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歷史之舟能夠抵達一個民族的文化源頭。當我們說自己是中國人時,我們擁有為之自豪的五千年時光,對中國人來說,如果讀懂了中國史,生命就延長了五千年。為此,我們今天推出兩個欄目:「文化關鍵詞」和「先秦人物傳」。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又曲折多變、博大精深也精粗多樣,從「文化關鍵詞」入手是一條不錯的理解途徑:中國文化有許多關鍵詞,如果把這些重要的關鍵詞組合起來,綱舉目張,庶幾可以透露出中國文化和中國思想的真貌。「文化關鍵詞」就像一道風景線,每詞各有其旨,詞與詞之間雖斷實連,猶如中國園林的美學結構——我們這個欄目就意在通過「關鍵詞」途徑,通向中國文化的深處,體悟中國思想的神髓。
中國歷史猶如一條群星璀璨的長河,群星就是那些閃耀著精神光輝的傑出中國人。從三皇五帝的部落英雄,到春秋戰國的思想諸子,無數民族的古聖先賢,入世則造福萬民,出世則亮節高風,為我們譜寫下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我們的「先秦人物傳」欄目,就是力圖通過系列先秦人物去勾勒中國人的心靈成長史、精神成熟史和豐富的人格史,讓那些偉大的心靈與絕世的才華照亮我們的歷史天空。
這兩個專欄,一個從「中國概念」思想,一個以「中國人物」書寫,恰好構成了我們的歷史之舟的雙槳,以期從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順流而下,碧空遠影,峰迴水轉,讓歷史長河兩岸的文化風景、思想風景和精神風景,激發我們今天的現代心胸。
中國,觀念溯源,會講到「中」,甲骨文的中: ,內容豐富,要而言之,是遠古人的立杆測影以及由之的觀念展開。所謂立杆測影,在村落空地之中立杆,觀測太陽東升西落在杆上的投影,得出太陽運行規律,如果太陽被想像為神,即神的規律。中國型的科學思想和宗教思想由此而生。卜,最初源於對中杆投影的思考和記錄;圭,是把四個重要時點刻記在中杆上。就測日講,一天的日影長短變化把十二時辰顯示出來,一年的日影長短變化,把冬夏春秋四至四立顯示出來。太陽投杆影於地,日影移動與地上空間關聯起來,正午之時,影子最短,形成正南正北的直線,加上一年之內日出沒點的南北移動,時間的日季年和空間東西南北,都以中杆為中心形成了一個時空整體。光照為陽,杆影為陰,一陰一陽之道。太陽晝出夜沒,出可見為實,沒隱而為虛,呈現虛實往還之律。在遠古時代日日年年的立杆測影活動中,陰陽、虛實、時空都因中杆而組織起來、形成整體,「中」是中國觀念結構的核心。把由立中而來的觀測方式,運用於夜間,與月亮觀測結合起來,月的朔、望、晦、圓、缺、沒的運行之道呈現出來。月與日一樣虛實循環,晝日為陽夜月為陰,不但形成了(一天的日晝月夜構成)日-(一月的朔望晦周期形成)月-(太陽一年的南北往復形成)年的體系,而且深化著陰陽為道虛實相生的觀念。再把晝觀日影與夜觀極星結合起來。以黃河長江流域為中心的北緯地區,北極星永在中天。北極是天空中一個幾何點,離北極最近的星是極星,由於歲差,北極附近的星辰會緩慢移動,曾離北極很近後又稍遠的北鬥,因其隨地球自轉而繞北極作周日旋轉,又隨地球公轉而繞北極作周年旋轉,鬥柄或鬥魁的不同指向,與四季的變化形成了同構的對應關係,古人把北極、極星、北鬥視為整體:北辰。在三者的關係中,虛體的北極與具體的極星,構成了虛實的關係結構。不變的極星與變動的日月諸星,構成不動與常動的關係結構,形成了不易與變易的思想。北鬥指向的變化,表示了北辰與日月諸星的內在關聯和對之的引領,進而通過日月星的運行而對宇宙萬物生滅運動的引領。遠古之人,由地上的立「中」,發現了天上之中,極星成為天上帝星,又由天上之「中」,形成了天地運行的整體。《春秋文耀鉤》曰:「中宮大帝,其精北極星。含元出氣,流精生一也。」《太平御覽》卷22引徐整《長曆》曰:「北鬥當崑崙,氣注天下。」《鶡冠子·環流》說:「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日月季年的變化是因北鬥運行,氣流四方而生。北辰成為氣的本原,中國的氣的宇宙是與北鬥觀測而來的觀念連在一起的。以北辰為中心的氣體運行體現為四方(四季)之風。《呂氏春秋·季夏紀》說:「天地之氣,合而生風。」《莊子·齊物論》說:「大塊噫氣,其名為風。」甲骨文的「中」字,內蘊著地上中杆掛上旗幟以感應天地的風氣運動。直到今天,我們還說,「在什麼什麼旗幟下」,「高舉什麼什麼旗幟」。因為在遠古以來的觀念中,旗幟體現著北辰(天帝)的信息,感受了天道運行的規律。遠古各族群在立中活動中,感受到、思考著並總結出整個天地的規律,以北極-極星-北鬥為一體的北辰為中心的天地運行,由這一運行而帶來地域空間中的物色變化和日月季年的時間變化。由「立中」的天文觀測而來的思考結果,構成了中國人的基本觀念。天上有一個不變的中心:北辰,北辰即天帝,因為這一中心,日月星辰有規律地運行,宇宙萬物由之而生滅循環。中國文化的宇宙結構由之形成。放眼世界文化,凡北緯地區,北極星都是一樣的,但不同文化對其的文化想像和觀念建構是不同的。中國文化因為地上的立「中」,而將宇宙看成只有一中心,並由這一中心引領天上地下萬物運行。天上只有一個中心,地上只有一個中國,國即城,應對於天上中心的地上中心。觀古往今來,「中」的觀念一直存在於國人心中:在先秦,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一千多年後的唐代,杜甫講:「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盜寇莫相侵。」又一千多年後的共和國前期,有歌曲唱道:「抬頭望見北鬥星,心中想念毛澤東,迷路時想您有方向,黑夜時想您心裡明」……
遠古中國通過立「中」的天文觀察,把北辰看成天上之中,又把村落的立杆之地視為地上之中。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都有由四方房舍圍繞的中心區域,應是中杆所立之神聖空地。這一立中的儀式空地,在甲骨文中為 (亜)形。 形空間中行禮的族群領袖為(巫)。儀式舉行之形空間,作為天人互動之處,站在這裡就「中」(正確),不能站在這裡就「不中」,此時說出之話,為聖言,此時之樂,為「天人之和」。「中」不僅集中了日月星運行下的年月日的時間,還突出了由東西南北所圍繞的空間。中國文化時空合一的觀念也是由中杆產生出來的。圍繞型中杆舉行儀式村落共同體為同血緣之人,即為共同之姓,姓同即性同,最初無姓字,只有「生」字,由中杆而來的天地人一體的共生之「性」,不同村落的交往而有了共「生」(姓)之中的區別,有了各族群之「姓」(由從母居而來)。由生而性而姓,透出遠古的演進。中國的姓-性-生一體的觀念,都與中杆相關。各地立杆測影之族都以自己的村落立杆處為天下之「中」,隨著交往的擴大,互動增強,各村的血緣之姓,融合為較大的以一姓為主聯合多姓地域共同體:氏。丁山說,示即立杆祭天。氏即立杆之族群。是即地域之氏立杆測影的形象畫面。《說文》釋「是」曰:「從日正」,段注曰:「正見也……以日為正則曰是。」示-氏-是地域共同體的觀念升級,這時空地中杆演進為社壇的中杆,「社」即地域之土與壇上之「示」的統一。這時村落的空地(亜)形升級為地域社式或或(亞形),地域中心的社壇,或在山上或在城中。各地的皆以自己立杆社壇為天下之中,社壇在山上時,稱為中域(紅山文化的社壇就在山上),在城中時稱為中國(良渚文化的社壇就在城中)。域國同義。域強調在地域中,國強調在城內。東西南北各族群在互動中融合成王朝共同體。地域共主之「氏」演進為天下共主之「王」。這時城中壇臺中心演化為祖廟中心,壇臺上的中杆之「示」演化為牌位「示」放至祖廟裡,成為「宗」。《呂氏春秋》講:「於天下之中而立國,於國之中而立宮,於宮之中而立廟。」天下共同體的「王」的宗廟,成為天下之中,宗廟所在之城成為「中國」。《詩經·民勞》毛傳說:「中國,京師也,四方,諸夏也。」歷史再進一步理性化,帝王宮殿成為中心,左祖右社。曾為中心的祖廟在宮殿之左,曾為中心的社壇在右。這時,村落中杆演進為日晷,立於宮殿門之左,地域中杆演進為嘉量,立於宮殿之右。在宮殿為中-左祖右社-左日晷右嘉量這一格局裡,遠古中國的建築演進和觀念演進同時定型。
中,從村落的空地立中到立於天下之中的京城的演進,構成中國思想和中國文化的核心。中國型的天上結構由之形成:極星(天帝)所居的天上中心紫微恆,引領日月星運行。與天上中心相對應,形成天子所居的地上中心紫禁城,且由天子的朝廷引領著歷史的運行,並以京城為中心形成層層外展的同心圓。在理論上,是《尚書·禹貢》講的從京城由內及外的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構成天下框架,最遠為荒服,荒者,難知之地。在實踐上,有由朝廷直接管理的郡縣地區,到自治和半自治的羈縻之域,再到遠有所知的朝貢之域,最後到無所知之的荒遠之域。一方面是以北辰-紫微恆為中心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宿的天文星空構架產生出來,另一方面從以紫禁城為中心的州縣、四夷、八荒的從天下地理構架產生出來。在以紫禁城為中心,以京城王府和各地王府、州縣衙門為展開的華夏大地的禮制建築,以及這些建築內等級性裝飾和身著等級性服飾的政治身體,由之形成了中國政治美學的重要特徵:威儀。在由空地立中的巫師中心到皇宮日晷-嘉量的帝王中心的演進裡,中國文化以「中」的系列觀念產生出來了。中杆下日影移動和風氣運行,體現了天地合一,人通過立中的仰觀俯察而參與到天地合一的運行之中。中體現為天地人的合一。人在中位,直觀到的天上星相和地上之物象,只是天地整體的一部分,但可見部分之實與未見部分之虛是緊密關聯,並通過日月年運行透出了這一關聯。中體現為天地間的虛實合一。在中杆下的觀察之人,體現出的時間和空間的關係運行。中體現為中國型的時空合一。人之立中,形成了中的理論,立中觀察同時就是中的實踐之用。這就是中庸,鄭玄和孔穎達注《中庸》時都講:庸,用也。中,意味著理論和實踐的合一。中,不僅是不變原則,更是把不變原則運用於變動中的現實。何休注《春秋公羊傳》時引《春秋說》曰:「庸,通也。」在對「中」的運用裡,達到普遍的通達。由「中」的實踐而成長起來的中國聖賢,認為「中」的理想,是心懷最高最深的原理而踐行平實的、常人都能理解的實踐活動。正如《中庸》所說:「尊德性而道問學,極高明而道中庸。」
(作者系浙江師範大學教授,博導,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