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臺「國建署」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編者按】近日,臺「國發會」發出警訊:臺灣總人口最快在2019年零增長,5至10年後呈現負增長。一般人可能會認為臺灣地區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二,人口負增長剛好可以緩解擁擠的都市空間,並非壞事。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但我們必須明白,臺灣人口負增長這個問題不只是量的減少,更是質的變化。臺灣並沒有實行計劃生育,為何生育率會創世界最低?人口負增長將會帶來一系列無法估測的衝擊,從各個方面重創臺灣的未來發展。
警示!臺灣人口問題快速惡化
▲人口負增長提前 5年後來臨
10月2日,臺「國發會」在臺「行政院」報告表示,根據低推估、中推估,臺灣人口零增長最快於2019年、2020年到來,次年起開始人口負增長。分析指出,2061年人口數約為16.6~19.3百萬人,約為2014年的70%~82%。>>詳細
▲預計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
「銀髮海嘯」來襲,據臺當局最新人口推估,臺灣人口結構正快速老化,預計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超過14%,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逾20%。>>詳細
相關新聞:臺灣人口老齡化迅速 老人熱尋職場第二春
臺灣將步入高齡社會 老年人口比率可達14%
相關評論:臺灣老齡化加劇 加速推動因應對策
臺灣專家稱老齡化產業成兩岸合作新機遇
▲女性人口超過男性 指數創新高
顛覆傳統印象,臺灣總人口性別比例顯示在2013年底女性人口已超過男性,今年中旬更創新高。臺當局內務主管部門統計臺灣地區人口結構至2014年6月底,在2339萬人口總數當中,臺灣男性人口佔49.95%;女性人口佔50.05%。>>詳細
相關新聞:馬英九:今年是臺灣女性元年
剖析!臺灣人口負增長加劇原因
臺灣地區人口結構的變化已經顯而易見。今天的臺灣之所以面臨人口負增長,是受少子化、老齡化雙重影響。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是造成人口生育率下降的更為重要的推動力。臺「經建會」認為,受過去生育長期下降的影響,臺灣育齡婦女人數持續減少,未來即使生育率能再回升,臺灣總人口轉為負增長,且朝少子化及高齡化轉型之趨勢,也是無法避免的。近年來,臺灣地區生育率一直在全球吊車尾,為什麼臺灣年輕人都不生或者不想生?
▲年輕世代觀念改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種傳統觀念已過時。現代女性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享有和男性平等的競爭機會。並且現代女性追求高品質生活和事業的成功,選擇不生孩子的人變多了。
除不想要孩子的人群以外,現階段臺灣年輕人養小孩流行觀點是提升「投資回收報酬率」,臺灣父母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孩子要達到的終點是什麼、在哪裡,恐怕多數父母都無答案,盲目的深恐落後鄰居的孩子,上最好的學校、課後補習、才藝班、跆拳道,或早早送出去,保證精通外語。如此「煞費苦心」的育兒方式讓越來越多臺灣年輕人對孩子望而卻步。【全文】
▲薪資倒退至15年前
亞當·斯密於《國富論》談及人口問題時曾表示:「充足的勞動報酬,既是財富增加的結果,又是人口增加的原因。」一語道破臺灣地區如今人口危機的根本原因及政策思維。臺灣的人口變化確實與勞動報酬息息相關。2002年臺當局推計人口負增長約在2028年才出現,而今年8月推計提前至2022年,這段期間臺灣的實質薪資年年倒退,如今甚至退至15年前。
在如今物價普遍上漲情況下,臺灣民眾的薪資反而倒退了,臺灣媒體編的「孩子教育帳本」指出,如果小孩一直念公立學校,5歲至初中都免學費,再念到大學畢業,需新臺幣500萬元左右開銷。試想年輕人拿著微薄的薪水,結不起婚、買不起房更養不起小孩,生育率豈能不降?>>詳細
▲沒有時間照顧孩子
現代年輕人大多是獨生子女,即使是未實行計劃生育的臺灣也是如此。大部分年輕人走出校門便進入工作崗位,極少部分人會選擇直接結婚生子。自己剛學會獨立生活,沒有能力照顧小孩。並且,由於男女雙方都忙於工作,雙方家長也尚未退休,沒有時間照顧孩子;且有孩子以後無法全身心投入工作,這是造成晚育現象最主要的願意之一。
此外,對沒時間照顧孩子的上班族而言,要生孩子只能請保姆看管,然而臺灣的託育環境並不好。家庭條件不好的請不起保姆,而家庭條件好的不敢請保姆。臺灣曾發生一名保姆照顧4名嬰兒,一夜卻有2女嬰死亡。臺當局為鼓勵生育,卻缺乏完善的託育環境。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情形,臺灣夫妻只能暫時選擇不生孩子。>>詳細
▲塑化劑影響生育功能
臺灣專家指出,塑化劑可能也是「臺灣低生育率元兇」之一。臺灣食品行業曾經遭受塑化劑、毒奶粉、地溝油等食安危機。臺灣專家開展塑化劑對人生育功能危害研究發現:長期受塑化劑影響會造成不孕不育。此外,抽菸、熬夜等其它不規律的生活及飲食習慣都對人體生育功能產生危害。受塑化劑等影響,近年來臺灣生理功能出問題的患者越來越多。>>詳細
相關新聞:臺灣「少子化」加速 嬰兒出生率劇減三成
臺灣人口結構傳警訊 少子化、老齡化雙來襲
臺當局預測2014年出生嬰兒數可望突破20萬
相關評論:臺灣少子化 關鍵並不在年齡這個環節上
關注!人口負增長帶來的後果
「不生孩子傷很大?」標語。圖片來源:中評社
衝擊臺灣教育
少子化對臺灣高等教育的衝擊將日益明顯。事實上,從1980年代以來,臺灣地區人口出生率即已開始下降,少子化對教育的影響早已出現,但並未獲得應有的重視,多年來臺灣的教育主管機關並未曾對此提出有效的因應對策。日前,2014學年度臺灣的大學「指考」已發榜,錄取率95.73%,創近5年來新高。大學錄取率一再創新高隱藏的問題,最值得重視的就是,今年大學「指考」發布結果,有11所學校共近300名缺額。在少子化效應下,缺額人數將逐年攀升。預測到了2022年,約有三分之一的大學院校會倒閉。>>詳細
相關新聞:受臺灣地區少子化衝擊 學校不敢聘專任教師
臺灣少子化導致學校經費奇缺 流浪博士生兼課忙
臺灣人口生育率衝擊小學招生 多校出現僅一人入學
相關評論:陸生赴臺政策功勞大 臺灣大學少子化危機有解
衝擊勞動市場
臺灣少子化問題也造成勞動力補充的困難,勞動人口將無以為繼。臺「國發會」推估,臺灣15至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勞動人口)明年就會達到最高峰,有1737萬勞動人口;但從2016年開始勞動人口將開始下滑,到了2061年勞動人口佔總人口比率將只剩下50.4%,而老年人口則大幅增至43.2%。>>詳細
衝擊臺灣經濟
臺灣人口負增長這個問題不只是量的減少,更是質的變化,也就是青年人口愈來愈少,老年人愈來愈多。老年人多半已退休,賦閒在家含飴弄孫,這雖是溫馨的畫面,但當這個社會賦閒在家的人愈來愈多,能工作的青年人力愈來愈少,經濟活力便會愈來愈弱。眾所周知,企業生產除了需仰賴資本,更重要的是人力,當一個社會的青年人口愈來愈少,企業的投資自然會更加遲疑。更重要的是,少了年輕人,逛街消費的人也就跟著減少,以臺灣目前消費佔「GDP」60%而言,消費的榮枯直接影響經濟增長。當臺灣人口負增長並進入高齡社會,城市擁擠在舒緩的同時,消費動能也消失了,到那時臺灣經濟再怎麼振興,也振興不起來了。【全文】
人口結構因性別、年齡等模塊改變而變遷,對總體經濟、人力資源均構成影響,因此不論經濟安全抑或社會福利、醫療健康與長期照護等層面,都應隨著人口結構變遷而研擬因應對策。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人口結構變遷也影響金融服務、房地產、教育及就業市場等,臺當局都不能等閒視之。
解讀!江宜樺最新出爐四項對策
日前,臺「行政院」提出搶救人口負增長的四項對策,包括;擴大幼童免學費、提高婦女勞參率至53%、年金改革延後退休年齡及攬才留才等四項措施。許多人批評,這四項政策也是老調重彈,屬治標之策,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根本。
▲擴大幼童免學費——這些年臺灣推出了獎勵生育的政策:發給新生嬰兒2萬元(新臺幣,下同)至3萬元的獎金,兩歲前有2500元的育兒津貼,二到四歲有幼兒特別扣除額,五歲前幼兒園免學費,以後就由父母們自理了。當然,撫養兒女成人是父母的責任,不能仰仗行政當局一路幫助下去。有人核計,在臺灣供一個小孩從生下來到大學畢業的費用,至少要投資7、800萬元。年輕小兩口在二人在社會上奮力打拼,先攢夠了錢再論其他。往往是才在經濟上略有成就,卻已經錯過了生育年齡。許多年輕夫婦對生小孩一事,因而望之卻步。而此次擴大幼兒免學費政策依舊在五歲之內打轉,毫無新意可言。
▲提高婦女勞參率至53%——這隻有在臺灣經濟甚有起色、職場要求更多的人力時,才有可行性。各行業是否願意增加婦女員工就職,也要看具體情況而定,勉強不得。並且,隨著人口負增長經濟動能降低,人力需求勢必下滑,如此一來勞參率的提高究竟是讓婦女進入就業行列,或者成為失業大軍,得再深思。
▲年金改革延後退休年齡——延後退休年齡只是個暫時的權益之策,這個社會的人口老化速度並未改變,職場上的高齡就業者增加,確實可以對全體生產額有所貢獻。但它無法阻止老化的列車向前急駛,只是讓駛向老化列車上的老人重返職場,而這終究是從人力供給面一廂情願的想法。企業會友善對待這些高齡者嗎?企業有符合這些高齡者的職缺嗎?若沒有,釋出的人力依舊進不了就業的行列。
▲攬才留才——放寬僑生留臺工作,這同樣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以臺灣實質薪資倒退15年,初入職場的大學生甚至連名目薪資都不如14年前,這種偏低的薪水還能去哪裡「攬才」?反倒是有不少臺灣的人才,受到其他地區高薪資的引誘,紛紛的另有高就去了。而若薪資果真提高了,那便如同亞當·斯密所言,生育率也會自然提高,不用攬才也無人口負增長的問題。【全文】
相關評論: 扭轉臺灣人口負增長的最後機會
臺灣人口結構問題日趨嚴重 應當重視並面對
疑問!臺當局因應措施是否有效
開放代孕——臺灣開放代孕已勢在必行。2013年,臺「衛生福利部」表示,已規劃「人工生殖法」草案,傾向開放「代理孕母」制度,代孕將採用無償方式辦理,強調「子宮不會成為買賣工具」。希望從而解決臺灣地區低生育率問題。>>詳細
人工受孕補助上路——臺灣明年可望開始補助人工受孕。臺灣約有35萬人受不孕之苦,每年做人工受孕的女性已達上萬人,但每次人工受孕療程花費約10萬元(新臺幣,下同),對經濟弱勢、中產階級民眾形成沉重負擔。臺「國建署署長」表示,人工受孕補助明年編列3000萬預算,只要年底臺「立法院」通過審查,明年就可先行試辦。>>詳細
相關新聞:人工受孕補助受惠者少 臺灣少子化問題難解
推「彈性工時」——臺當局不斷鼓勵生育,但每年出生的小孩數依舊低迷。日前,臺「內政部」提出,打算從公部門到私部門,都來推行「彈性工時」。臺當局相關部門希望不管是接送小孩、照顧家裡,每天爸媽都能「多1小時」自由運用。>>詳細
5年後大學減至百所——少子化衝擊大學招生,臺「教育部長」吳思華日前,計劃五年內將現有的162所大學減少到100所以內,最快後年開始輔導大學轉型或退場。「立委」表示既然人口的量無法提升,那就要提升質,並要求「教育部」減少大學數量,將教育資源集中。>>詳細
相關評論:臺灣高教政策的繆思 大學最多只能有百所?
結語:臺「行政院長」江宜樺如此雲淡風清的四項對策,說明「行政院」迄今根本沒領悟到,十年、二十年後人口負增長、老化的可怕性。明初學者方孝孺曾慨嘆:「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臺灣人口老化問題亦然。實際上,放寬移民政策通常是解決人口負增長最快速有效的辦法。但願臺當局能夠儘速推出有效處理方法,莫待來日不可為之時再為,則臺灣未來危矣。
責任編輯:邱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