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餈面因其選料講究、製作精細、色白味美、清香可口而成為象山老百姓喜食的海鮮美味之一,尤其是沿海居民特別是石浦漁港和周邊的海島—東門島、檀頭山島、漁山島、南田島、高塘島一帶,最為盛行。現在,魚餈面因選料獨特、技藝獨特、鮮味獨特而享譽飲食界。
在過去,由於經濟窘迫、生活艱難,就連漁民自已一年到頭也難得吃上幾餐魚餈面,只有逢年過節或貴客臨門,家庭主婦才會親自動手製作精美的魚餈面,宴請親人或招待貴客。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魚餈面已成了人們餐桌上較為普遍的菜餚。近幾年,由於魚餈面的獨特美味,不再局限在海島的餐桌,而是以象山「特色菜」的名義,幅射至寧海、三門一帶周邊地區。
目前,隨著象山旅遊景點的不斷開發,全國來象山品嘗海鮮的旅遊團體越趨興旺,象山的各大酒店和海鮮排檔,紛紛將魚餈面作為象山半島「招牌菜」推薦給遊客品嘗,甚至有「未嘗象山魚餈面,不算到過象山港」之說。
象山馬鮫魚
要想製作地道純正的魚餈面,挑選原料是關鍵。東海新鮮的馬鮫魚(學名鮁魚),是製作魚餈面的唯一面料(其他魚類或鮮度欠缺、肉鬆脆;或肉粗刺多、韌性不足,均不宜製作魚餈面)。魚眼晶瑩透亮、魚皮青灰有光、體形飽滿富有彈性;條重750—1500克左右的特鮮馬鮫魚才算合格原料。而魚眼凹陷、暗淡無光、魚皮泛白、腐敗變質、手掂如扁擔負重頭尾低垂的魚只能作紅燒魚,不能槌敲魚餈面。
製作魚餈面,必須經過四道程序才能製成。
程序一:將新鮮馬鮫魚速斬,去頭尾除掉鱗鰭,清除表面粘液、剖肚放血去內臟(魚肚中的血一定要挖乾淨),用清水反覆衝洗,直至不見血水為止。然後取一幹布(不能用毛巾),將魚身裡外擦乾、不留水漬。再取利刀沿魚骨,片出兩片肉兒,魚骨、頭、尾棄之不用(可剁作魚骨醬食用)。
程序二:將魚肉平攤於乾燥、乾淨的砧板上,用刀緩緩刮下魚肉(刀要豎刮、不能斜刮),細心剔除魚刺,剩餘魚皮不用;再操刀反覆剁魚肉(若魚刺已剔除乾淨、則用刀背剁),直至剁成肉糜(手感有粘性、提刀吃力才知韌性已足)。取一盆裝肉糜,加入適量黃酒或白酒,再加入適量上等麵粉攪拌均勻(不能加澱粉),使肉糜能成團。然後把肉糜捏成一隻只小團放到細澱粉中滾動,待魚肉團粘上澱粉,再用手掌把肉團壓成餅狀待用。
刮魚肉
程序三:用細澱粉均勻地灑在平整乾淨的桌面上,取魚肉餅一隻置於粉上,再取小擀麵杖(現代都用乾淨的啤酒瓶代替,但長度不夠)在魚肉餅上反覆槌敲,邊槌邊灑少許澱粉,以防杖、肉、桌面粘連,一直把魚肉餅槌敲成薄麵餅形狀為止。在槌敲過程中,要做到循序漸進,慢敲細槌,手腕用力均衡,肉餅厚薄相稱。不能敲斷也不要敲裂。
剁成肉糜後攪拌均勻
程序四:將敲製成形的魚肉薄餅,一張一張地分開放進用溼布墊底的蒸籠(不能重疊),然後催猛火燒開鍋內清水,待水滾後再放蒸籠內蒸肉餅(不能水未開就蒸魚肉餅,以防蒸餿)。待熟,再下籠一張一張地晾開,切成闊麵條狀,用鼻聞之有一股淡淡的魚鯹味。至此,原汁原味的魚餈面才算真正製成。
敲成薄麵餅
蒸熟後放入清水冷卻
烹飪魚餈面配料有講究。一般需配精肉絲、冬筍絲、香菇絲也可配入適量綠豆芽(掐頭去根)、蒜末、蔥花等。
烹調時先倒少食用油入炒鍋,待油熟七分倒入蒜末煸出香味,立即放入肉絲爆炒,再用料酒噴灑。然後放入其他配料同炒,然後加食鹽少許、白糖少許和高湯(或清水),最後鋪上魚餈面。待湯沸,加入適量味精或雞精,用溼澱粉勾芡,起鍋裝盆,淋上香油,撒上蔥花,這時,一盆色、香、味俱佳、美味無窮的魚餈面才算大功告成。
魚餈面
過去,只有居住在海邊的居民才能購到新鮮馬鮫魚,去製作魚餈面。現在隨著冷藏技術的普及和運輸速度的快捷,魚餈面的原料——新鮮馬鮫魚的提供已不成問題,因此魚餈面的製作技藝已慢慢擴散到全國各地,現在,即使是內地居民也能品嘗到象山的特產——鮮美可口的魚餈面了。
(象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供稿)
=============================
關於「象山發布」
「象山發布」是象山縣委、縣政府認證的官方發布帳號,目前已開通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和微信公眾訂閱號,是象山縣級唯一官方權威信息發布平臺。
讓象山走向世界,讓世界關注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