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立秋了,炎熱的中伏也即將過去,一年一度的饕餮盛宴:知了猴,出土的也逐漸稀少了起來,知了猴作為蟬的幼蟲,在土地裡面蟄伏好幾年之後,才會在適合的夜晚,開始破土而出,知了猴在我們這裡俗稱:老咕隆,咕隆在我們這是緩慢移動的意思,知了猴行動確實相當遲緩,慢悠悠的從地下出來,尋找到合適的樹木爬上去蛻殼成蟲。
知了猴只有在夜晚才會出來,知了猴在深深的地下,是怎麼感知到是夜晚的來臨呢?動物界的奧秘天性是與生俱來的,都是為了繁衍生息,而選擇在合適安全的時候進行活動,知了猴蛻殼的時候,是一動不動的,加上本身行動遲緩,是根本沒有反抗能力的,白天知了猴的天敵諸多,很容易就會成為其他動物的獵物,而晚上出土、蛻殼,自然就會安全了許多,這也是動物的天生本能。
地下根莖的變化:知了猴深藏在地下的洞穴,有的能夠深達一米多,能夠躲避螞蟻等昆蟲的騷擾,而且還會吸附著樹木地下的根莖,依靠吸收樹根裡面的汁液生長,樹木的生長白天和夜晚是不一樣的,白天和黑夜,根莖裡面的汁液反映也是不相同的,知了猴能夠從吸收養分的時候 ,感知到樹木的變化, 從而能夠辨別出晝夜的變化,從而能夠在傍晚時分開始慢慢的將洞口打破。
知了猴打開洞口之後,並不會直接爬出洞,會將頭露出來,觀察停留確保安全之後,才會慢慢的爬出來,像距離最近的樹幹上面爬去,蛻殼成蟲。
天生的感知能力:很多動物身上發生的事情,對於我們來說,始終是謎一般的存在,知了猴也具有這樣的天生能力,在沒有蛻殼之前,我們一直認為知了猴是看不見的,但知了猴卻具有一種超強的感應能力,通過土壤溫度、溼度以及地面上傳來的各種細微的變化,能夠準確無誤的在天黑之後開始破土而出,有時候在下雨天氣,比較陰暗的天氣裡,半下午的時候,很多知了猴也會在夜晚來臨之前爬出地面,知了猴感覺到的應該是天色的陰暗程度,而並非是百分百的一定要到夜晚來臨之後。
知了猴在雨後,土壤溼潤鬆軟的時候,出土率是最高的,尤其是天氣陰暗的日子,這種機率更會增加好多,天氣漸漸變涼,知了猴出土的季節也開始變得稀少,美味可口的知了猴,在伴隨了我們一個炎熱的夏季,下次出土,又到了一年之後,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