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公園是到北京必去的景點,與之相對的地壇公園就顯得冷清多了。作家史鐵生的散文名篇《我與地壇》入選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語文課本,相信不少也是通過這篇課文知道有個地壇公園。其實我這次去地壇公園完全因為一個契機——8月12日一場大雨,第二天北京市許多公園都關閉了。恰巧家人來北京遊玩,查到地壇公園營業且不需要提前預約門票,於是直接前往。
地壇公園又稱方澤壇,是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始建於明代嘉靖9年(即1530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了。地壇有東西南北方向四個門,其中西門近安定門地鐵站,南門近雍和宮地鐵站,因為祭壇的方位坐北朝南,所以南門是正門。我從柳芳乘坐公交到地壇,也正好是從南門進入的。
一場大雨過後,天氣格外晴朗。朱紅的牆和門配金色的門釘,在湛藍的天空下顯得皇氣十足。公園門票價格2元,地壇跟天壇一樣,也是園中園格局,內園還需要另買門票,票價5元。作為一個4A級景點,門票不貴。其實北京的景點門票相對來說都不算貴,而且大多是有數百年歷史的建築文物。反觀國內其他地方,有的景點只是一座山或一個水塘,啥都沒有敢收幾十上百元的門票,就是坑人沒商量。
進門之後首先看到的是一片柏樹,有幾棵老樹的樹齡在400年以上,同園子一起見證了歲月更迭。想來當年一位青年坐著輪椅從它們旁邊經過時,它們也就默默地看著,如今斯人已逝,數十年的光陰對於古樹來說卻不過是一瞬。走在樹蔭下,立刻感受到一片清涼,是「秋老虎」暑熱中難得的舒服,當時腦海裡只有一個詞——古柏清幽。
在柏樹林的邊上,栽植著一些荷花。園中沒有大的池塘,荷花都是種在花盆裡的。雖從景觀的角度來看稍顯刻意,但若只有柏樹,可能也會讓人覺得單調吧,而且種在盆裡的荷花方便遊客近距離拍照,這麼一想也挺好。
沿著路繼續往裡走能看到灰鴿群,鴿子都不怕人。在公園裡看到鴿群,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拿食物去餵它們,一般周圍也恰巧會有個賣鴿食的攤點,我四處看了一圈卻沒找到。後來才看到提示牌,受疫情影響,不建議遊人投餵鴿子,又發現了公園管理處有固定的投食點,覺得這種管理方式挺好。
前面提到公園門票不含內園,內園含方澤壇和皇祇(qí)室兩個景點。如今的牌樓都為後期復建,看起來倒是很大氣,但已經沒有歷史的痕跡。拾級而上,壇上有一個祭祀用的青銅鼎,也是後期複製品,沒有文物價值。不過站在壇上,環視四方還能感受到當年帝王的威嚴。
皇祇室用作文物陳列館,陳列著明、清兩代部分帝王的牌位和神位,以及祭祀用的陶器、青銅器,都是複製品,真正的文物應該收到北京其他博物館中,或已遺失海外。只有幾件從古建築上取下來的龍雕斑駁又不失精美,令人遐想當年能工巧匠們的技藝和智慧。
然後我一抬頭,突然發現房梁雖蒙塵卻是中式建築典型的榫卯結構,依稀還能看到昔日的色彩,驚喜終於找到歷史的痕跡。
從皇祇室按參觀路線原路走出,看到路牌指向中醫藥養生文化園。說實話初看到這個名字我是很抗拒的,以為就是景點裡一個賣藥賺遊客錢的地方,後來才發現錯怪它了。
可以把中醫藥養生文化園當成地壇公園內的又一個小公園,園子的構思十分巧妙,其中的道路和溪流模擬人體經絡布局,與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特色區相通。其間布置著名醫雕塑、長廊、壁畫、假山石橋等裝飾,瀏覽過程令人放鬆舒暢,同時還能學到中醫養生的知識。
從園中出來後,我又折回南門出園。經過神庫、宰牲亭、齋宮、方澤亭等景點,但全部都在修繕或因文物保護的原因,不能進入參觀。最後借用《我與地壇》文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在人口密聚的城市裡,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遊玩建議:遊玩時間兩個小時左右,因為地壇公園距離雍和宮、國子監和孔廟很近,可以一同參觀瀏覽。但要合理安排體力,這些地方園內只能全程靠走,一圈下來幾乎就是一個半馬的距離。建議穿舒適的鞋子,天氣炎熱遊玩過程中注意補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