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元年(1912年),該廠改名為「中華民國江南造幣廠」,孫中山任命餘成烈為該廠監理,仍以清代舊模鑄銀元以濟軍需。
元月二十日,時任財政部長陳錦濤改廠名為「中華民國財政部江南造幣總廠」,並呈報國民政府。
四月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後,留守府以軍法科長張孝準兼廠長,開鑄「開國紀念」銅幣。
五月開鑄銀幣,即下五星版孫像小頭。
八月續鑄二角金幣和二角銀幣。其中,開國紀念金幣重量為9.6克,直徑23毫米,是我國近代造幣史上第一次鑄造紀念金幣。
民國三年(1914年),財政部下令造幣總廠更名為「財政部南京造幣廠」
民國四年(1915年),財政部給南京造幣廠頒發了袁世凱民國三年國幣祖模,五月開始鑄造「袁大頭」,每天4萬枚。同時回收舊幣,十月,每日鑄幣14萬枚。
民國十六年(1927年)四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經政治會議議決「停鑄袁幣,換鑄先總理像幣」,經中央財經委員會議決「先總理像幣模具,準暫用民國元年所鑄先總理紀念幣舊模,先行鑄用,成色、分量,均照袁像辦理。」
六月,在民國元年紀念幣舊模基礎上改刻新版開國紀念幣壹圓幣模,即六角星孫像開國紀念幣,俗稱孫小頭,並開鑄。(資料主要來源:中國錢幣大辭典-金銀幣卷,中華書局)
同年,南京造幣廠收到維也納造幣廠雕刻的民國十六年壹圓祖模後,奉令鑄造了480枚樣幣,該幣正面中央為孫中山正面像,上環鐫楷書「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背面中央壹圓,左為旭日初升和松樹,右為孫中山陵園祭堂,下有「十六年造」,俗稱孫中山陵墓幣,直徑38毫米,重26.8克,成色八八。(資料主要來源:中國錢幣大辭典-金銀幣卷,中華書局)
民國十七年(1928年),南京造幣廠續鑄六角星孫像開國紀念幣。1927-1928年共鑄8886.2萬元。(資料主要來源:中國錢幣大辭典-金銀幣卷,中華書局)
民國十八年(1929年)二月,國民政府財政部訓令中央造幣廠監理委員會接管南京造幣廠,委派徐堪、楊駿兩委員辦理接管。
六月四日晚,江南造幣廠突發火災,損失極為慘重。
八月,國民政府關閉江南造幣廠,其鑄幣設備全部運往上海,江南造幣廠就此完成歷史使命。
民國十九年(1930年)六月,南京造幣廠房屋、設備、家具、材料全部移交工商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此建度量衡製造所,1952年改為南京第一機械廠,1958年改為南京第二工具機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