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和菠蘿的爭論一直以來在網上都比較常見,在以前的超市、市場、水果攤上也是經常能看到這兩個詞彙的出現,所以難免會讓一些朋友有點懵懵的,這次咱們就來解答一下這個疑問吧。
【一】鳳梨和菠蘿長得差不多,它們是同一種東西嗎?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回答,在科學的、植物學的角度來說,「鳳梨」和「菠蘿」指的就是同一種東西。這一點大家可以去查看2004年出版的《中國植物志》一書,在第13卷65頁其原文明確寫道「鳳梨俗稱菠蘿,是著名熱帶水果之一」。《中國植物志》這本書是當時基於全國80多家科研機構的300餘名作者和160多名繪圖員長達80年的工作積累誕生的,其中記述的植物種類是全世界各國相關植物志當中最多的,權威性是可以信賴的。
不過這樣一來就出現另外一個問題了,既然「鳳梨」和「菠蘿」就是同一個東西,那為什麼市面上的「鳳梨」普遍比「菠蘿」貴,實際吃起來也太不一樣呢?
【二】那麼市面上的「鳳梨」和「菠蘿」有哪些區別?為什麼「鳳梨」比較貴?
商家之所以會有「鳳梨」和「菠蘿」兩種叫法,也不全是「改名字賣高價」的手段。
首先,確實被稱為「鳳梨」的那種更好吃更省事,它沒有裡面的「內刺」,吃起來也少有那種「扎口」似的不適感,作為更優質的商品擁有一個獨特可辨別的名字也無可厚非。
其次,商家給商品命名需要的是簡單直接、容易分辨,不可能還專門給每個客人先上一堂植物學、生物課來詳細解答水果的細微區別和名字的關係,有這個解釋的功夫客人可能早就失去耐心了。
所以在最初的時候,人們給沒有內刺的、口感更好的那種安上一個單獨的名字也並不是難以理解的事情。
其實以類比的方式就可以讓大家更好理解這個問題,菠蘿和鳳梨的關係就類似於普通雞蛋和「土雞蛋」,它們雖然都是雞蛋、外觀看上去長得也大同小異,但是做成菜餚的賣相和香味上有點區別,所以商品價值也有所區別。
①菠蘿有「內刺」、吃起來普遍偏酸,而且有扎口的感覺,這就好比很多普通雞蛋的蛋黃顏色沒那麼好看,炒著吃香味沒有那麼香濃,所以價格就便宜一些。
②鳳梨沒有那個需要挖出來的「內刺」,吃起來滋味更甜一些,也不會有倒牙、扎口的感覺,這就好比有些土雞蛋的蛋黃顏色深邃漂亮,炒著吃香味更濃,價格相對貴一些。
這麼一對比就清楚多了吧,重點不在於長成什麼樣子,而是在於好不好吃。拋去名字且不說,同一種水果,好吃一點貴一些並非不能理解。
「菠蘿」和「鳳梨」這兩種叫法的由來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所以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也很正常,這種水果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叫法也是難以考證的事情,只留下了一些傳說。
「菠蘿」的叫法在傳說中是與菠蘿蜜有點關係,兩者都是由熱帶傳入的體型碩大的水果,在有些地方至今菠蘿蜜被叫做「樹菠蘿」,而菠蘿、鳳梨被叫做「地菠蘿」。
「鳳梨」的叫法傳說中源自於閩南語中發音類似於「旺來」,對於喜歡圖口彩、好兆頭的中國人來說,這無疑是很討喜的名字。
所以這種水果在最初傳入閩南語系地區的時候,就被叫做「鳳梨」,在其他很多地方就被叫做「菠蘿」,而它們的不同品種在形態上的區別,是後期不斷品種的優化和培育產生的結果。
最後我們簡單總結一下:
所以雖然在植物學的角度上「鳳梨」和「菠蘿」就是同一種東西,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採買水果的時候,「鳳梨」和「菠蘿」就是有一些區別的了,所以早期時候人們就把那種比較好吃的、沒有「內刺」的叫做鳳梨。
不過現在有些商家好像覺得只要是起個「鳳梨」的名字就好賣了,基本上在市面上已經很少看到這種水果使用「菠蘿」這倆字做稱呼的了。所以我們在購買的時候已經沒必要糾結它到底叫做「鳳梨」還是「菠蘿」了,只要問清楚是不是那種沒有「肉刺」的、口感更好的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