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的香港電影《春嬌與志明》裡有句經典臺詞,「從蘭桂坊出來後,一定要去翠華。」
翠華便是曾最受香港人喜愛的港式茶餐廳之一。還因為TVB連續劇常常出現翠華,林青霞、周星馳、溫碧霞等明星常常光顧翠華等,它也被稱為「最能偶遇明星的香港茶餐廳」。
2012年,翠華控股(01314.HK)在香港上市,更是被業內稱為「茶餐廳第一股」。
然而,近日,翠華集團宣布,因控制成本,自3月23日起,開業近22年的中環威靈頓街的翠華旗艦店(以下,簡稱蘭桂坊翠華)將暫停營業。
事實上,這並不是翠華首次關店,只是這家公司過去大半年來所有危機的一例。近年來其業績放緩已是不爭的事實。。。。。。
1
翠華旗艦店關門
2019業績不佳首虧損
3月22日,蘭桂坊翠華餐廳在下午5點提前收市後,正式開始了不知歸期的停業。
翠華集團對媒體表示,蘭桂坊翠華餐廳的暫時停業是由於受疫情影響,市民減少外出用餐,為了有效控制成本而做出的決定。有翠華員工透露,自由行旅客減少,加上中環辦公室實施在家工作,近期這家翠華餐廳的生意下跌了約三分之二。
金妹兒了解到,蘭桂坊翠華餐廳旗艦店位於惠靈頓街17至19號,有3層營業面積,早於1998年起便租用營業,店鋪建築面積約8160平方英尺,目前月租約130萬港元,租約原定於今年10月到期。
顯然,蘭桂坊翠華半年也等不下去,就準備關門了。
事實上,這家公司過去大半年來一直面臨著尷尬的危機。
該公司截至2019年9月底的2019年中期財報顯示,翠華控股有限公司(01314.HK)實現營收8.38億港元,同比減少6.4%,虧損4450.2萬港元,上年同期其淨利潤為1441萬港元。
這是翠華2012年在香港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
對於虧損,公司在財報中解釋稱,受香港的社會活動和遊客銳減波及,公司門店不得不臨時改變、縮短營業時間、甚至關店,尤其在周末導致顧客無法兼顧,這些不利因素對業績構成了嚴重影響。此外,報告期內還受到食材和人力成本上漲的影響。
除此之外,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翠華而言無疑「雪上加霜」。2月7日,翠華集團發布公告,公司成立危機處理委員會,並宣布全體董事局及公司高管自2月1日起減薪30%,為期三個月,視疫情變化做進一步調整。
金妹兒了解到,連同旗艦店在內,翠華在過去約半年已經在香港連關4店,其餘兩家店位於銅鑼灣,一店位於佐敦白加士街。
2
翠華曾有高光時刻
如今市值蒸發77億港元
其實,翠華也經歷過高光時刻。
作為香港餐飲行業的老字號,翠華餐廳幾乎是港式飲食文化的代表,如果讓香港人推薦茶餐廳,十有八九會說翠華。
自1990年起,翠華進入積極擴張的時代,在香港廣開分店。到2009年,翠華在上海開了其內地的首店,相較於其同行避風塘和興旺這樣港式茶餐廳晚了一步,但這也並不影響它受追捧。彼時的翠華相當於如今的網紅店,開業時生意火爆,大排長龍,等位兩個小時算是常態。
在內地的擴張讓翠華集團的經營之路似乎越走越順,2012年11月,翠華集團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業內首間上市的茶餐廳,上市編號「1314」,寓意希望可以繼續陪著消費者「一生一世」,一時間風光無限。
作為香港茶餐廳第一股,翠華上市受到資本市場的熱烈追捧。定價高達29倍的市盈率,在香港餐飲業上市公司中位列前茅,最終以2.27港元發行區間上限定價,超額10倍認購。
截止2019年9月末,它所有的84家餐廳分布在香港(41家)、內地(38家)、澳門(3家)及新加坡(1家)。財報顯示,內地市場在營收中的佔比約為35%。
然而,自2015年起,翠華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
其近三財年的財報數據清楚地反應了這種下滑趨勢:截至2016年3月底的財年內,該公司年度盈利下滑54.5%;截至2017年3月31日止的財年,營收同比下滑1.2%至18.45億港元;截至2018年3月31日止的財年,營收和淨利潤同比下滑了0.3%和11.4%。
最新股價已跌至0.325港元/股,相比招股價暴跌了近86%,市值由最高峰時的81億港元縮水至4.59億港元,蒸發了幾乎77億港元。
3
翠華為何在內地「不受寵」?
對於業績逐年走下坡路,翠華在財報中基本都歸結為以下幾個主要原因:人民幣貶值,消費氣氛疲弱,市場競爭激烈以及成本費用增加。
事實上,除去外部原因,翠華近年來在內地也越來越不受寵。
翠華2012年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其定位是主攻中高端茶餐廳市場。在香港,翠華相當於茶餐廳裡的肯德基,那麼所謂高端,就是指在內地的店面了。
親民街邊店進駐內地後搖身一變,走起了中高端路線,自然顯得有些「水土不服」。
《金融投資報》記者幾年前曾在香港和武漢的翠華門店分別體驗過,同樣的菜品,加上匯率差,每張帳單平均消費額內地是香港的2倍還多,在香港人均60港元左右的點餐,在內地人均輕鬆過百。
此外,翠華的口碑也在不斷下滑。在大眾點評上可以看到,無論是價格還是服務,翠華都被受到質疑。
據《金融投資報》記者了解,截至目前,成都還沒有翠華茶餐廳,但在開設在成都太古裡的人均超過300元的翠園(粵菜館)、人均超過120元的正鬥(粵菜館)生意也一直不溫不火,相對來說人均在60元左右的露斯茶餐廳、金翠河茶餐廳、港久茶餐廳等翻臺率十分高。
「近年來內地餐飲市場競爭激烈,人們很容易找到性價比和味道更好的餐廳,且中餐市場的競爭對手強者如林亦多如牛毛。」業內餐飲人士表示,對於內地消費者而言,翠華與其他人均在百元以上的餐廳無異,人們可選擇的餐廳太多了。
除此之外,最近幾年,港式茶餐廳對內地消費者的吸引力也在逐步下滑。
除了翠華,多家同類型餐廳,例如大家樂、大快活等,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
「蘭桂坊翠華餐廳的關閉,是翠華集團,乃至港式餐飲危機的具現。」香港有餐飲人士如此表示。
「人們對於吃依舊有迫切的追求,內地的餐飲市場在資本的大量湧入之下,創新被激活,就連肯德基都會按照大眾習慣和口味,調整自己的配方。」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內地餐飲市場猶如一片藍海,但競爭也十分之激烈,作為一個50年的老品牌十分不易,但在目前盈利能力愈發下滑的境況下,翠華真的應該想一想,如何「徵服」大眾們的味蕾了。
(文章來源:金融投資報)
(責任編輯:DF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