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豐區梅花灣景區梅花開放。盧日偉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生態和綠色是大豐的獨特優勢和品牌。」鹽城市委常委、大豐區委書記王榮說,2018年,圍繞綠色發展,大豐將堅定不移發展高質量全域旅遊,探索鄉村振興之路。
旅遊項目吸引人才返鄉
1989年出生的楊梅,是大豐草堰鎮三元村人。大學畢業在蘇州外企工作五年後,舉家遷回,如今成為草堰鎮「夢幻迷宮」的總經理。楊梅說自己一直想在父母身邊工作,「但回鄉就業要考慮發展空間,以前家鄉一直沒有合適的平臺和機會,現在有了。」
2月底,乍暖還寒,兩輛上海旅遊大巴緩緩駛進 「夢幻迷宮」。這個體驗式文化旅遊項目已投資4億元,有全鹽城最大的卡丁車體驗區、全國最大的迷宮遊樂場、真人CS演練區等。「根據『供給側改革』精神,我們為高端遊客打造了43組貨櫃特色住宿,3月份95%的房源都已預訂出去了,過年時一房難求。」草堰鎮旅遊辦主任錢軍介紹說,「夢幻迷宮」脫胎於該鎮旅遊景點「七彩花田」,「之前這片地幾乎寸草不生,只能搞一些水產養殖,但效益不佳。」2015年上半年,草堰鎮決定將此打造成「七彩花田」,鎮政府北上山東南下雲南,終於找到了適合當地土質的四季玫瑰,畝產效益5000元,遠遠高於小麥和水稻。
「夢幻迷宮」不僅吸引了楊梅等在外大學生,還帶動了周邊村鎮300名村民在景區工作,到了「五一」、「十一」等旅遊旺季,還要臨時聘用上千名村民。新豐鎮60多歲的農民陳銀才在景點「荷蘭花海」管護花卉,每月3000元;「東方桃花洲」為周邊村民提供了200多個工作崗位。
大豐區政協主席袁國萍說,黨的十九大首提鄉村振興戰略,「大豐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旅遊富民的理念,建設市場需求旺盛的特色民宿、果品採摘、農家樂、洋家樂等休閒度假產品,形成了大中、草廟、萬盈、三龍、草堰、大橋等一批特色鮮明的旅遊名鎮名村。」大豐區旅遊局局長陶聳告訴記者,2017年大豐主要景區點共接待遊客1216.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0.8億元。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2月27日,穿梭在全國最大的賞梅勝地梅花灣的萬株梅花樹下,花香濃鬱。登上26米高的詠梅閣俯瞰,硃砂、宮粉、綠萼……各色梅花競相開放,叢叢梅樹錯落有致。
大豐區城管局副局長潘春海介紹說,梅花灣所在地是大豐鬥龍港裁彎取直留下的一片低洼地,周邊農家常年飽受雨澇之苦。2011年至2014年,區鎮兩級聯手,全面啟動生態修復工程,按照全域旅遊和旅遊標準化示範區的要求,結合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定位,引進種植了萬株梅花,區鎮兩級累計投入7億多元,把地勢低洼的鹽鹼地變成了一座集生態園林、旅遊觀光、健身休閒為一體的熱門景區。
大豐新豐鎮、西團鎮、草廟鎮積極創建森林小鎮,分別新增綠地面積204.47公頃、29.68公頃、26.84公頃。其中新豐鎮30個村的竹子保有量高達100萬株,該鎮將全鎮竹資源集中起來,正在打造千畝竹海。
「全域旅遊是激活美麗大豐建設的重要抓手」,大豐區長宋勇說,大豐擁有海洋、溼地、森林、麋鹿等生態資源,形成了鬱金香、梨花、梅花等賞花經濟,把生態資源轉化為旅遊資源、富民資源,具有良好的基礎和條件,因此,做強旅遊、做足生態,是大豐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不二選擇」。
「放下鋤頭來唱戲」
「我是放下鋤頭就來中華水滸園唱戲」,白駒鎮農民沈正陽是個京劇愛好者,加入了白駒京劇票友聯誼會。會長沈亭說,聯誼會骨幹隊員中有9名是像沈正陽一樣的農民,每周二都要在中華水滸園長嘯亭吊嗓子。「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農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旺盛了,桌球、魔術、小品、廣場舞、圍棋等協會,都是鎮上比較活躍的文體組織。」
白駒鎮大力挖掘弘揚地方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走「文化+旅遊」的融合發展之路。已拿到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入場券的中華水滸園,既是全鎮居民的免費大公園,也是百姓文化交流的活躍平臺,為全鎮小學生提供書法等傳統文化教育課程,每年還定期舉辦中華水滸文化節,將百姓請上臺演出。該鎮居民王輝和朱小娟自編自導的小品「宋江分元宵」,深受群眾喜愛,成為園區的保留節目。2018年水滸園將設國學講堂、建藝術館等,讓老鄉們也可以像城市居民一樣享受精神文化的大餐。
宋勇表示,在豐富全區全域旅遊業態的同時,2018年大豐將「做厚文化旅遊」,深入挖掘水滸、古鹽運、紅色文化等資源,重點打造白駒古鎮水滸原鄉、南陽孔雀文化產業園等項目。
本報通訊員 張 帆
本報記者 晏培娟 朱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