大一點之後,就會鑽入土裡,這一待就是好幾年,等到長大之後,就從土裡出來,延續世代的使命。不過有一點很奇怪,知了只在夜間才從土裡爬出來,在地下它們要如何分辨白天黑夜呢?
  • 知了猴養殖很火,知了猴爬出地面之後滿地洞,洞裡面的土去哪了呢
    幾年地下蟄伏,只為一個夏季的嘶鳴,生命短暫的夏季歌者,蟬的一生,成蟲的時間極其的短暫,而在地下生長的時間則是相當的長久,有的甚至能夠達到數十年之久,蟬從卵孵化成為幼蟲,在地下生長,有的會在兩三年爬出地面,當條件不適合的時候,還需要在等待很長很長的年頭,蟬的諾蟲也被叫做知了猴,我們這裡俗稱:老咕隆。
  • 在廣東揭陽農村,為什麼很少人去抓知了猴呢?
    知了猴,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它是夏天的代表,每當炎炎夏季到來的時候,知了猴,在每天的傍晚時分,都會從,厚厚的泥層中,破土而出。然後,慢慢的爬到樹下的草地上。順著草,往樹上爬。然後,慢慢的破殼而出。這些情況,大家幾乎都知道。也就不做過多的講解。
  •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金蟬被稱唐廋肉知了猴養殖技術受推崇
    光滑寬大的膠紙粘住白楊樹一米高的部位,傍晚,「知了猴」出土後本能地往樹上爬去,爬到被膠紙粘住的地方,由於膠紙比較滑,再也爬不上去了,被圍堵的知了猴就這樣聚集在樹體的四周。據悉,「知了猴」是知了的幼蟲、蟬的蛹蟲,雖是美味佳餚,但價格不菲,在當地的村民眼裡,這黑黑的「知了猴」就是從土裡穿出的金疙瘩。
  • 知了猴從地下鑽出後,洞裡面的土不見了,被它自己吃了嗎?
    其實,關於知了猴,相信不少朋友有這樣一個問題,知了猴是從地下的洞中鑽出來的,知了猴鑽出來之後,地下形成一個洞口,但是洞口處卻沒有多餘的土,那麼洞中的土去哪了呢?關於這個問題,筆者也問了不少朋友,得出的答案有幾點,大家一起來看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樣。
  • 知了猴幼蟲在地下要蟄伏好幾年,以什麼為食?不怕被螞蟻吃掉嗎?
    吃過知了猴的朋友們都知道,知了猴的幼蟲要在地下蟄伏3-5年的時間,甚至還要更長的時間,直到慢慢長大成了知了猴以後才從地裡鑽出來。那在地下的時候,知了猴的幼蟲吃什麼呢?螞蟻也是在地下築巢的,難道不怕被螞蟻吃掉嗎?這裡我們先來了解第一個問題,知了猴的幼蟲在地底下吃什麼。知了猴從幼蟲成長為若蟲是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一般要三年,或者是五年,時間長的需要十幾年。
  • 知了猴都是晚上從地下爬出來,它是怎麼分辨白天黑夜的?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又快到了抓知了猴的季節了,幾乎每年的夏天,我都會回老家住幾天,不為別的,能在晚飯後拿著手電筒去樹林裡找到幾個知了猴足以。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知了猴會在夜晚出土,而不是白天呢?它是如何知道白天黑夜的呢?有兩個原因。
  • 夏至後這種野味上市了,南方人不敢吃,在北方卻要幾元錢一隻
    文/農夫也瘋狂夏至節氣到了有幾天時間了,這也意味著酷暑天氣來臨了。說到盛夏季節,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呢?空調、西瓜,估計是不少人最想想到的了吧。不過對於很多北方的人來說,在夏至節氣以後,有一種野味也開始上市了。這種野味在南方多數人都不敢吃,而在北方卻是論只賣,一隻要賣好幾塊錢呢!你們吃過嗎?
  • 蟬幼蟲「知了猴」成美食 村民瘋狂捕抓一晚賺數百元
    那裡的晚上出現了一道奇特風景,居住在那裡的居民都打著手電筒,穿梭在白楊樹林中,捉蟲子,這蟲子身價還高,這是什麼蟲子呢,原來是「知了猴」,「知了猴」是知了的幼蟲—蟬的蛹蟲,雖是美味佳餚,但價格不菲,在當地的村民眼裡,這黑黑的「知了猴」就是從土裡穿出的金疙瘩。
  • 一晚抓了12個知了猴,以前一晚抓120,知了猴都去哪了?答案深思
    每年的夏季,天氣熱得人渾身不是太舒服,但知了總會不停的叫著,似乎不知道疲憊,記得小時候,經常被知了的叫聲驚醒,那時候的知了是真的多,到處都能聽到它的尖叫聲。很多人都會去捕捉知了猴,它是金蟬的幼蟲,其實也是一種害蟲,吸允樹根裡的汁液為生,一般在3-7年後才會爬出土壤成為金蟬。
  • 知了猴在地底生活需要呼吸嗎?為何非要天黑才打洞出來?答案來了
    而它就是蟬的幼蟲,在古代的時候名字很高大上叫金蟬,而在民間普遍叫它知了猴,一方面是這種昆蟲的表皮顏色和金絲猴很相似,另外一方面是知了猴很會爬樹,就像猴子一樣在樹上很靈活。同時在樹上的時候,知了猴的外形看起來也和猴子有點形似,因此民間普遍叫它知了猴。不過在有些地方也叫它知了龜、爬叉、節老龜、羅鍋等。在南方很少有人吃知了猴,所以對於知了猴也不太了解。
  • 淺談知了猴減少的原因
    當時也極少吃這些東西,帶回家餵雞餵鴨,有時候突發奇想,可能會炸一些來吃;也粘知了,用的是麵筋,可比現在用的「小手」強多了。可有些歲月,再也回不去了。有時候自己也在感慨,到底是什麼時候知了開始大量減少。大約在十年前,中午睡覺的時候都能被知了的叫聲吵醒,現在走在村子裡,卻少有知了的身影。
  •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浪漫嗎?現在綠化部門喊你一...
    杭州這幾年綠化做的好,知了數量也增長了不少,知了雖然是夏天的標誌,但是很多網友不知道,知了其實是危害綠化的「害蟲」。眼下,杭州市城區義務護綠服務中心邀請大家一起參加園林綠化「攻堅」行動,捉知了為植物除蟲害,共同守護家園綠化。
  • 知了猴從地下鑽出後,洞裡面的土去哪了?3種答案可能性較大
    實際上,有關知了猴,堅信許多 盆友有那樣一個難題,知了猴是以地底的洞中爬出來的,知了猴爬出來以後,地底產生一個洞邊,可是洞邊處卻沒有不必要的土,那麼洞中的土去哪裡了呢?有關這個問題,小編也問了許多 盆友,得到的答案有幾個方面,大家一起來看下,是否和自身想的一樣。
  • 農村人晚上愛找的知了猴真的能吃嗎?為什麼南方人從來不吃?
    農村人晚上愛找的知了猴真的能吃嗎?為什麼南方人從來不吃?昨晚上本來約著朋友要去吃燒烤的,但是傍晚的時候下起了小雨,所以只好換了一家,去吃的私房菜,點了幾個這家店的招牌菜,最後我還加了一份金蟬。說到這金蟬,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過呢?
  • 知了猴常年在地下生長,是什麼知道夜晚來臨,爬出地面的呢
    馬上就要立秋了,炎熱的中伏也即將過去,一年一度的饕餮盛宴:知了猴,出土的也逐漸稀少了起來,知了猴作為蟬的幼蟲,在土地裡面蟄伏好幾年之後,才會在適合的夜晚,開始破土而出,知了猴在我們這裡俗稱:老咕隆,咕隆在我們這是緩慢移動的意思,知了猴行動確實相當遲緩,慢悠悠的從地下出來,尋找到合適的樹木爬上去蛻殼成蟲
  • 永康知了一條街為什麼這麼火
    上接A04版  衢州柑橘合作社社長樊利卿  為了胡柚產量 發動工人去抓知了  樊利卿是衢州一個柑橘合作社的社長,收購知了十多年了。  他是常山人。常山有13萬畝胡柚,知了是其中一大害。知了6月底從土地裡爬出來後,就要交配產卵,其後七天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