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市位於中國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東鄰海鹽縣,南瀕錢塘江,與紹興上虞區、杭州蕭山區隔江相望,西接杭州餘杭區、江幹區下沙,北連桐鄉市、嘉興秀洲區。東距上海100公裡,西接杭州,南瀕錢塘江。1986年撤縣設市。 海寧之名,始見於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558),寓「海洪寧靜」之意。 海寧是良渚文化發源地之一。據考古資料證明,距今6000~7000年間,在海寧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
海寧市是王國維、徐志摩、金庸、蔣百裡等名人的故鄉。氣候四季分明,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皮革之都」的美譽。 海寧社會經濟發達,鄉鎮區域民營經濟特色鮮明,是全國的皮革、經編、家紡、太陽能、集成灶產業的基地之一。
市域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內陸面積668平方公裡,其中平原佔87.94%,山丘佔1.81%,水域佔10.25%。地形狹長,東西長 51.65公裡,南北寬28.94公裡。地勢平坦,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高程4米—8米(吳淞高程。下同)。古陸殘嶼與低丘集中分布在境東北和東南部,高陽山最高,海拔253.3米,其他在200米以下。
海寧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暖季受熱帶海洋氣團調節,盛行東到東南風,氣候溫潤,降水較豐;冷季受副極地大陸氣團控制,盛行北到西北風,氣候幹寒,降水偏少。四季分明,冬夏較長,春秋較短。降水季節變化明顯,光溫同步,雨熱同季,光、溫、水配合較好。境內除東南部丘地和沿江高地外,平原地域氣候差異較小。無霜期較長,農業氣候條件優越,唯氣候多變,尚有旱、澇、風、雹等氣象災害出現。
海寧屬太湖流域水網地帶,境內有上塘河和運河兩個水系,河道總長1865.4公裡,河網率為5.1%。水資源以河網徑流量為主,外來水利用率高,地下水控制開採,水資源總量6.62億立方米,能滿足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需要。海寧地居錢塘江河口北岸,境內岸線長55.92公裡,水域21730公頃;海塘長53.6公裡,佔北岸海塘總長的33.5%。
「海寧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觀,黃灣鎮大尖山附近江面是湧現「海寧潮」的起點。以丁橋的「碰頭潮」,鹽官的「一線潮」,鹽倉的「回頭潮」聞名天下。
「海寧十景」: 1.天下奇觀—海寧潮 2.宰相府第—宰相府第風情街 3.廟宮迷蹤—海神廟 4.觀潮勝地—觀潮勝地公園 5.華彩皮都—海寧中國皮革城 6.紫薇攬秀—西山公園 7.智標晨旭—智標塔 8.詩樓新月—徐志摩故居 9.靜安精舍—王國維故居 10.路仲探幽—路仲古鎮
金庸書院位於浙江海寧鹽官鎮東南面,於2008年初由浙江省海寧市政府籌劃建造,同年4月得到金庸的大力支持,2008年底開工,2010年9月22日落成對外開放。金庸書院建築布局參照清朝最負盛名的經學家阮元在鹽官創辦的安瀾書院建造。金庸書院總投資1220萬元書院將全面地展示金庸學術成就,精心收藏其著作和相關研究資料,按照傳統古典園林風格設計建造,具備講學、展示和藏書等功能,將成為金庸文學研究的一處重要場所。
五土廟坐落於鹽官宰相府第風情街上。清代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修並改建山門。是為祀土穀神而建。硬山頂,三開間,通面闊19。20米。通進深43。40米。2003年全面修復並對外開放。大殿供奉了全部的黃帝、青帝、赤帝、白帝、黑帝"五分土帝"。是海寧道教活動的道場之一。
鹽官鎮位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是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鎮,早在中國的漢代便開始曬鹽製鹽,因此得名鹽官。
海寧鹽官鎮距杭州五十公裡,自古以來,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都是天下奇觀,每到這一天觀潮的人人山人海,人潮也似海潮般洶湧澎湃。當大潮即將到來之際,只見遠方天邊似有一條銀線洶湧而至,其聲似萬馬奔騰,其勢如排山倒海,雪浪凌空,洪流滾滾,摧枯拉朽,氣象萬千。它與山西壺口瀑布,貴州黃果樹瀑布並列,是中國觀潮賞景的三大勝地。
海神廟俗稱廟宮。在海寧市鹽官鎮東。清雍正八年(1730)三月浙江總督李衛奉敕建造海神廟,在春熙門內(今鹽官鎮春熙路150號)闢地40畝,於次年的十一月建成了這座祀浙海之神的神廟,以祀運德海潮潮神,規模宏闊,建築布局嚴謹。
陳閣老宅,即清代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轉工部尚書陳元龍故宅。 它坐落於浙江鹽官城內堰瓦壩,始建於明代晚期陳元龍曾祖(陳與相)時。陳元龍拜相後,將它改建擴大,並把大門改為竹扉,又增建了"雙清草堂"和"筠香館",有皇宮內院之氣派。陳元龍,字廣陵,號乾齋,世稱廣陵相國,亦稱海寧相國,清代相國(宰相)又稱閣老,故其故宅俗呼"陳閣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