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宇
霍啟山
黃家倫
青年代表對話分享。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職業發展5A行動」在廣州啟動!5A,即在學習、實習、交流、就業、創業5個方面(aspect)都做到「A級」,幫助港澳青年更好地在大灣區內實現職業發展。
昨日,由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中央政府駐澳聯絡辦、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和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指導,廣州海外聯誼會、廣州市青年聯合會、香港廣東青年總會、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職業發展促進會、香港廣州社團總會、澳門青年聯合會、澳門廣州社團總會7家社團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職業發展5A行動」啟動大會在廣州舉行。
來自穗港澳臺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其他8座城市的500多名青年代表齊聚一堂,參與主題論壇、圓桌討論、聯誼交流、參訪考察等活動,分享創業就業故事,共商職業發展規劃。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道嵐、張姝泓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俊傑
「這裡科技研發轉化能力突出,市場空間廣闊,創業扶持力度大,青年創新創業平臺基地多,我們在這裡探尋機遇,打拼未來,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昨日,粵港澳大灣區9+2青年代表們集體宣讀《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職業發展5A行動倡議書》,號召粵港澳青年把握時代機遇,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為大灣區青年拓展發展新機遇、新空間,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點之一。基於此,穗港澳三地聯合發起「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職業發展5A行動」。據介紹,該活動旨在以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為實施地,通過制定扶持政策、搭建合作平臺、打造落地項目等措施,加強對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學習實習、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青工部部長陳林向記者表示,5A行動很有效地為來穗香港青年搭建了平臺,讓他們來到這裡「有得問、有得靠、有得幫」。
「我們希望5A計劃覆蓋整個大灣區,廣州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我們還要有配套政策以及相關的組織和團體為大灣區青年人提供各種對接服務。」陳林說。
近年來,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尤其是支持港澳青年來穗創新創業發展工作。目前,全市建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20家,重點扶持建設一批面向港澳創業者的孵化平臺。去年各區投入服務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工作的資金達1000多萬元,開展港澳青年創業、交流活動等300多場,引入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團隊120個、1700多人,涵蓋高新技術、電子商務、生物醫藥、藝術動漫等20多個產業方向。
為更好地為港澳青年提供最好最優、精準精細服務,廣州將推出「五計劃一平臺」,實施「樂遊廣州」「樂學廣州」「樂業廣州」「樂創廣州」「樂居廣州」五大計劃,搭建高效便利的服務平臺,從交流旅遊、學習研修、實習就業、創新創業、生活居住等多個方面,為港澳青年來穗創新創業提供一流的環境和保障。
港澳青年「北上」: 一支數千人的 廣州創新創業大軍
從香港西九龍站乘坐廣深港高鐵,35分鐘到達南沙慶盛站後再轉乘廣州地鐵4號線,30分鐘後即可到達「南沙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下稱「創新工場」)。廣深港高鐵開通後,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物聯網研發部總監高民博士和他的創業團隊1個多小時就能完成香港、廣州南沙兩地的通勤。
創新工場是由霍英東研究院於2015年初啟動建設的國際化青年創新創業平臺。截至2018年12月,已籤約入駐初創項目累計54個,覆蓋新材料、新能源技術以及物聯網等領域。2018年共為超過1500人次提供創新創業相關服務,其中不乏港澳創業者。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給了創業者很大的信心!我們將繼續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在科研和產業之間架起橋梁。」高民說。
視線轉到寸土寸金的廣州CBD珠江新城華夏路49號,坐落著一個總面積1580㎡的「專創·眾創空間」。這裡正是天河港澳青年之家,擁有創客孵化辦公區、服務區、路演會議室、休閒區等全套功能。眾創空間內,現有專職服務團隊8人、創業導師11人、創業服務機構人員35人,已入駐創業企業81家,其中3家已通過國家高新企業認定。
自2017年10月揭牌成立,專創·眾創空間至今服務接待港澳青年超過3000人次,其中有35個港澳青年項目企業註冊落戶,並投入運營。
高民博士和眾創空間內的志同道合者們,只是當前港澳青年「北上」創新創業大軍的一道縮影。如今,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選擇來廣州創新創業。
學習
實習
交流
就業
創業
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玉宇:
走出舒適區 灣區來闖蕩
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玉宇,在會上作了以「創新與人才發展」為主題的演講,講述了自己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創業故事。
響應中央及省市的政策導向,邁普醫學正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創新,申報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這個中心希望整合大灣區的創新力量,集聚灣區創新人才,吸引全球創新項目和團隊在灣區實現產業落地,打造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集群。
「我是做科研出身的,從科技創業角度來說,最重要的一環就是青年企業家的培養,有了創新人才才能談專利。創業是一個很艱苦的過程,需要敢於突破、要熬得住。」他建議。
袁玉宇在演講中談及過去10年的創業體會。他認為青年人創業的時候,第一要永遠保持謙虛和真誠,不斷學習。要勇於走出舒適區去大膽嘗試、創新。
「來到大灣區創業的年輕人,必須了解這邊的制度、環境、資源,把握好機會實現理想。同時,創業者要去清高、去優越感,敢於面對質疑。當你取得一定成績的時候,還要一步步向前進。」
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執行主席霍啟山:
延續香港先輩墾荒精神
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執行主席、廣東省政協常委霍啟山表示,「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巨大的發展空間,香港青年應該把握機遇,以大灣區作為創業發展的舞臺。」
霍啟山說,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先祖父霍英東等先輩已開始投身建設廣州南沙,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這些年來,他也努力參與南沙建設,期望能藉助大灣區的發展契機,延續香港先輩們的墾荒精神,促進粵港澳合作發展。
霍啟山提出,將發起創立「粵港澳大灣區菁英聯盟」,率先以科技+文化、體育為切入點,為香港青年提供一站式的資訊、資源對接及服務平臺。服務平臺將選址南沙灣區域,並和政府以及社會各方共同合作,致力於將服務平臺打造成為香港青年開啟大灣區創業之路的「培訓班」「起飛點」,成為港青「北上」就業創業的第一站。
在對青年創業的扶持方面,「菁英聯盟」將通過與粵港澳各專業機構合作開設創業和職業技能進階培訓,舉辦國際性的科創論壇和競賽,並引入種子基金對接產研項目和團隊。同時聯合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對優秀的創業項目進行支持和孵化。
澳門愛國教育青年協會主席黃家倫:
親身體驗到南沙辦事便捷
已在內地打拼17年的澳門青年代表、廣州市政協委員、澳門愛國教育青年協會主席黃家倫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給年輕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並點讚廣州營商環境的一日千裡,「以前辦理一個企業的相關材料,十分費時費力,如今在南沙自貿區的跨境企業,只需要15天便可以完成所有材料的辦理程序。這是我親身體驗到的便捷。」
黃家倫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背景下,應該把廣州所需、澳門所長、青年所能有機結合。尤其在資本市場和金融服務功能、智慧財產權執法和司法保護、特色飲食文化等方面,借澳門對接葡語系國家的經驗探索,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創新國際標準,共同制訂可複製、可輻射、相銜接的經貿投資制度規則的國際標準,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
黃家倫認為,當前澳門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期。他號召澳門的青年朋友,「一定要倍加珍惜當前的時間窗口,踴躍投身灣區建設,提高自身競爭力、跳出心理舒適區,使人生價值在灣區、祖國乃至國際舞臺上大放光彩。」
創業感悟
我的小小魚缸
某一天被打破了
「我的小小魚缸,某一天被打破了。那是粵港澳大灣區,一個廣闊的海洋。」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副理事長、康健生活藥房創辦人陳錦達口中的「魚缸」是家鄉澳門,生活圈子就在那裡。他形容將創業的觸角延伸進國家的經濟大海洋後,才發現創業機會如此多。8年間,他一步步成長起來,有了自己公司,猶如魚躍龍門,身邊朋友還開他玩笑:應該改名叫陳錦鯉。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的張光南博士表示,調研港澳青年內地創業的20多個案例後發現,「在外不一定靠朋友,而是靠政策紅利、市場容量、行業發展新趨勢。粵港澳大灣區大有可為。」
香港明匯智庫副總監、香港青年發展委員會委員謝曉虹則是以一部講述高鐵愛情故事的電影走紅中國網絡。「愛情裡,距離不是問題,高鐵幫到你。」謝曉虹引用電影裡的臺詞,形容「高鐵速度象徵中國速度」,如今更象徵著大灣區發展速度之快。
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副主任陳賢翰成長於香港,他說香港創業空間小,要成就大事業必須「跳出去」。「我想大灣區規劃,恰恰就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進入內地發展的黃金機會。」
陳賢翰說,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專業人士,北上創業的首選地離不開廣州和深圳,而廣州的濃厚歷史背景,新舊交融的城市文化,人與人之間的濃厚情感,都是吸引自己紮根的重要因素。
「這個大灣區朋友圈是國家為我建立的,我始終引以為傲。」他打趣說,「歡迎大家來掃我的二維碼,交個朋友。」
畢業於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梅興泰博士,現在是廣汽研究院B產品線(平臺)副總監。9年多前來到這裡。
「廣汽傳祺每年更新,就像這個城市的轉型升級。」逐漸融入廣州生活後,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活便利而多姿多彩。」
創業故事
以穗港為業務支點
從大灣區輻射全國
90後吳嘉惠,香港設計師。2016年,他從英國倫敦進修設計專業回來。回到香港打工一段時間後,他想創業了。
經過半年時間,考察的腳步遍及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廣州成為了他創業的起點站。一年多的時間裡,吳嘉惠用設計在千年商都開闢了自己的新天地。他在2018年創立了自己的品牌,並開始第一個設計項目,把天銀大廈的頂樓改造成為一個「網紅打卡點」——共享辦公空間TIMETABLE。這裡還成為廣州市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之一。
為何是廣州?吳嘉惠說,因為同聲同氣的粵語、同源同根的嶺南文化,完整的產品供應鏈,讓他和一眾香港同事能更快「落地」。TIMETABLE工作室有20多人,都是90後,4人核心團隊全來自香港。唯一的「資深」成員是珠江新城K11主設計師,他們將聯手於今年參與海珠區某舊廠改造項目,另立新地標。
「更寬廣的市場,更具想像力的前景。」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給予港澳青年最直觀、最鮮明的感受。吳嘉惠表示,大灣區內的7000萬人口,意味著一個十倍於香港的市場,創業潛力巨大。來穗之前,他們聽說內地的註冊等商務手續辦理拖沓,但親身體驗後發現,廣州等地的政務服務高效而體貼,「對支持港澳青年到大灣區發展的政策安排,我有點受寵若驚的感覺,信心更足了。」
「我深刻感受到香港已經錯過了前20年網際網路的年代,不想香港年輕人再錯過大灣區時代的發展機遇。」
吳嘉惠告訴記者,TIMETABLE團隊已算度過了初創階段在廣州的生活、文化、營商習慣等方面的水土不服,正依靠香港年青一代的國際化眼光,把「港式風味」融入「廣府文化」。面向未來的規劃中,TIMETABLE業務將以香港和廣州兩地為支點,從大灣區出發,未來可再北上京滬等地開疆拓土,輻射全國市場。
青年感言
「我的小小魚缸,某一天被打破了。那是粵港澳大灣區,一個廣闊的海洋。」
「在外不一定靠朋友,而是靠政策紅利、市場容量、行業發展新趨勢。粵港澳大灣區大有可為。」
「愛情裡,距離不是問題,高鐵幫到你。」
「我想大灣區規劃,恰恰就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進入內地發展的黃金機會。」
「這個大灣區朋友圈是國家為我建立的,我始終引以為傲。」
「廣汽傳祺每年更新,就像這個城市的轉型升級。」
「對支持港澳青年到大灣區發展的政策安排,我有點受寵若驚的感覺,信心更足了。」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
職業發展5A行動
倡議書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為了建設全國一流青年創新創業高地,我們共同發起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職業發展5A行動。
我們來到大灣區學習。這裡有世界知名大學和一流學科,有特色職業教育園區和人才培訓基地,有便利的入學政策,我們在這裡求真學問,練真本領,用知識裝備自己。
我們來到大灣區實習。這裡是國家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有世界頂尖的企業和機構,我們在這裡實踐所學,感受職場,踏出職業生涯第一步。
我們來到大灣區交流。這裡的世界級城市群,山水相依,人緣相親,民俗相近,語言相通,我們交往交心,交流交融,在灣區建設中牽手前行。
我們來到大灣區就業。這裡產業體系完備,集群優勢明顯,人才引進政策積極開放,我們在這裡施展才幹,成就抱負,在跨地區跨行業跨體制的流動中迸發青春活力。
我們來到大灣區創業。這裡科技研發轉化能力突出,市場空間廣闊,創業扶持力度大,青年創新創業平臺基地多,我們在這裡探尋機遇,打拼未來,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新時代,新徵程;新青年,新作為。我們滿懷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的青春理想,我們把握深化改革開放的時代機遇,我們肩負「兩個建設好」的歷史責任。大灣區,我們人生的舞臺。大灣區,我們共同的家園!
發起人:香港青年 澳門青年 廣州青年 深圳青年 珠海青年 佛山青年 惠州青年 東莞青年 中山青年 江門青年 肇慶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