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車諾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車諾比是前蘇聯時期,坐落在現在烏克蘭境內普裡比亞季市附近的一座核電站。在1986年4月2日,核電站由於人工操作不當、反應堆設計缺陷、領導決策混亂、官僚作風嚴重等等一系列可能的原因,造成了反應堆芯熔化,最終釀成了核電站爆炸的後果。
核電站爆炸後,產生的核廢料粉塵隨著大氣擴散,造成了大面積的核汙染,據說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二戰時期爆炸於廣島的原子彈的400倍以上,直接導致了之後的數萬人因此死亡,數十萬人被迫搬離家園,生活在車諾比附近的家畜、寵物、野生動物全部遭到毀滅。
本次核電站洩漏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
2011年,車諾比核電站事故發生25周年後,對普通民眾開放參觀。特別是前段時間HBO系列短劇《車諾比》的播出,吸引了全世界大量民眾來到這裡,透過這座廢棄了三十多年的小鎮,感受當年的核爆炸帶來的觸目驚心的災難性後果。人們隨身攜帶的放射物質探測器不時發出的嗶嗶嗶的聲響,時刻在提醒著人們,這裡仍是核輻射區,核能量帶來的恐怖陰雲依然籠罩在人們的頭頂。
所謂的黑色旅遊,就是強調死亡、災難、暴力與悲傷的黑色旅遊。這種旅遊行社現在國外正慢慢成為旅遊一種新特色。就目前來說,黑色旅遊存在很多爭議,支持者的觀點是人們要通過對承受災難的感受,充分認識到眼下生活的不易,行且珍惜;反對者認為不應該拿別人曾經遭受的災難作為一種資源進行消費。
車諾比是黑色旅遊者最受歡迎的地方之一,除了車諾比,還有位於歐洲的納粹集中營、位於紐約的9·11紀念館和博物館等,這些地方都遭受過巨大的災難和死亡。
自從2011年對外開放後,車諾比和普裡比亞季已經成為黑色旅遊地圖上的一個熱點地區。在HBO短紀錄片《切爾諾比利》推出後,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根據旅行社的反饋,最近幾周烏克蘭的入境旅遊者數量有相當大的提升。
世界範圍內,熱衷於黑色旅遊的人數在不斷的增多,車諾比不是唯一一個黑色旅遊地清單中的佼佼者,位于波蘭境內的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在2018年約有215餘萬人前來旅遊參觀,比2017年增長了約50000人,雖然這一數字相對來說並不算太大,但在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黑色旅遊全球化的一種趨勢。
2018年,全球大約有14億人次國際旅行,隨著全球化旅行人數的突飛猛進,黑色旅遊的人群也在逐步提升。
面對這種局面,英國蘭開斯特大學黑暗旅遊研究所執行主任表達了自己的擔憂:我們有黑暗旅遊業,它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熱門景點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就會出現過度旅遊的問題。隨之而來的是大規模的人員流動,這幾乎是一場完美的旅遊風暴。
儘管無法量化「黑暗旅遊」是否正在增長,因為定義這一現象太過棘手,但學術界和媒體對這一概念的興趣都在不斷增長。
黑色旅遊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出現的,但是人們參觀與死亡、災難相關景點的記錄,要遠遠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位於古羅馬的龐培古城,在公元79年被一次火山爆發毀壞,到了公元17世紀,就陸續有一些旅行者前去參觀,一直到現在都是還到訪義大利的旅遊者的目的地之一。
總之,關於黑色旅遊,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普通民眾,都一致爭議不斷,都有一點是確定的:在參觀那些與死亡和悲劇有關的地方之前,反思一下自己的意圖是很重要的。你來這裡是為了加深理解和表達敬意,還是只是為了拍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