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壇廟文化——逛皇地祗神的祭壇,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2020-12-07 胡椒樹下

北京作為歷時850年的金元明清四朝之首都,遺存於地上地下的文化遺蹟遍布京城。壇廟文化是其中獨具魅力的文化遺存。北京壇廟的特點是數量多,規模大,規制高,修建精,保存好,是北京厚重歷史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壇」原指土築的高臺,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祭祀,其次也用於盟誓、朝會、拜將相。中國古代的祭祀文化由來已久,自山頂洞人時期就已經開始。夏朝以五月祭祀地祗神,商朝為六月,周朝改制。此後各個朝代都不一樣,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採取《周禮》古制,分別設立南郊圜丘壇(天壇),北郊的方澤壇(地壇),東郊朝日壇(日壇),西郊夕月壇(月壇),先蠶壇,明代的壇制才得以完善。

地壇又稱方澤壇,是古都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地壇現存有方澤壇、皇祇室、宰牲亭、齋宮、神庫等古建築。地壇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自1990年春節地壇公園根據史料復原了仿清祭地表演,人們終於不用只憑想像就可以親眼一睹古代帝王祭地的盛況。乘坐地鐵5號線到和平裡北街,地壇公園北門離這裡幾分鐘路程。票價2元。

地壇總面積約43公頃,其中護壇面積就有1476畝,專制的封建時代,帝王手筆自是不同,這份豪闊是現在周邊居民的福利。1925年地壇被闢為「京兆公園」,1928年改稱「市民公園」,後荒廢,1957年恢復稱「地壇公園」,1984年正式售票開放。地壇公園致力於打造生態園林和精緻園林,投入了大量資金,整體規劃,對園內道路和綠植作了大規模的整修和改造,使得昔日的皇家壇廟愈加古樸幽雅,莊嚴肅穆,成為國內外廣大遊人休息、遊覽、娛樂的園林文化旅遊勝地。

北門右邊是奧林匹克文化活動廣場。這裡有大塊平地,很適合舉行一些演出活動。

明清時的地壇分為外壇牆和內壇牆。外壇牆壇門位於西邊,門正對著廣厚街牌坊。內壇牆有四個門,分別為北天門、南天門,東天門和西天門。北天門是一座磚石結構,歇山小頂,覆綠琉璃瓦的三孔方門建築。

地壇從整體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的象徵傳說構思設計。最顯著的特點是所有的地方包括門都是方形。

從北天門正對著是一條寬敞平整的大道,兩邊高大的銀杏樹遮天蔽日,被稱為銀杏大道,大道上及旁邊晨練的人蔚為壯觀,或打太極,或是跳舞,也有的在做打球。有獨自一人的,有成群結隊的,花花綠綠點綴在綠海一樣的公園中。

秋天的時候是這樣子的,非常震撼。

鐘樓位於銀杏大道的右側,坐北朝南,為三開間歇山式綠琉璃頂的重簷正方形建築,通面闊12米多。始建於1530年,因年久失修,於1965年拆除。2000年按原樣重建。重建後的鐘樓新鮮傲嬌,氣宇軒昂,看不見一絲滄桑。

鐘樓裡面有座大鐘,鍾高2.58米,直徑1.56米,重2324千克,銘文鑄「大明嘉靖年月日制」八個字,鐘聲宏亮渾厚。關於這口大鐘,作家史鐵生在《我與地壇》裡提過,那時候它被荒草掩沒著。幸好它躲過了數度劫波,終又回到了它原來的地方。因著它的歷史,我越發的想一睹為快,只是因疫情鐘樓沒有開放,無緣得見。

神馬圈位於鐘樓的西側,是一個有獨立圍牆的院落,始建於明嘉靖年(1530年)。五開間懸山式綠琉璃瓦。通面闊19.55米,每間面闊相同,進深7.5米,也是坐北朝南。東西各開有門。

神馬圈是皇帝來地壇祭祀時餵養御馬的場所。1999年進行了挑頂大修,外牆顏色已失去本來顏色。與旁邊的鐘樓相比,仿佛隔了幾個時代。

齋宮在鐘樓和神馬圈的南邊,也位於銀杏大道的右側,地壇公園的西北方。和別處不同,它的主體建築是坐西面東的。齋宮是皇帝祭地時齋宿之所,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東門旁有兩個小門。疫情期間不開放,趁小門開著得以溜了進去。

裡面很寬敞,院子裡遍種松柏和銀杏等高大樹木。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各帝都曾在此齋宿。

正殿七間,坐西面東。白玉欄杆臺階上樹影幢幢,鏤空雕花的門扉窗欞敘說著年代的久遠。

兩邊的南北配殿,也是歇山小頂,覆以綠琉璃瓦。

進東門就能看見門裡有面很大的影壁牆,紅牆上寫著四個金色的大字「厚德載物」。

外設宮牆,將正殿及南北配殿包圍起來。有內宮門三座,其東為外宮門,為磚石結構,過木方門,歇山小頂,覆以綠琉璃瓦。

齋宮北邊宮門。門邊上現在掛著明德書院的牌子。

寬敞的廣場,平坦的方磚路,柏樹成行,綠草茵茵。作為明清兩代歷史遺蹟,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壇的地位和受重視程度可想而知。

松柏森森中露出紅牆碧瓦,杜甫有詩「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只是,這裡是皇家園祗,其錦繡富麗自是更不一般,蒼松翠柏也透著一股威嚴。

中醫藥養生文化園位於銀杏大道的左側,壇的東北角,是我國第一家以中醫藥養生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園區。佔地約2.5公頃,2010年在原牡丹園的基礎上建成。作家史鐵生從前曾經常在這邊的樹林裡逗留,那時候地壇還是座荒園,名氣還不大,許多人是因為讀了他寫的《我與地壇》這篇文章後才知道地壇的。

地壇東天門進來離中醫藥養生文化園最近。周邊的市民許多都是奔這裡來的。相比於地壇厚重的歷史文化,這裡的輕鬆實用更有趣。

這裡也是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是讓市民了解中醫,享受中醫的良好場所。

園區以肝、心、脾、肺、腎、五臟為主要分區,配以無形、五色、五方的內涵,以水棲和陸路為經脈經絡,將全園連接成一個完整的生命形體。對於對中醫文化感興趣的人來說,這裡真是一部立體的教課書。

園區內心火區,腎水區,肝木區,脾土區,肺金區。還有養生坊,運動養生廣場,24節氣地雕,悅和苑,養生長廊以及針灸銅人,孫思邈及華陀等的雕像。

園區裡到處是燈箱和廣告牌,上面介紹各種中醫文化和養生知識。

形態生動的自然山石與水榭景觀相結合,小橋流水,亭廊花架處處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師法自然」的造園思想,滿足遊人休閒、遊賞,運動和豐富知識的功能。當年史鐵生經常來地壇裡,他說「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裡,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也因此,他「因為這個園子,我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能住在這附近的人多半是原居民,在寸土寸金的二環邊上有這麼一座大園林,住在這裡的人是多麼幸福!

園內樹木種類繁多,還種植有近百種中草藥和可入藥的植物。藉助皇家園林的古老神韻,弘揚中醫文化。

園子裡有全套中醫經絡穴位組圖,非常漲知識,讓你了解中國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裡說,他從前常去東北角的樹林,有時候在那裡呆上一天。這裡便是公園的東北角,在養生園的角落裡,非常幽靜。

出了養生園,往南就是方澤祭壇。方澤祭壇是地壇最重要的景點,位於南北中軸線的南端,從銀杏大道直通北門。古代中國人認為皇地祗神是地位最高的地神,統領五嶽、五鎮、四海、四瀆、天下名山大川之神。明清兩代的帝王們就是在這裡祭祀地神——皇地衹神。

北門前面的場地很寬敞,早起很多人在這裡晨練。

方澤壇分內外垣牆,外層高,內層低,外壝牆方形,長四十二丈,高八尺,厚二尺四寸,門制與內壝門制相同。內壝牆也是方形,長二十七丈二尺,高六尺,厚二尺。

外垣東北部為望燈杆,與其對稱的西北部原有瘞坎一處。瘞坎是行祭地禮時用以埋牲、玉帛的坑穴。

內外垣牆四面都有大理石的欞星門。

壝牆北為三座欞星門,這是方澤壇的正門。

中心壇臺為漢白玉修築的二層方臺,北向,四周有澤渠。上層方六丈,高六尺;下層方十丈,高六尺。每層東南西北四面都建有一座八級臺階。古人認為,皇地祗神是大地之神,屬陰,地處北方,「八」是數字中最大的偶數,也屬陰,故方澤壇設兩層壇面,八級臺階。下層壇臺南半部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山形紋石雕座,其上共設山形紋石神座15尊(東八西七),供祭祀奉安五嶽、五鎮、武陵山之神位。北半部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水形紋石雕座,水形紋石雕座下鑿出小型水池,祭祀時貯水以象徵江海。其上共設山形紋石神座八座(東西各四),供祭祀奉安四海、四瀆之神位。

方澤壇按照傳統理念應該修建在大澤之中,所以在方澤壇外修建了方澤池,以方澤池代替大澤,池寬六尺,深八尺六寸,周長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每年祭日貯水。

整個建築以白色為主,並伴以強烈的紅白對比,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在黃瓦與紅牆之間以灰色起過渡作用,也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常見的手法。祭壇側面貼黃色琉璃面磚即標明其皇家建築規格又是地祗的象徵。在中國古代建築中,除了九龍壁就很少見到這種做法。

明嘉靖年間壇面砌黃琉璃磚,清乾隆年間壇面換為艾青石面。

這是南壝牆欞星門,門楣、紅閾、門柱是漢白玉製成的,門扉為紅色。從這裡出來就是皇祗室。古人以黃顏色來象徵地,形成「天謂之蒼,地謂之黃」之說,所以方澤壇和皇祗室均採用黃琉璃構件。

方形平面向心式的重複構圖,使位於中心的方形祭臺顯得異常雄偉。最大限度地去掉周圍建築物上一切多餘的成分,使其儘可能地以最簡單、最精煉的形式出現,從而形成了一個高度淨化的環境。加大遠景、縮小近景尺寸的手法,大大加強了透視深遠的效果,使拜祭者顯得高大,有一種凌空拂雲,俯瞰塵世之感。所以地壇在建築設計上既要表現出大地的平實與遼闊,更要突出作為大地主人的君王的威嚴的設計,凝結著古代建築者的精巧構思和智慧。

清朝每年夏至日的日出前在方澤壇大祀皇地祗神,皇地祗神位奉安於方澤壇上層,北向;祭祀從日出前七刻開始。玉用黃琮,牲用犢,樂八奏,舞八侑。以夏至日祭祀皇地祗神是因為夏日最長,夜晚最短。夏至過後白天一天變短是為夏至一陰生,按照陰陽五行的說法地屬陰,所以夏至這一天祭祀皇地祗神,表示陰氣上升,秋季快來了。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所有繁華終不過是雲淡風輕的過眼煙雲」。佔地幾百平米的方形祭壇空蕩蕩的,似有無盡的蒼涼欲語。昔日帝王已經作古,那輝煌的榮光不再,但祭臺依舊如故,過去,現在,未來,它還將如此矗立下去。王勃《藤王閣序》「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弔古懷今,物是人非,大致的感受都是相似的。站在臺上,仰看悠悠蒼穹,俯視寬廣大地,歷史風起雲湧,只剩下一抺蒼涼的嘆息。

出祭壇南外垣門就是皇祗室。皇祗室始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是地壇的主要建築之一。明、清兩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嶽、五鎮、四海、四瀆、五陵山神位之所。1925年地壇闢為「京兆公園」,曾在此設「通俗圖書館」,1986年秋定為「地壇文物陳列室」。從打開的門裡能一覽無餘的看到壇臺。

皇祗室坐南朝北,面闊五開間,歇山頂,覆黃琉璃瓦,門窗柱壁為朱紅顏色。皇祗室外為宮牆,北為宮門,磚石結構,過木方門,歇山小頂,覆以黃琉璃瓦。是供奉皇地祗神版和從祀諸地祗神牌的大殿。

皇祗室正位供奉著紅地金字的「皇地祗」神版。不過明朝時明太祖的神版藏在太廟不藏在皇祗室。清朝則在皇祗室供奉著紅地金字清前期六帝:清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極、清世祖章皇帝福臨、清聖祖仁皇帝玄燁、清世宗憲皇帝胤禛、清高宗純皇帝弘曆的神版。

東西兩側供奉的是從祀的紅地金字的五嶽、五鎮、五陵山、四海、四瀆等二十三座神牌。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裡寫道:「要是以這園子裡的聲響來對應四季呢?那麼,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著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譁啦啦地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簷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以園中的景物對應四季,春天是一徑時而蒼白時而黑潤的小路,時而明朗時而陰晦的天上搖蕩著串串揚花;夏天是一條條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陰涼而爬滿了青苔的石階,階下有果皮,階上有半張被坐皺的報紙;秋天是一座青銅的大鐘,在園子的西北角上曾丟棄著一座很大的銅鐘,銅鐘與這園子一般年紀,渾身掛滿綠鏽,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幾隻羽毛蓬鬆的老麻雀」。地壇如今已經今非昔比,但我反而很懷念史鐵生眼裡的地壇,滄桑得那樣自然,寧靜得那般坦然。

皇祗室的南邊宮牆,金黃的琉璃瓦明豔閃亮。正對著地壇南天門。

地壇南天門為一孔方門,也是歇山小頂,磚石結構,碧綠琉璃瓦的建築。

南天門左側有一個古舊的方澤亭。顏色已經有些淡褪,但非常完整。雖落滿了歲月風塵,但仍能看出它曾經的華麗。

亭前有一株百年的凌霄花,攀附在一棵古樹上,殘酷的演繹著相愛相殺的場景。

方澤祭壇周圍遍種柏樹。祭壇中植樹是從夏朝以來就有的習俗,「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統稱為「社樹」。古樹眾多也是地壇的一大特色,這棵古柏被稱為地壇的「老將軍」。

園內的古樹長勢良好,千姿百態,大部分老樹已經超過300年,穿越了歲月,見證了繁華,飽經歷史風霜。古樹大部分都分布在方澤祭壇周圍,已成為公園的獨特景觀。

這棵古老蒼勁的柏樹,因其表現出的頑強的生命力,被稱為「獨臂將軍」。

神庫就在方澤祭壇的西側,位於公園西南角,由四座五開間的懸山式大殿和兩座井亭組成。正殿五開間為神庫,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鳳亭(抬」皇地衹」神位的轎子)、龍亭(抬配位、從位諸神位的轎子)和臨時供奉各神位處。東配殿為祭器庫,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處。西配殿為神廚,是製作祭祀食品處。另有樂器庫位於神庫南側,是存放祭祀所用樂器和樂舞生服處。東西井亭用於為方澤壇內澤渠注水和神廚供水。除南廚和井亭為清乾隆十四年建成外,其餘皆建於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

宰牲亭位於神庫西側,坐南朝北。裡面有房屋三間,重簷歇山頂,外為宮牆,北為宮門。也是磚石結構,覆以綠琉璃瓦。是古代祭祀時宰殺動物當祭品的地方。雖然外觀很漂亮,但想到它的血腥還是不舒服。

外設宮牆,宮門開在北面,建築特點與裡面一樣,都是懸山頂,覆綠琉璃瓦。地壇幾經修繕,鮮豔的色彩讓老舊的建築光彩奪目,除了建築本身的威嚴喚起的歷史感,人們很容易忽略它的滄桑。

史鐵生在地壇裡逗留了十五年,那時地壇還沒有被修繕,他見到的「剝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的地壇如今都被恢復到最初的樣子。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比他見到時更加蒼幽,野草荒藤也被管理得更加茂盛得自在坦蕩!

方澤壇的東南角是一大片樹林,古樹茂盛,參天蔽日,翠色橫空,面積之大,蔚為壯觀,是天然的綠色氧吧。後來所建的公園可以新奇,可以有趣,但廣大方面再怎麼建也難以望其項背。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裡寫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經滄桑在那兒等了四百多年」。他說:「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並且夢見它,我會怎樣因為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我想,這就是地壇的魅力。地壇已等過了一個個朝代,等老了一撥撥的遊人,也還會繼續等下去,繼續向後人講述悠久的祭祀文化和深厚的歷史。

相關焦點

  • 史鐵生和《我與地壇》發表背後的故事
    1988年10月我去北京接史鐵生到上海參加頒獎會,他的小說《毒藥》得了第三屆《上海文學》獎。史鐵生說想陪我去地壇散步,問我是否願意。我當然願意,事先他對地壇的形容使人不可能作出別的選擇。那次作陪的還有中國作協的陳國華。史鐵生住的那個房間不大,院子也不大,陳國華幫著推輪椅車。輪椅車推出去時還擦著了門。
  • 北京的九大祭壇,你知道的有幾個?
    ,亦為世界文化遺產    地壇  說起地壇來  其實遠沒有天壇那麼出名  大多數人知道它  大概便是因為史鐵生的這篇《我與地壇》了  這是是北京第二大壇  始建於1530年,  正名叫方澤壇    地壇的平面是方形  這跟古代「天圓地方」的說法吻合  顧名思義  地壇是古代帝王在每年夏至日祭祀地神和地皇的地方  地壇有牌樓、齋宮等景點
  • 遊覽北京地壇公園,它已不是史鐵生筆下的那個地壇了,快去看看
    大家知道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宮廷建築,尤其是元、明、清三個朝代的大規模的修建,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的城市。在這些眾多的歷史建築中,有不少祭祀場所,像天壇、先農壇;太廟、社稷壇等。喜歡的可以看看別的旅遊介紹。前兩天不少去雍和宮那邊辦事嘛,逛完了五道營,我地圖上看到地壇公園離我挺近的,於是去逛了逛。
  • 史鐵生:我與地壇
    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上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 知道北京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知道嗎
    大家都知道北京天壇是國家5A景區,在北京各種宣傳畫中出現的頻率很高,天壇的祈年殿也是北京標誌性建築之一。天壇是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那麼你知道北京還有地壇、日壇、月壇嗎?它們有什麼用途?分別是什麼級別景區嗎?
  • 從《我與地壇》的三重象徵意蘊,談史鐵生散文創作的藝術高度
    《我與地壇》有三重象徵意蘊:地壇景物是「我」思想情感的意象特徵;地壇是母神祭祀——地母神的化身;地壇是使「我」死而復生的第二個母親。一、地壇是「我」 思想情感的意象特徵散文的間接表現方式即意象表現方式,標誌著散文創作的藝術高度。
  • 「皇地祗神」颳起奧運風(圖)
    「走,去地壇看圖書節!」500年前便肩負起祭祀「皇地祗神」 的地壇,如今吹起了一陣奧運風。  北京地圖覓我家  來到方澤壇,遠遠望見十幾個人低著頭聚精會神地尋找著什麼,不時有人快步走向出口,從工作人員手裡領取一份小禮物。一撥人「滿載而歸」後,入口處立刻有「新鮮血液」補上,遊客熱情十分高漲。
  • 北京天地日月壇布局中的陰陽平衡思想
    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布局 地壇是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所建,位於北京內城北方。祭壇拜臺周圍設計有方形澤渠,原名方澤壇,嘉靖十三年改為地壇。地壇是明清兩朝皇帝祭祖「皇地祗神」即地神的地方 天壇是古代皇家祭天建築,位於北京內城南方,明朝永樂18年由朱棣皇帝下令修建。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於每年「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方。 日壇、月壇均是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
  • 北京地壇公園,中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
    今天向大家介紹一個北京景點,這個景點就是北京地壇公園,建於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帝地神」的地方,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祭壇,佔地37.4公頃。說起來,地壇公園和天壇還是有淵源的!
  • 地壇,又稱方澤壇,北京五壇的第二大壇,中國現存最大的祭地之壇
    這天閒來無事,刷了兩臺共享單車騎車去地壇公園,十分鐘到達。地壇公園的門票很便宜,兩塊錢一張。我們離北門近所以就從公園的北門進入。地壇又稱方澤壇,是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中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
  • 我——地壇
    我與她只是半天的緣分,而史鐵生與她糾纏了半生。地壇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她靜靜的看著史鐵生在殘廢后無數次的徘徊在生死邊緣,無數次審視人生的意義。無數次自殺不成而後又樂觀的看待了苦難。它始建於明嘉靖九年,是用來祭祀地神的場所。現在叫地壇公園。
  • 地壇公園實拍:曾經的祭地之壇已少有歷史的痕跡,但適合休閒遊
    天壇公園是到北京必去的景點,與之相對的地壇公園就顯得冷清多了。作家史鐵生的散文名篇《我與地壇》入選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語文課本,相信不少也是通過這篇課文知道有個地壇公園。其實我這次去地壇公園完全因為一個契機——8月12日一場大雨,第二天北京市許多公園都關閉了。恰巧家人來北京遊玩,查到地壇公園營業且不需要提前預約門票,於是直接前往。
  • 地壇公園實拍:曾經的祭地之壇已少有歷史的痕跡,但適合休閒遊
    天壇公園是到北京必去的景點,與之相對的地壇公園就顯得冷清多了。作家史鐵生的散文名篇《我與地壇》入選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語文課本,相信不少也是通過這篇課文知道有個地壇公園。其實我這次去地壇公園完全因為一個契機——8月12日一場大雨,第二天北京市許多公園都關閉了。
  • 與天壇相對,地壇是方形的,意為「天圓地方」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場館,它的氣勢恢宏無需多言,大家都在電視中看到過。如果有足夠的時間,不妨到內部參觀,還有一種VIP套票,可到達鳥巢的頂部參觀,體驗漫步雲端的感覺。與天壇相對,地壇是方形的,意為「天圓地方」。地壇公園祭壇的威嚴,絲毫不亞於天壇的圜丘。而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更是增添了這裡的神秘感。
  • 為什麼北京的天壇建在南邊,地壇建在北邊?
    到了宋代分建天地壇的制度沒有什麼變化,只是在建築的層次上出現了變化,這個時期的壇要建三層,並且採用九的倍數來建,你看今天北京的天壇的圜丘即為三層。地壇方丘明太祖建國後定都南京,朱元璋對祭祀十分的重視,遂命人在南京城外的鐘山建天地壇,在鐘山之陽建天壇(古人認為天為陽地為陰),在鐘山之陰建地壇,一稱圜丘一稱方丘。
  • 讀書行記|我遇地壇
    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史鐵生《想念地壇》近日赴京出門辦事,辦完事情時間尚早。在這初春時節,帝都剛剛展露出一絲春天的氣息,於是琢磨著找個去處呆上一會兒。讀一篇文章也是如此,在合適的年齡合適的閱歷下閱讀才能真正領會文章的含義,正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以下引文部分沒有明確說明的均來源自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即便少年時學過這篇文章,但以當時的閱歷是不能完全理解作者深層次的表達的。推廣到古代詩歌也是這樣,前人挑選的精華,不如在年少時暫且記下,終究會在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再次閃現出來,繼而生出一種和創作者一樣的共鳴,體會到那種共情的暢快。
  • 從煉獄到天堂:永遠的地壇,永遠的史鐵生
    二十一歲那年,他被上帝選中,由父親攙扶著,住進了北京友誼醫院的神經內科。二十一歲過去了,他被朋友們抬著出了醫院,這是他走進醫院時,怎麼也沒想到的事。他沒有死,也不能再走,他就這樣結束了風華正茂的青春歲月,從此與輪椅為伴,與寫作結緣。這就是著名作家史鐵生,認識史鐵生可能要從我說起,我叫趙澤華。
  • 旅遊 | 京城古老的壇廟遺產之一: 祭天、祈谷農耕時代的祭壇
    二是南北兩個區域的古建築由壇牆隔開,壇牆呈現出南為方形,北為圜形的格局,象徵著天圜地方。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用途也不盡相同。南邊的圜丘壇古建築群包含圜丘、皇穹宇、神廚、宰牲亭、具服臺等,是古代皇帝在冬至這天舉行祭天大典的地方。而北邊的祈谷壇古建築群包含祈年殿、皇乾殿、神廚、宰牲亭、具服臺等。是古代皇帝每年正月時候舉行求雨祈禱豐年的地方。
  • 京城文化遊 地壇公園尋覓皇城文化
    地壇是一座莊嚴肅穆、古樸幽雅的皇家壇廟,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
  • 靜靜的地壇
    nbsp;     我們一家三口置身於北京地壇公園,是在作家史鐵生離世第二年的七月下旬。我深知若想感受作家史鐵生流連於地壇公園時的寂靜氛圍,只能憑藉自己的想像了。曾讀過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文中有過這樣的描述:他在生命遭受身體殘疾重創時,一度心灰意冷,他的母親,忍著肝部的劇痛,在心理上疏導他,在身邊陪伴他,偶然一次,推著輪椅,把他帶到了地壇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