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問題面面觀(二):人口負增長加速

2020-12-11 華夏經緯網

資料來源: 臺「國建署」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編者按】近日,臺「國發會」發出警訊:臺灣總人口最快在2019年零增長,510年後呈現負增長。一般人可能會認為臺灣地區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二,人口負增長剛好可以緩解擁擠的都市空間,並非壞事。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但我們必須明白,臺灣人口負增長這個問題不只是量的減少,更是質的變化。臺灣並沒有實行計劃生育,為何生育率會創世界最低?人口負增長將會帶來一系列無法估測的衝擊,從各個方面重創臺灣的未來發展。

警示!臺灣人口問題快速惡化

       人口負增長提前 5年後來臨

    102日,臺「國發會」在臺「行政院」報告表示,根據低推估、中推估,臺灣人口零增長最快於2019年、2020年到來,次年起開始人口負增長。分析指出,2061年人口數約為16.619.3百萬人,約為2014年的70%82%>>

       預計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

    「銀髮海嘯」來襲,據臺當局最新人口推估,臺灣人口結構正快速老化,預計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超過14%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逾20%>>

    相關新聞:臺灣人口老齡化迅速 老人熱尋職場第二春

    臺灣將步入高齡社會 老年人口比率可達14%

    相關評論:臺灣老齡化加劇 加速推動因應對策

    臺灣專家稱老齡化產業成兩岸合作新機遇

       女性人口超過男性 指數創新高

    顛覆傳統印象,臺灣總人口性別比例顯示在2013年底女性人口已超過男性,今年中旬更創新高。臺當局內務主管部門統計臺灣地區人口結構至20146月底,在2339萬人口總數當中,臺灣男性人口佔49.95%;女性人口佔50.05%>>

    相關新聞:馬英九:今年是臺灣女性元年

剖析!臺灣人口負增長加劇原因

    臺灣地區人口結構的變化已經顯而易見。今天的臺灣之所以面臨人口負增長,是受少子化、老齡化雙重影響。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是造成人口生育率下降的更為重要的推動力。臺「經建會」認為,受過去生育長期下降的影響,臺灣育齡婦女人數持續減少,未來即使生育率能再回升,臺灣總人口轉為負增長,且朝少子化及高齡化轉型之趨勢,也是無法避免的。近年來,臺灣地區生育率一直在全球吊車尾,為什麼臺灣年輕人都不生或者不想生?

       年輕世代觀念改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種傳統觀念已過時。現代女性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享有和男性平等的競爭機會。並且現代女性追求高品質生活和事業的成功,選擇不生孩子的人變多了。

    除不想要孩子的人群以外,現階段臺灣年輕人養小孩流行觀點是提升「投資回收報酬率」,臺灣父母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孩子要達到的終點是什麼、在哪裡,恐怕多數父母都無答案,盲目的深恐落後鄰居的孩子,上最好的學校、課後補習、才藝班、跆拳道,或早早送出去,保證精通外語。如此「煞費苦心」的育兒方式讓越來越多臺灣年輕人對孩子望而卻步。

       薪資倒退至15年前

    亞當·斯密於《國富論》談及人口問題時曾表示:「充足的勞動報酬,既是財富增加的結果,又是人口增加的原因。」一語道破臺灣地區如今人口危機的根本原因及政策思維。臺灣的人口變化確實與勞動報酬息息相關。2002年臺當局推計人口負增長約在2028年才出現,而今年8月推計提前至2022年,這段期間臺灣的實質薪資年年倒退,如今甚至退至15年前。

    在如今物價普遍上漲情況下,臺灣民眾的薪資反而倒退了,臺灣媒體編的「孩子教育帳本」指出,如果小孩一直念公立學校,5歲至初中都免學費,再念到大學畢業,需新臺幣500萬元左右開銷。試想年輕人拿著微薄的薪水,結不起婚、買不起房更養不起小孩,生育率豈能不降?>>

       沒有時間照顧孩子

    現代年輕人大多是獨生子女,即使是未實行計劃生育的臺灣也是如此。大部分年輕人走出校門便進入工作崗位,極少部分人會選擇直接結婚生子。自己剛學會獨立生活,沒有能力照顧小孩。並且,由於男女雙方都忙於工作,雙方家長也尚未退休,沒有時間照顧孩子;且有孩子以後無法全身心投入工作,這是造成晚育現象最主要的願意之一。

    此外,對沒時間照顧孩子的上班族而言,要生孩子只能請保姆看管,然而臺灣的託育環境並不好。家庭條件不好的請不起保姆,而家庭條件好的不敢請保姆。臺灣曾發生一名保姆照顧4名嬰兒,一夜卻有2女嬰死亡。臺當局為鼓勵生育,卻缺乏完善的託育環境。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情形,臺灣夫妻只能暫時選擇不生孩子。>>詳細

       塑化劑影響生育功能

    臺灣專家指出,塑化劑可能也是「臺灣低生育率元兇」之一。臺灣食品行業曾經遭受塑化劑、毒奶粉、地溝油等食安危機。臺灣專家開展塑化劑對人生育功能危害研究發現:長期受塑化劑影響會造成不孕不育。此外,抽菸、熬夜等其它不規律的生活及飲食習慣都對人體生育功能產生危害。受塑化劑等影響,近年來臺灣生理功能出問題的患者越來越多。>>詳細

    相關新聞:臺灣少子化加速 嬰兒出生率劇減三成

    臺灣人口結構傳警訊 少子化、老齡化雙來襲

    臺當局預測2014年出生嬰兒數可望突破20

    相關評論:臺灣少子化 關鍵並不在年齡個環節上

關注!人口負增長帶來的後果

「不生孩子傷很大?」標語。圖片來源:中評社

    衝擊臺灣教育

    少子化對臺灣高等教育的衝擊將日益明顯。事實上,從1980代以來,臺灣地區人口出生率即已開始下降,少子化對教育的影響早已出現,但並未獲得應有的重視,多年來臺灣的教育主管機關並未曾對此提出有效的因應對策。日前,2014學年度臺灣的大學「指考」已發榜,錄取率95.73%,創近5年來新高。大學錄取率一再創新高隱藏的問題,最值得重視的就是,今年大學「指考」發布結果,有11所學校共近300名缺額。在少子化效應下,缺額人數將逐年攀升。預測到了2022年,約有三分之一的大學院校會倒閉。>>詳細

    相關新聞:受臺灣地區少子化衝擊 學校不敢聘專任教師

       臺灣少子化導致學校經費奇缺 流浪博士生兼課忙

       臺灣人口生育率衝擊小學招生 多校出現僅一人入學

    相關評論:陸生赴臺政策功勞大 臺灣大學少子化危機有解

    衝擊勞動市場

    臺灣少子化問題也造成勞動力補充的困難,勞動人口將無以為繼。臺「國發會」推估,臺灣15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勞動人口)明年就會達到最高峰,有1737萬勞動人口;但從2016年開始勞動人口將開始下滑,到了2061年勞動人口佔總人口比率將只剩下50.4%,而老年人口則大幅增至43.2%>>詳細

    衝擊臺灣經濟

    臺灣人口負增長這個問題不只是量的減少,更是質的變化,也就是青年人口愈來愈少,老年人愈來愈多。老年人多半已退休,賦閒在家含飴弄孫,這雖是溫馨的畫面,但當這個社會賦閒在家的人愈來愈多,能工作的青年人力愈來愈少,經濟活力便會愈來愈弱。眾所周知,企業生產除了需仰賴資本,更重要的是人力,當一個社會的青年人口愈來愈少,企業的投資自然會更加遲疑。更重要的是,少了年輕人,逛街消費的人也就跟著減少,以臺灣目前消費佔「GDP60%而言,消費的榮枯直接影響經濟增長。當臺灣人口負增長並進入高齡社會,城市擁擠在舒緩的同時,消費動能也消失了,到那時臺灣經濟再怎麼振興,也振興不起來了。

    人口結構因性別、年齡等模塊改變而變遷,對總體經濟、人力資源均構成影響,因此不論經濟安全抑或社會福利、醫療健康與長期照護等層面,都應隨著人口結構變遷而研擬因應對策。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人口結構變遷也影響金融服務、房地產、教育及就業市場等,臺當局都不能等閒視之。

解讀!江宜樺最新出爐四項對策

    日前,臺「行政院」提出搶救人口負增長的四項對策,包括;擴大幼童免學費、提高婦女勞參率至53%、年金改革延後退休年齡及攬才留才等四項措施。許多人批評,這四項政策也是老調重彈,屬治標之策,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根本。

       擴大幼童免學費——這些年臺灣推出了獎勵生育的政策:發給新生嬰兒2萬元(新臺幣,下同)至3萬元的獎金,兩歲前有2500元的育兒津貼,二到四歲有幼兒特別扣除額,五歲前幼兒園免學費,以後就由父母們自理了。當然,撫養兒女成人是父母的責任,不能仰仗行政當局一路幫助下去。有人核計,在臺灣供一個小孩從生下來到大學畢業的費用,至少要投資7800萬元。年輕小兩口在二人在社會上奮力打拼,先攢夠了錢再論其他。往往是才在經濟上略有成就,卻已經錯過了生育年齡。許多年輕夫婦對生小孩一事,因而望之卻步。而此次擴大幼兒免學費政策依舊在五歲之內打轉,毫無新意可言。

       提高婦女勞參率至53%——這隻有在臺灣經濟甚有起色、職場要求更多的人力時,才有可行性。各行業是否願意增加婦女員工就職,也要看具體情況而定,勉強不得。並且,隨著人口負增長經濟動能降低,人力需求勢必下滑,如此一來勞參率的提高究竟是讓婦女進入就業行列,或者成為失業大軍,得再深思。

       年金改革延後退休年齡——延後退休年齡只是個暫時的權益之策,這個社會的人口老化速度並未改變,職場上的高齡就業者增加,確實可以對全體生產額有所貢獻。但它無法阻止老化的列車向前急駛,只是讓駛向老化列車上的老人重返職場,而這終究是從人力供給面一廂情願的想法。企業會友善對待這些高齡者嗎?企業有符合這些高齡者的職缺嗎?若沒有,釋出的人力依舊進不了就業的行列。

       攬才留才——放寬僑生留臺工作,這同樣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以臺灣實質薪資倒退15年,初入職場的大學生甚至連名目薪資都不如14年前,這種偏低的薪水還能去哪裡「攬才」?反倒是有不少臺灣的人才,受到其他地區高薪資的引誘,紛紛的另有高就去了。而若薪資果真提高了,那便如同亞當·斯密所言,生育率也會自然提高,不用攬才也無人口負增長的問題。

    相關評論: 扭轉臺灣人口後機會

    臺灣人口結構問題日趨嚴重 視並面對

疑問!臺當局因應措施是否有效

    開放代孕——臺灣開放代孕已勢在必行。2013年,臺「衛生福利部」表示,已規劃「人工生殖法」草案,傾向開放「代理孕母」制度,代孕將採用無償方式辦理,強調「子宮不會成為買賣工具」。希望從而解決臺灣地區低生育率問題。>>詳細

    人工受孕補助上路——臺灣明年可望開始補助人工受孕。臺灣約有35萬人受不孕之苦,每年做人工受孕的女性已達上萬人,但每次人工受孕療程花費約10萬元(新臺幣,下同),對經濟弱勢、中產階級民眾形成沉重負擔。臺「國建署署長」表示,人工受孕補助明年編列3000萬預算,只要年底臺「立法院」通過審查,明年就可先行試辦。>>詳細

    相關新聞:人工受孕補助受惠者少 臺灣少子化問題難解

    推「彈性工時」——臺當局不斷鼓勵生育,但每年出生的小孩數依舊低迷。日前,臺「內政部」提出,打算從公部門到私部門,都來推行「彈性工時」。臺當局相關部門希望不管是接送小孩、照顧家裡,每天爸媽都能「多1小時」自由運用。>>詳細

    5年後大學減至百所——少子化衝擊大學招生,臺「教育部長」吳思華日前,計劃五年內將現有的162所大學減少到100所以內,最快後年開始輔導大學轉型或退場。「立委」表示既然人口的量無法提升,那就要提升質,並要求「教育部」減少大學數量,將教育資源集中。>>詳細

    相關評論:臺灣高教政策的繆思 大學最多只能有百所?

    結語:臺「行政院長」江宜樺如此雲淡風清的四項對策,說明「行政院」迄今根本沒領悟到,十年、二十年後人口負增長、老化的可怕性。明初學者方孝孺曾慨嘆:「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臺灣人口老化問題亦然。實際上,放寬移民政策通常是解決人口負增長最快速有效的辦法。但願臺當局能夠儘速推出有效處理方法,莫待來日不可為之時再為,則臺灣未來危矣。

 

 

責任編輯:邱夢穎

相關焦點

  • 臺灣人口進入負增長,媒體感嘆「生不如死」
    8月18日,臺灣最新人口推估報告(2020—2070年)顯示,今年臺灣地區總人口將正式轉為負增長,比之前的推估提前了兩年,進入臺媒所說的「生不如死」時代。臺灣地區的人口形勢也說明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群體,對島內經濟前景態度消極。
  • 淺析臺灣人口的負增長
    臺灣的人口問題就這麼蹉跎下去,有朝一日人口負成長會成為臺灣的巨大夢魘,壓到臺灣四肢動彈不得,透不過氣來,那時才真正覺醒,再急著想辦法解決,恐怕為時已晚。     「行政院」提出搶救人口負成長的四項對策,包括;擴大幼童免學費、提高婦女勞參率至53%、年金改革延後退休年齡及攬才留才等四項措施。許多人批評,這四項政策也是老調重彈了,屬治標之策,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根本。
  • 臺灣人口進入負增長,媒體感嘆「生不如死」
    8月18日,臺灣最新人口推估報告(2020—2070年)顯示,今年臺灣地區總人口將正式轉為負增長,比之前的推估提前了兩年,進入臺媒所說的「生不如死」時代。臺灣地區的人口形勢也說明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群體,對島內經濟前景態度消極。
  • 臺灣人口今年將出現負增長
    新華社臺北8月19日電(記者吳濟海、傅雙琪)臺當局發展規劃部門最新推估,臺灣地區總人口將於2020年開始轉呈負增長,比前次推估提前2年。2025年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  該部門分析稱,總人口今年開始負增長,主因是今年人口出生數將低於死亡數,人口開始呈現自然減少。此外,遷徙給臺灣帶來的人口,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將罕見呈現負值,無法彌補自然減少的人數。
  • 今年臺灣人口自然增長率或將出現負增長
    今年臺灣人口自然增長率或將出現負增長   臺內務主管部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臺灣出生人數比死亡人數少了1873人,人口自然增加率已經由正轉負。臺灣媒體由此推估,今年臺灣人口自然增加率可能出現負增長。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今年出生人數極可能首次低於死亡人數。
  • 臺灣地區人口或於今年開始負增長
    臺灣人口變化圖。(圖片來源:臺灣「聯合新聞網」)中國臺灣網10月16日訊 據臺灣《北美智權報》報導,根據臺當局內部事務管理部門統計,截至9月底,臺灣地區人口的自然增加(出生減死亡)數為負11250人。因此,如果在今年剩下的3個月中,臺灣的出生人口不能比死亡人口多出至少1萬人以上,2020年將是近70年以來,臺灣地區人口第一次出現衰退。
  • 臺灣地區人口或於今年開始負增長
    臺灣地區人口或於今年開始負增長 2020年10月16日 16:2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新聞網」)  中國臺灣網10月16日訊 據臺灣《北美智權報》報導,根據臺當局內部事務管理部門統計,截至9月底,臺灣地區人口的自然增加(出生減死亡)數為負11250人。因此,如果在今年剩下的3個月中,臺灣的出生人口不能比死亡人口多出至少1萬人以上,2020年將是近70年以來,臺灣地區人口第一次出現衰退。
  • 臺灣人口今年將出現負增長,預計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
    臺灣人口今年將出現負增長,預計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 新華社臺北8月19日消息,臺當局發展規劃部門最新推估,臺灣地區總人口將於2020年開始轉呈負增長,比前次推估提前2年。
  • 臺灣人口推估今年轉負增長 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
    中新社臺北8月18日電 臺灣當局「發展委員會」18日發布最新「人口推估(2020年至2070年)」報告顯示,臺總人口今年開始轉呈負增長,較上次推估提前2年;臺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比上次推估提前1年。
  • 出生人口僅比死亡人口多17人 臺灣人口負增長馬上來臨
    據臺灣內務部最新統計顯示,2018年上半年新出生人口僅比死亡人口多17人。臺灣人口負增長馬上來臨。出生死亡交叉比預計的2021年提前了3年。在沒有執行過計劃生育的東亞國家和地區,相繼掉入了人口萎縮陷阱,日本如此,韓國如此、臺灣也是如此。
  • 臺灣人口推估今年轉負增長 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
    臺灣當局「發展委員會」18日發布最新「人口推估(2020年至2070年)」報告顯示,臺總人口今年開始轉呈負增長,較上次推估提前2年;臺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比上次推估提前1年。綜合中央社、聯合新聞網、經濟日報即時新聞等臺灣媒體報導,該部門每兩年根據相關統計,公布未來50年人口推估報告。此次發布的報告預估,2070年臺灣總人口較今年的2357萬人減少776萬人或32.9%。其中,14歲以下人口減少155萬人,15至64歲人口減少900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則會增加280萬人。
  • 臺灣人口今年將出現負增長,預計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
    新華社臺北8月19日消息,臺當局發展規劃部門最新推估,臺灣地區總人口將於2020年開始轉呈負增長,比前次推估提前2年。2025年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該部門分析稱,總人口今年開始負增長,主因是今年人口出生數將低於死亡數,人口開始呈現自然減少。
  • 2020年臺灣人口首次負增長:減少41885人
    (觀察者網訊)臺當局內政部門1月8日公布2020年臺灣人口統計資料,去年底臺灣人口數為2356萬1236人,較前年底減少41885人。臺灣人口數首度出現負增長。臺灣內政部門官員指出,人口分為自然和社會兩項因素,去年自然和社會兩項雙雙出現減少。
  • 臺灣今年前5月人口負增長
    新華社臺北6月11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臺灣當局內部事務主管部門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前5個月臺灣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數,出生人數比死亡人數少了9149人。如果此趨勢繼續,臺灣可能迎來首個人口負增長的年份。
  • 「死亡人口」>「新生人口」!臺灣人口自然增長由正轉負 - 中國臺灣網
    臺灣人口自然增長由正轉負中國臺灣網8月6日訊 2019年上半年,臺灣死亡人數與新生嬰兒人數首度出現交叉,島內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由正轉負。據臺灣《工商時報》5日報導,臺灣今年1至6月共有88098人死亡,卻只有86961人出生;若下半年該趨勢保持不變,此前預期的2020年出現島內人口自然增長由正轉負或將提前一年發生。
  • 人口「警報」拉響,韓國、臺灣首次出現負增長,日本人口減少超50萬...
    近些年來人口出生率問題一直備受重視,特別是在東亞,人口「警報」已經拉響。本周,東亞各個國家和地區相繼發布人口數據,日本出生人口創新低,韓國、臺灣首次出現負增長。韓國人口首現負增長韓國行政安全部日前發布的人口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韓國的出生人口為27.5815萬人,與2019年相比下降了約10個百分點。
  • 2020年臺灣人口開始負增長 比推估結果提前兩年
    臺灣「國發會」18日通過人口推估報告(2020—2070年),結果顯示今年總人口將正式轉為負增長,比之前推估結果提前兩年。  臺「國發會」每兩年根據最新戶籍人口、出生、死亡及遷徙等相關統計,進行未來50年人口推估。
  • 上半年,臺灣人口自然增長首次轉負
    【文/觀察者網 郭涵】臺灣少子化問題越來越嚴重,今年上半年,島內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出現「死亡交叉」: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臺當局稱,數據變化可能是單獨現象,需要觀察下半年的趨勢。臺灣「發展委員會」此前估計,島內總人口2022年將開始出現負增長,2027年人口紅利將結束。相關數字背後則是島內年輕人的感嘆,「低薪時代自己都養不活,哪敢生小孩。」
  • 今年前九個月臺灣人口出現負增長
    中新社臺北11月9日電 據一項最新統計,截至9月,今年臺灣出生人數為129928人,死亡人數達131801人,人口出現負增長。有機構預測,到2050年,臺灣總人口可能不到2000萬人。綜合《聯合晚報》《經濟日報》9日報導,臺當局「發展委員會」每兩年進行一次人口推估,去年8月的最新推估,分別以不同生育率進行高推估、中推估和低推估。其中,中推估預估2020年臺灣死亡人數為18.1萬人,出生人數為17.8萬人,即自然增長率(出生人數較死亡人數增減)由正轉負。若採低推估,則自然增長率將在今年負增長。
  • 2020年臺灣人口首次負增長:減少41885人
    (觀察者網訊)臺當局內政部門1月8日公布2020年臺灣人口統計資料,去年底臺灣人口數為2356萬1236人,較前年底減少41885人。臺灣人口數首度出現負增長。 臺灣內政部門官員指出,人口分為自然和社會兩項因素,去年自然和社會兩項雙雙出現減少。 去年全年出生人數165249人,新生兒人數創下史上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