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巷手繪圖
你記憶中的山城,是什麼樣?傳統風貌街區,是悠久的城市歷史見證。
為配合重慶主城傳統風貌街區保護修繕利用,市規劃局、市勘測院採用手繪地圖的方式,勾畫出主城區28個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歷史文化名鎮(統稱傳統風貌街區)。29日發布了山城巷手繪圖,有歷史建築、山城步道等,很有「老重慶」的味道。
立杆點燈,曾叫「天燈街」
山城巷,是古老的巴渝民居、具有典型的山城空間和傳統巴渝風貌、重慶歷史文化和山水特色的縮影。
據介紹,山城巷的歷史沿革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1900年法國傳教士在此巷坡上立杆點燈為路人照明,由此得名天燈巷、天燈街,1972年更名為山城巷。
該巷位於渝中區南紀門街道涼亭子社區,北至重慶幹休所,南以南區路為界,東接中興路,西至石板坡立交。總用地面積5.15公頃,其中,核心保護區約2.34公頃,風貌整治區約2.81公頃。
此地依山而建、沿崖而上的街巷梯道,別具特色。在重慶開埠時期,因緊鄰外國領事租界地作為高級住宅區域,到抗戰時期,又作為抗日將領的官宅區域。
唯一以山城命名的街巷
都說重慶是山城,但是,在重慶以「山城」命名的街巷,山城巷是唯一一條。
這裡有長江岸邊最美的倚山棧道,一眼望不到頭的青石板路、建築及巴渝傳統古樹名木,爬坡上坎,如今該巷正打造市內最美慢行步道。
△手繪山城步道
山城巷上下兩頭連接著上下半城。明清以來,這裡是一個延續至今的古老居住街區。
山城巷在城市發展與更新過程中,發展滯後,片區原住人口外遷,加上地形高差影響,逐步衰敗為城市邊緣地帶與棚戶區。
如今,因其歷史久遠與文化深厚,作為重慶市28個重點傳統風貌區之一,將進行保護修繕。其典型的吊腳樓、因地制宜的四合院、古老的石朝門、因陋就簡的「抗戰房」以及具有海派風格的石庫門建築,在這裡都可以看到。
新聞多一點>>
走走山城巷 看看這些老建築
沿著山城巷步道而下,時而是民居相擁的小巷,時而是一面為老城牆的半邊街,均極具特色。每每穿進一條與主道垂直的狹窄小巷,裡面都別有天地,有著深厚的巴渝文化歷史沉澱。讓我們一起去走走山城巷,看看沿途的老建築。
厚廬
△山城巷的厚廬
在山城巷,最具代表性的老建築,恐怕就是名叫「厚廬」的石庫門建築了。
抗戰時期,由於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大批政府要員、企業家、社會名流等達官貴人云集重慶,他們大肆新建或購買名宅改建公館或者官邸。這些官邸建築雖然體量不大,但做工考究,與當時的普通民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建築風格上有的模仿外國近現代住宅形式,有的以地方建築特色。「厚廬」就在抗戰時期,作為四川軍閥劉湘下屬蘭文斌師長官邸。該建築具有上海石庫門建築的特點,現為渝中區房管所房產。
仁愛堂
△手繪仁愛堂
仁愛堂舊址位於山城巷80號、81號,為法國天主教會修建的仁愛堂教堂、神父樓、修女樓、仁愛堂醫院、教會學校和附屬建築的統稱。
仁愛堂緊鄰領事巷,領事巷在打槍壩之下,地勢較為平坦,過去是各國領事館集中之地,領事巷地名也由此而來。
1896年3月26日,法國領事館在領事巷建立(今成都軍區離休幹部休養所)。
1900年,在法國天主教會重慶教區總主教蘇福隆在方濟各瑪女修會的直接主持下,仁愛堂醫院在緊靠法國領事館的天燈街修建。
清光緒廿八年(1902年)仁愛堂醫院建成,由法國人阿特裡昂任院長,醫院為仿羅馬式兩層圍廊建築,磚石結構,佔地12.1畝,由法國技術人員繪圖設計,地處山城巷山體的頂端,緊鄰仁愛堂修道院,居高臨下,俯瞰長江和珊瑚壩,前面開闊、寬敞,具有極佳的視覺效果。
整個建築融合了西方羅馬式建築和傳統中式建築的風格,簡樸而典雅。建築呈工字形排列,入口處高達2層的4根的柱子作科林斯式,壁、柱、柱頭作成愛奧尼克渦卷。
1909年,天主教重慶教區在仁愛堂設立「仁愛堂女子學校」,學校不分班級,採取類似私塾的方式教學。1941年,為了方便附近中外教徒過宗教生活,決定將仁愛堂教堂對外開放。1944年改名「陪都中醫院」,也就是重慶市第一中醫院的前身。
1951年9月20日,仁愛堂醫院與西南衛生部工人醫院合併,更名為西南衛生部新渝醫院(今重慶中醫研究所),成為重慶市首家中西醫結合醫院。
後來為四川省重慶中醫進修學校、四川省重慶中醫學校,重慶直轄以後為重慶市中醫學校所在地。如今,仁愛堂現僅存神父樓和經堂,其餘房屋雖被中醫學校在2002年作為危房拆除,華麗仍然依稀可見。
大門的上方就是「仁愛堂」三個金色大字。大門的右邊,還掛著一塊「重慶市渝中區仁愛堂敬老院」的吊牌。進入大門,便是教堂經堂巨大的拱門,它的上方是一個同樣巨大的圓形木窗,彰顯著此地的莊嚴肅穆。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蔣豔 市規劃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