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雲中子
戊戌歲冬,桐花客手繪《韓仙圖》成。請記之,餘欣然其命。
韓湘子,唐代人,字清夫。前世乃蒼梧白鶴,聽仙人講道而感悟。因鳥類不得成仙,經呂洞賓轉為人類,投胎河南孟縣韓家取名韓湘。《道論詮繹》中記:韓湘子應鐵拐李之邀於石筍山聚會,入八仙之列。
《韓仙圖》採用傳統工筆畫法。高古遊絲描宛轉流暢的線條在桐花客的筆下有了彈性的質感,冠服紋飾和玉蕭法器的描繪精緻入微,仙人之間的色彩呼應與過渡緊密相連,整個畫面筆墨精到境界高妙,作者用雋秀古拙的筆法刻畫出了韓湘子與曹國舅仙風道骨的出塵之姿,圖景獨具特質,有高山仰止的方外之美,其遠宗唐風實為難得的上佳之作。
《韓仙圖》是桐花客工筆重彩畫風中的代表性作品。他用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整個畫面形神兼備遷想妙得。他勾線細膩用筆豪放意境深遠古樸,尤其懸腕中鋒,他一筆貫之的綿長線條在瀟灑流落中顯現出了多年浸淫而成的非凡骨力,畫面節奏、仙人神態和筆鋒形質都達到了高度的契合,充分顯示出了他在構圖、設色、用筆等方面的深厚底蘊和嫻熟精湛的傳統技藝。
以形寫神用筆簡練粗放,看似隨意卻氣象萬千筆意十足。他將自己對藝術理解的精髓和深厚文人畫的修養都注入了其中,可謂「六法皆備,萬象不失」。
大道無術,桐花客由技入道。他虛化了刻意的痕跡,採用墨線走肌骨、五官、結構、輪廓,然後用精彩層層渲染,形具神生不逾矩,不壞世間相亦不見術巧之用,充分體現了作者心有定見又順其自然無為之為的思想。
畫無陳規,妙得神韻。「傳神」是中國文人畫的傳統,而表現佛、道、神、靈的形神氣韻,卻又遠遠高出了一般繪畫審美的概念,因為他超越了我們世俗文化的認知。
傳神需通其神靈。桐花客講:請神有道、禮佛有法,法身不降,來者定是邪祟暗鬼。《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他說:神佛造像乃載道演法,借其舍而非本尊,世相所現金剛之怒菩薩慈悲,皆為法用顯化而已。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他閉門打座,坐即入定。一定數日,心水澄明,自照萬象。一日證得「一實相印」,見自性光明同如白晝,內外洞徹悉皆瞭然。出迷入覺,他進入了一真法界。覺照十地,不同空間的生命千姿萬態,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計。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他走出了時間場的間隔。
執大象,天下往。他開始打破應物象形和隨類賦彩的《六法》定規,他將「空有不二,體用一如」的法理妙用在更高層次的境界中嘗試超越自然物象的形態表達,而對意識即物質的根本證悟,又讓他更加接近和直抵神祗內在構成的本質。對他而言,此刻所有蒼白的線條在他充滿靈力學養的筆下都成為了他情感與精神能量跡化的載體。
根在泥裡,花開虛空。他用筆益發靈動,用墨愈加蒼古,構圖也日漸奇崛。一時間他心境合一,法喜充滿,畫入真境,妙生無限。時有法身住像見大光明!飛天、護法亦皆環繞顯映於異空之中。
未知生命在宇宙中如恆河沙數,失去智慧的覺照,人的靈魂就會長滿淺薄無根的荒煙蔓草,是愚痴和累世業力的阻礙教人拋棄了道元功德見不到神的存在。桐花客的神仙圖卷給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開了一扇方便之門,讓人在塵俗之中看到了仙域神靈和方外的風情。
神的世界莊嚴殊勝,法界裡森羅萬象湛圓明妙。在無量天體構成的大穹之上迴蕩著真實不虛的天籟之聲、法音妙韻。「不長無明草,常開智慧花。」不同空間物質結構所展現出來的各種境界與存在形態遠非低層空間的生命能夠理解認知。古往今來,一碗孟婆湯洗去了人前世的痕跡,但在生命的本質裡,在傳承的文脈裡,依然深深地埋藏著不滅的印記。那是來自靈魂的呼喚,那是阿賴耶識的本元覺知讓人在一次又一次的輪迴中透過愚昧的黑暗把祈求的目光投向茫茫蒼穹光明永恆的彼岸。
生從何來,死又何往?漫長的歷史將每個生命都蒙上了一層又一層厚厚的塵埃。但俗世的煙塵遮不住真理的光輝,人們仰望星空、眺望上蒼、祈盼神明,不斷地究竟最初的由來與最終的歸宿……其實這就是人對神造像的發心由來,他是藝術最早的起源,也是人類文明、文化與人類社會的宗教產生的真正起因。
這個空間只是人客居的幻境而非生命永久的家園。但三界的物相封閉了人的心智,六道輪迴埋沒了人的根性。從生存意識建立的世俗觀念對世界的認知是非客觀的,世智辨聰只能讓人看到他自己的世界,只能看到與他生存相關的當下的一切!佛說:境由心造。外在世界是內心的相應,一切順逆其實都是業力的呈現。
娑婆世界充滿了妄見。釋迦曰: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明心見性,離諸名相,是本有自爾之性德。有即是無,色即是空,妄即是真。一念迷時心成物、無成有、空成色、真成妄。一念覺時物不異心、有不異無、色不異空、妄不異真,識心分別皆因攀緣之心以為自性而不知萬物乃攀緣之心所造。真如覺性隨緣生滅,執妄為真故癲倒痴迷。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這到處茫然與浮躁的塵囂中,桐花客的《神仙圖》卷卻從天外顯化而來。在這裡,他用畫筆向世間開示,讓人得見生命的實像,他用神韻的風儀驅散陰霾,讓人看到了覺岸的光芒。
他在《黃河悟道》篇中道:千秋洪荒萬古沙,菖蘆復竭成法華。慧目才開知風意,波濤拍岸心不雜。宇宙入懷誰為主?婆娑鴻蒙非吾家……他用殷殷之心向世人敘說著以幻修真、離幻即覺的了見之諦。他在他的回憶錄《須彌山中》曰:回首四十年,誰肯出深山?識得溪邊樹,認得足下蘭。白雲常相伴,猿鳴聲聲寒。一縷天河水,潺潺悠琴弦……他身雖在俗世,但其心卻早已去了大梵太虛之境。
他說他是這個空間的過客。他只是在用他的筆墨表法,行菩薩道而已。雖然是俗世的方便,但他的作品卻無不流露出一種悲憫的情懷:恭敬、莊嚴、無上的殊勝!沒有風月無邊,沒有煙塵之色,更無半點俗粉脂氣。他筆下的線條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歲月的滄桑和遠古的厚重都在他每一筆對神佛充滿虔誠的描摹中清晰而深刻地浮現出來,每件都是精品之作、全神之像!皆內蘊具足法光輝映,每幅圖卷都充滿了上界法像的波若之氣。他把仙域神靈的天人之姿與風骨神韻令人震撼得顯化了出來並賦予無上的般若智慧和法能靈力。他神奇的線條和色彩不僅喚醒了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更不斷淨化靈魂在俗世中習染塵蒙的汙垢,覺悟和啟迪著世人本來具足的良知。
仰承桐花客的神仙圖卷,真意至誠,能感知佛力加被。敬瞻神佛莊嚴寶像,你內心會生出無上的歡喜、恭敬!在無邊的慈悲中,你能獲得正念覺知聞聽到佛的召喚,你能找回生命中塵封了那久遠的記憶,你能感受到菩薩的慈悲救度和佛祖眾神為你護佑為你承擔為你消減無量劫來萬千罪業的無邊法力……
「一念萬境空,重關豁然通。南北了無痕,應緣識真宗。」對神佛造像,桐花客不僅得聞斯道遇有異緣,而且了當虛空之旨,有自己獨特的傳承:他漫步在不同的疆界,瞭望著別人看不見的風景,他走過了物象的糾結,真正通達了古韻的法脈……
攜帶著文墨傳承的魂靈,所有他的作品都盈滿了上古飄來的遺風,浩浩蕩蕩,不斷孕育生成了一個個境意盎然氣韻生動光彩四溢的精神空間。他繪製的每一幅神靈都有法身加持司命:鍾馗捕殺地獄的惡鬼,觀音度化苦海的眾生,關公又重現神勇武聖的威名……
他用人性的光輝照亮暗夜的天空,他用良知暖熱世人陰冷的心靈,他用筆墨不斷詮釋著他對當下每個境界的理解和認知。
用最傳統的線條來表現,但又突破了技法的藩籬,遠遠跨越了人為的禁錮與局限,真正形成了屬於他自己所獨有的風格,達到了大技若無的境界。每一個線條在他的畫面圖卷裡都賦予了他獨特的個性化的語言,都注入了屬於他獨特的濃烈色彩和強大人格魅力的藝術元素,不斷還原和誕生出一尊尊能量充盈玉樹臨風滿血復活的仙、精、神、靈,成就著一幅幅偉大的圖騰和絕美畫卷。
桐花客,江蘇彭城人,俗名陳巖。早年皈依安國寺,受菩薩戒,法號宏覺。現為中國藝術家學會會員、中國國畫家協會常任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教授、安國禪寺佛學顧問,校企導師,天津市設計學學會會員等。
他幼習丹青,入室上德真人門下。後遊學四方,足跡遍名山道場。居士早年出版有古體詩《方恨集》,《天花散》等詩集,偶為《理財,收藏》季刊撰寫美術史評。
常叩大德於古剎,也訪逸士於蘭谷。除在大學上課給學生授業解惑之外,他就習藝、參禪、行腳。且喜功德、善業日進,丹青也漸趨精妙。近年來他時有作品傳世,但多為名家、居士、或方外大德國際朋友請去供養收藏。
末法的寶剎靈透九霄,眾生卻少了善根。出家人不岀三界,更願在五行中遊方。桐花客先是以藝證道,早已走過了世間的困惑與迷茫。他曾云:看盡巴山看蜀山,子規江上秋風寒。慣眠古驛常安枕,熟聽陽關不慘顏。慵服丸、懶燒丹,可憐青鬢戲人間。吾有一句神仙訣,說與君知不值錢……
他看破了這蒼塵浮世。近來他仙蹤不定,我也難得見上他一面。只記得他有首詩:青燈古殿深,曾經入空門。往事回首無愛恨,從此心無塵……他的畫作皆其內在修為的自然流露,其彰顯出來的品格、德操也印證了畫者即畫的質千古之心。
他用筆墨在世間度化有緣,他是一真法界的修行者,已得正悟。
庚子年雲中子寫於三寶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