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群青年愛樂者在上海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組成一支樂團,取名「彩虹室內樂團」。經過數年耕耘,這支樂團已經成長為上海別具特色的青年古典樂團,為大眾帶來了打開古典音樂的新方式,好玩、有趣是它的標籤。
發布會
雖然年資短,規模也不大,彩虹室內樂團卻有自己固定的演出季。這兩天,樂團發布了2019/2020演出季,放眼望去,想法挺多,野心不小。
2020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也是彩虹室內樂團成立十周年,作為貝多芬的忠實擁躉,藝術總監薛源醞釀了許久的「一個很猛烈的貝多芬計劃」即將出爐。
8月底在黃浦劇場,連續三天,樂團將以「貝多芬學院」為主題,嘗試用更新鮮更有趣的方式,拆解貝多芬的9部交響曲;10月、12月在東藝,樂團首席陳宏達、鋼琴出身的薛源,將分別領銜貝多芬的多首小提琴奏鳴曲、鋼琴奏鳴曲;明年1月在賀綠汀音樂廳,樂團還將在新年音樂會上帶來神秘的「貝多芬馬拉松1800&1803」。
其實自2013年以來,貝多芬便是樂團裡出現頻率最高的作曲家,有人因此發問,為什麼老是做貝多芬?
「就像我們人手一把牙刷,卻偏想幹瓷器活,大伙兒便只能齊心協力,用硬的那頭鑿,只鑿那一個點。」
薛源笑說,鑿久了,大家難免會有怨言,怎樣以最小的代價平衡掉最多的貝多芬?他交出了答案,11月在東藝登臺的「愛情的五味雜陳」。
愛情幾乎是貝多芬最玩不轉的情愫,這場音樂會集中了華格納《齊格弗裡德牧歌》、馬勒《小柔板》、勃拉姆斯《間奏曲》、弗雷《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拉威爾《鵝媽媽組曲》……試圖朝向貝多芬的反面,探索愛情的盡頭。
去年起,在薛源的倡議下,樂團如雨後春筍般誕生了多支重奏組,原則是自由組隊、自生自滅。今夏,這些春筍也該見世面了——樂團將與大隱精舍合作,讓室內樂定期綻放,與觀眾近距離面對面;而在黃浦劇場,樂團還組織了一個更別致的舞臺:重奏擂臺賽,八支重奏將同臺打擂,最後決出擂主,讓重奏玩出新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