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到羅馬遊覽時走路都要當心,一不留神就會踩著古蹟。的確,世界上沒有哪座城市像羅馬一樣有如此眾多的歷史遺蹟。不講遊人如織的教堂宮殿,不講栩栩如生的街頭雕塑,單說巍峨壯觀的鬥獸場,就足以讓人體會其歷史之厚重。
公元72年,羅馬皇帝韋帕薌為慶祝徵服耶路撒冷的勝利,命令強迫俘虜修建羅馬鬥獸場。羅馬鬥獸場又稱弗拉維圓形劇場,由4萬戰俘花費8年時間建造起來。這座已有近2000年歷史卻依然巍然屹立的建築物,曾是人獸角鬥的場所。自鬥獸場落成那天起,這裡便成了奴隸主狂歡與奴隸們苦難的開始,日日浸滿野蠻與血腥。
公元80年鬥獸場竣工之時,在此舉行了為期100天的落成表演。古羅馬嗜血成性的君主和特權階級,組織驅使5000頭猛獸與300隸、戰俘及罪犯上場表演殘酷的鬥毆。這場人與獸、人與人的流血廝殺在貴族老爺們狂熱的叫喊聲中煎熬著,直到所有鮮活的生命仰天悲吼著同歸於盡。這樣悽慘的「表演」並沒有就此結束,喜歡尋求刺激的奴隸主和貴族們只要想欣賞,這「舞臺」便不得不上演血淋淋的場面,直到公元404年最後一次決鬥才算終止。雖然有少數奴隸通過角鬥從這裡獲得了自由,而更多的則喪生於猛獸之口。百餘年的角鬥史上,除了人們不願看到的血腥,也湧現出了數不盡的為自由而戰的傳奇英雄。
「我就是斯巴達克斯!」面對克拉蘇的誘惑奴隸們齊聲高喊。電影《斯巴達克斯》中的這一幕想必誰也不會忘記,奴隸們不畏強暴、前僕後繼求解放的鬥爭精神感染著所有人。走入鬥獸場,站在觀眾席遙望表演區時,任誰都會在腦海中勾勒出斯巴達克斯曾經與獅子或者老虎竭力廝殺的場面:頭戴鐵盔手持盾牌的斯巴達克斯,右手握劍,瞬間矯健麻利地轉過去身朝背後猛獸的要害刺去,猛獸連一聲喊叫都沒有便匆匆倒地。看臺上10萬觀眾擠在一起,喧譁吵鬧著猶如火山在地下發出吼聲,千萬雙手臂揮舞著就像狂暴的海洋中洶湧可怕的巨浪。斯巴達克斯胸膛急驟地起伏著,大顆的汗珠沿著他那慘白的臉頰滾下來,閃閃發光的眼睛裡卻燃燒著勝利的喜悅。
鬥獸場內曾經蕩漾著貴族們的歡呼,可後人除了欽佩這位英雄的勇敢與帥氣,沒有點娛樂的快感。因為這不是一場公平的友誼賽,而是生與死的唯對搏。和電影不一樣的是,歷史上的斯巴達克斯確實是因戰敗被俘,卻被送到卡普亞城的鬥獸學校,在這裡他和他的同伴發起了長達10多年的起義並多次戰勝羅馬軍隊,雖然斯巴達克斯最終戰死,但其反抗奴隸體制的英雄事跡卻是羅馬鬥獸場奴隸們的精神支柱。
風雲一時的人物早已不再,光芒焰萬丈的年代也早已塵封在史書之間。然而,寫滿歲月滄桑的城牆卻依舊巍然屹立。立於殘破但很雄偉的鬥獸場前,仍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氣勢。氣勢逼人的鬥獸場平面呈橢圓形,猶如兩個對接的半圓形舞臺。長軸188米,短軸156米。中間還有一個長軸為86米,短軸為54米的沙地,供角鬥士和野獸搏鬥用。龐大的建築體佔地面積為20000平方米,外牆高度57米,相當於19層樓房那麼高。場內可以容納107000名觀眾,堪比現代世界上最大的體育場的容量。60排座位被分成5個區,最下面一區是皇帝、主教、市長及官吏的特別席,第二、第三區是騎士和羅馬公民的席位,第四區以上才是普通民眾的席位,但也僅僅是一個只能站著觀看的看臺。
看臺上下分為4層,下3層每層由80個磚石砌成的拱門相連而成。最高的第4層是廊柱,廊內也有座位。柱式從上到下分別是斯科林、愛奧尼亞、多立克柱式,這是對古希臘文明的傳承與敬意。廊柱間連起的牆壁中間都有一個方窗似的突出部分,這些用來安插木棍支撐遮陽帆布,皇家艦隊的水兵們像控制帆船那樣撐起帆布幫助觀眾遮陽避雨甚至防寒。當遮陽帆布全部被撐起,這裡儼然是一座帶透明圓頂的競技場。成千上萬的觀眾們從第一層的80個拱門進入羅馬鬥獸場,再由160個出口順著通道到達每層的各級座位。有了如此便捷的出入口,即使是混亂失控的人群也能夠被快速疏散,據說偌大的鬥獸場在10分鐘之內便可清空。
形狀幾乎呈橢圓的鬥獸場,東端是半圓形的,西端卻是條直線切下,橫著一道連拱。那是一座擁有13道拱門的高大建築物,中間那道拱門是主要的進出口,被叫做正門。角鬥開始前,護送神像的行列從此門進場。其餘12道拱門下的拱廊被當做馬廄或「拱房」,若鬥獸場舉行戰車比賽,那兒便成了安置車馬的地方;若場上表演羅馬人最喜愛的流血角鬥時,那兒便是角鬥士休憩及關押猛獸的地方。正門對面建造了一道凱旋門,那是凱旋者離場的地方,然而在其右側還有一道門——「死門」,在角鬥場上被打死或者快要死去的角鬥士,他們鮮血淋漓的殘缺肢體,被鬥獸場內的工役們用長長的撓鉤勾起,通過這道陰慘慘的門拖到場外。
鬥獸場裡面四周圍著一道18尺高的牆,這堵牆被叫做「護牆」。沿牆掘著一道深溝,溝裡曾經被灌滿水,溝的外面還有道鐵欄杆。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護觀眾,以防觀眾受到那些表演場上張牙舞爪咆哮逞兇的猛獸襲擊。鬥獸場表演區地底下還隱藏著迷宮一樣的通道和籠子,每天這裡都有數以百計的野獸和角鬥士等待著決一死戰。歷史上,表演區還利用輸水管道引水成湖模仿海戰。如今,站在高高的殘牆之上俯視,仿佛還能看到表演區內角鬥士奮力大戰猛獸的身影
2000年來,飽經歲月侵蝕的鬥獸場為何依然巍然屹立?這與它特殊的地基處理有關。鬥獸場建築在一個巨大的橢圓形地基上,整個地基由巖石和混凝土砌成,而地基上是承受負荷的石柱。龐大的地基構造又建立在尼祿湖泥土鬆軟的湖床上,這樣的設計有效地緩衝了地殼變動帶來的震動,使地基受力均勻。如此巧妙而偉大的設計,想必它的設計者一定擁有高超技藝。然而,鬥獸場的設計者的身份到如今依舊是一個謎。
昔日吶喊喧天的鬥獸場如今只剩殘垣斷壁,黑漆漆的牆面透著歲月更替的滄桑,場中央也長滿雜草,人們卻心甘情願地承認它是一座巨大驚人的建築物。角鬥士為取悅貴族與野獸殊死搏鬥的場面,雖然也已化為「廢墟」,但立身於鬥獸場觸摸到古物卻仍能感受到歷史似真似幻的存在。遊走在歷史與現實之間,不自覺地對生命另有一番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