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行記|我遇地壇

2020-12-12 灤河沿

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

——史鐵生《想念地壇》

近日赴京出門辦事,辦完事情時間尚早。在這初春時節,帝都剛剛展露出一絲春天的氣息,於是琢磨著找個去處呆上一會兒。恰好從地鐵出站口的牌子看到了「地壇」,心想之前在京漂了三年竟從未來過此地,而此前對於地壇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中學的一篇課文,便決定欣然前往。

三月初的北京才剛剛展露出一些春的跡象

一個人和其他人和事物的相遇需要機緣,機緣就如同一根根繁密交錯的絲線,牽扯著事間的萬事萬物相遇、分離。讀一篇文章也是如此,在合適的年齡合適的閱歷下閱讀才能真正領會文章的含義,正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以下引文部分沒有明確說明的均來源自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即便少年時學過這篇文章,但以當時的閱歷是不能完全理解作者深層次的表達的。推廣到古代詩歌也是這樣,前人挑選的精華,不如在年少時暫且記下,終究會在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再次閃現出來,繼而生出一種和創作者一樣的共鳴,體會到那種共情的暢快。

地壇公園南門

史鐵生筆下的地壇,確切的說是地壇公園,他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文中如此所敘:「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點擊

十五年間,「地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那麼年輕的一個人,因為身體的殘缺,與同齡人相比少了許多尋歡作樂的機會,所以才會在每個下午,他作為這世間的旁觀者獨自枯坐於地壇的某個角落,觀察著常來園子的人們:那一對老人、熱愛唱歌的、跑步的年輕人們、穿越院子上班下班的中年女工程師、弱智的少女和她的哥哥等等。

點擊

地壇公園面積中等,門票2元,進入之後要想進方澤壇、皇祇室還要再買一張5塊錢的門票。公園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中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

看到方澤壇的第一眼是什麼感受呢,《我與地壇》中的一段敘述比較貼切。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裡,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在嘈雜的北二環,能有如此一個清淨開闊的地兒真是實屬難得。

方澤壇非常寬敞,但只是兩層方形的平臺,中央一座祭祀的銅鼎,平臺東西兩側放著象徵群山神祇的石墩,契合了天圓地方的思想。周邊的低矮牆壁上鑲嵌著黃色的琉璃瓦,取自「天青地黃」,而牆則統一刷成了如紫禁城宮牆一般的紅色。

對面的皇祇室面積也不大,展品也無法和帝都其它著名景點相比,僅僅供奉著各種排位、山神以及一些簡單的文物。

帝王祭祀土地時的場景
代表各地山神的石墩牌位
傳說中的「黃鐘大呂」,一些其他的廟宇

再往北走是一座中醫藥養生文化園,雖是特色園,但和平時我們所逛的公園沒多大區別,所以很快便遊覽完畢了。

但正如文中所說的,這片地方最難得的就是清靜,所以後來成了作者的精神家園,他推著輪椅,有時間來思索一些常人不會去想的問題,比如命運,比如靈魂,生活的終極意義。而我也因為這次旅程,通過重讀《我與地壇》重新審視了這些人生中的關鍵詞,不指望弄通弄透,畢竟以前的哲人即便窮其一生也未必能夠解開這些謎題,只是把讀書的一些收貨記錄了下來,以供若干年後再回過頭來審視。

欲望

別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 消滅人性的最有效的辦法也是消滅欲望……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欲望其實是個中性詞,它可以轉變作理想、希望、奢求、野心……也正是這樣,作者說人是各種欲望的集合體。而道德和法律就成了盛放和約束它們的容器。沒有這些限制,它則必然將人類引向無序和毀滅。

養生公園中的標語

幸福

但可以相信,那時將由患病者代替殘疾人去承擔同樣的苦難。如果能夠把疾病也全數消滅,那麼這份苦難又將由(比如說)像貌醜陋的人去承擔了。就算我們連醜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可以統統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 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

所以幸福感來源於對比,和自己以及和別人的對比,來自於人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幸福是個相對概念,沒有了參照物也就無從比較。古代的帝王生活質量放在現在可能都不如一個一般群眾,同樣也正是如此才有了「生在福中不知福」的說法。

無論哪個公園都有跳扇子舞的大媽們,在我看來她們是幸福的

人生的苦難

看來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來上帝又一次對了。於是就有一個最令人絕望的結論等在這裡:由誰去充任那些苦難的角色?又有誰去體現這世間的幸福,驕傲和快樂?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那麼,一切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在哪裡呢?設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領我們去找到救贖之路,難道所有的人都能夠獲得這樣的智慧和悟性嗎?我常以為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臻於完滿的事物就等同於接近死亡,不再有運動和更新的痕跡,而放眼觀去我們的世界,滿是殘缺與遺憾卻有充滿生機與希望的世界,因殘缺而美麗,因殘缺而富於力量,因殘缺而永恆。

在克裡希那穆提的《生命之書》中,同樣也有一個概念:只有全然的熱情才能止息痛苦。史鐵生已將對命運不公的怨恨也早已化成對萬物生靈的熱愛,對周邊細微事物和人的關懷,生活於他,不過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他被定在輪椅上,卻已然飛向雲霄。

養生園中的壁畫

金無火的淬鍊無法成器,香料只有被碾碎才能顯露內在的芳香。苦難就是對人成長的淬鍊,而悲劇的魅力就在於把生活撕碎剝爛給你看到了本質。

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

——萊昂納德·科恩

生命的意義

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當牽牛花初開的時節,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

寫到這裡想到了大學時讀過的一篇小說《命若琴弦》,後來才知道也是史鐵生寫的,算是作者對於命運和人生的一個回答了。

「蒼茫的深山之中,匆匆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他們流竄於各個村落之間,以拉三弦說書為生。老瞎子有一個心願,他的師傅曾經告訴他琴槽裡有一張治療失明的藥方,只有彈斷一千根琴弦才能把藥方取出來抓藥。於是老瞎子天天盼、夜夜盼,盼了五十年,盡心盡力的彈斷一根又一根...終於有一天大功告成了,他欣喜激動的取出了藥方去藥鋪子抓藥,結果沒料想到那裡面竟是一長無字的白紙...

老瞎子一生都生活在被欺騙狀態。當他醒悟到自己被騙後,陷入絕望,又於絕望中體察到騙者(師傅)的良苦用心,繼而把自己變成一個騙子,去欺騙自己的徒弟。這是一個循環,可以想見,無數代瞎子都生活在這個循環當中。命若琴弦,琴弦若路,是路就有指向,即使指向虛無,也是指向。

在尋找中丟失尋找的東西,在等待中失去等待的意義,而這一切已成為慣性,令人辛酸的延續著生命,折射了全人類的命運和面臨的困境。

人的命就像這根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活著也需要一個理由,有了這個理由後,生活也便有了意義,有了生氣。

感謝與地壇的這次相遇,讓我能夠更加細緻的品讀這篇文章,查閱了豆瓣相關的書評,有了以上的收穫。

相關焦點

  • 得閱讀|《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得哥七上讀書筆記。 《我與地壇》融入了史鐵生畢生的故事及感悟,從頭到尾,沒有一詞一句多餘。恍惚之間,即至結尾,還意猶未盡,語句讓人感到舒適,不拗口,且十分之美。大多小說,都差些意思,散文雖然美,卻又太短。這篇卻不然,有近於小說的故事,又有極度散文化的段落。
  • 我——地壇
    赴地壇小憩。暖陽抵近護城河。地壇經歷了四百多年的洗禮,褪去浮華。我與她只是半天的緣分,而史鐵生與她糾纏了半生。地壇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她靜靜的看著史鐵生在殘廢后無數次的徘徊在生死邊緣,無數次審視人生的意義。無數次自殺不成而後又樂觀的看待了苦難。
  • 史鐵生:我與地壇
    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上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 讀書筆記:《我讀:讀書,讓我們不再孤單》
    主講人梁文道品味獨到,是廣為人知的「說書人」,他興趣廣泛、涉獵頗廣,每一本書都經過自己的揣摩、消化吸收,最後形成了真實而中肯的評論,沉穩客觀地把各種思潮、社會文化熱點與你私享,讓你領略讀書的美好,在獨處時亦不會孤寂,獲得心靈的慰藉。
  • 靜靜的地壇
    我深知若想感受作家史鐵生流連於地壇公園時的寂靜氛圍,只能憑藉自己的想像了。曾讀過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文中有過這樣的描述:他在生命遭受身體殘疾重創時,一度心灰意冷,他的母親,忍著肝部的劇痛,在心理上疏導他,在身邊陪伴他,偶然一次,推著輪椅,把他帶到了地壇公園。
  • 史鐵生和《我與地壇》發表背後的故事
    1988年10月我去北京接史鐵生到上海參加頒獎會,他的小說《毒藥》得了第三屆《上海文學》獎。史鐵生說想陪我去地壇散步,問我是否願意。我當然願意,事先他對地壇的形容使人不可能作出別的選擇。那次作陪的還有中國作協的陳國華。史鐵生住的那個房間不大,院子也不大,陳國華幫著推輪椅車。輪椅車推出去時還擦著了門。
  • 春暖花開之際再進北海,古樹林立地壇別有特色
    之前兩天的郊野公園之行,不過癮,北京的著名皇家園林才是重頭戲,去西北郊三山五園的話,還有些擔憂,怕公交裡互相傳播,選擇空氣流通的騎行方式出行 從北岸看向白塔和景山,這是此處的景點角度,一眼可以望見兩個高點,如遇十五
  • 記在世界讀書日之讀書小記
    今天世界讀書日,平時閒來總喜讀書。寫篇小記以紀念今年之讀書日!《浮生六記》 清 沈復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沈復」的名字因為這本小記而得已流傳至今。從一個女性的角度來評價沈復為人,我覺得他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雖然文中多數描寫他和妻子陳芸如何恩愛,如何默契,陳芸如何有才如何體貼,但更多的是一種無奈。沈復是一個有點小才但才情又不足以大用,有些雅趣但又不能維持生計的一個人,生活困頓四處漂泊。但當有點小收入時又會揮霍一空,可能這就是當時文人的現狀吧!不予置評。
  • 地壇、龍潭廟會門票今起可網絡預訂
    原標題:地壇、龍潭廟會門票今起可網絡預訂   昨天上午,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東城區園林綠化局獲悉,地壇、龍潭兩大廟會將於2月16日正月初一開門迎客,2月20日正月初五閉幕,共歷時5天,每天上午8點半到下午5點開放。門票預售時間為2月2日至9日,分為現場預售和網絡預售。
  • 周末: 地壇和我
    第一次去地壇公園,還是幾年前。那時候地壇公園書市十分聞名,不知道是不是跟史鐵生先生的那篇文章有關。這次,五一前夕,去了地壇地壇公園中間就是祈福的,四周有銀杏大道,還有養生園,很多寬闊的地方可以跳舞,打太極,打羽毛球等。最重要的還有跑道,健身娛樂兩不誤!
  • 我與地壇的深秋
    秋天的地壇 好幾個轉角的美令人窒息銀杏葉的金黃帶來的視覺衝擊力真的太強 讓iPhone用戶哭暈在廁所… 一走進地壇就想起史鐵生的那幾句「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但眼前的燦爛金黃還是讓人覺得自在坦蕩很多老人家遛彎 很多遛娃人群密度尚️太陽落得越來越早啦 一落太陽 深秋的味道就出來了入門兩塊 買不了吃虧買不上當快趁著銀杏葉金黃秋意濃濃去打卡叭
  • 地壇龍潭廟會門票2日起預售 設置臨時停車場
    原標題:地壇龍潭廟會門票明起預售 市民可在地壇公園南門、龍潭公園北門購票或通過美團網預訂  地壇、龍潭兩大廟會將於2月16日正月初一開門迎客,2月20日正月初五閉幕,共歷時5天,每天早8點半到下午5點開放。
  • 地壇與我們
    來京的最初幾年,我住在地壇附近的和平裡北區,但去地壇公園只有寥寥幾回。一次是春節廟會,看的都是老北京的絕活兒。另一次是圖書展銷會,公園成了書市。兩次都是人山人海,記憶中至今還擁擠不堪。還有一兩次,純是閒來無事,入內一遊,東張西望,卻沒有發現哪怕一片小小的水面,讓我這個南方人有些受不了。
  • 地壇,又稱方澤壇,北京五壇的第二大壇,中國現存最大的祭地之壇
    這天閒來無事,刷了兩臺共享單車騎車去地壇公園,十分鐘到達。地壇公園的門票很便宜,兩塊錢一張。我們離北門近所以就從公園的北門進入。地壇又稱方澤壇,是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公園內很多人在遛彎,還有蘸水寫毛筆字的老人,我看到寫出來的字體很好看,就過去拍照,大叔非常熱情地說:「你拍的那個我寫錯了寫得不好,重新給你寫一個。」
  • 北京地壇、龍潭廟會門票明起預售 最強遊玩攻略在這裡
    2018年2月1日訊,地壇、龍潭兩大廟會將於2月16日正月初一開門迎客,2月20日正月初五閉幕,共歷時5天,每天早八點半到下午五點開放。門票預售時間為2月2日至9日,分為現場預售和網絡預售。市民可前往地壇公園南門、龍潭公園北門現場預售處購票,也可在美團網上預定門票。
  • 世界讀書日|我們都是歷史的書寫者——讀《西行漫記》有感
    最近花了一個多星期,每天大概一小時的時間,重讀了《西行漫記》這本書,一個外國人寫的中國紅軍早期革命紀實報導。一、《西行漫記》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西行漫記》,原名《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今陝甘寧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寫成的紀實報導,先後在當時的國內外報刊連載,後來集結成書。
  • 地壇裡的祭祀流程是怎樣的?
    地壇的神庫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這是一組由四座五開間的懸山式大殿和兩座井亭組成的小建築群。這個建築群的正殿之所以被稱作「神庫」,是因為它是專門存放迎送神位「器具」的地方。東井亭的水供給地壇的內渠水,西井亭的水供給神庫的神廚庫。正殿和南殿各有一眼無亭井水,供給一般生活用水。每逢陰曆夏至,皇帝都會到地壇祭地,祭地多為保佑自己皇位長久,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祭祀前兩個月就開始整修齋宮,前十天選用祭祀用的牲口,前八天開始整修迎送神位的龍亭、風亭。
  • 史鐵生《我與地壇》:人生如若不是到了絕處,又怎知自己會重生
    別人上班他去地壇,別人下班他回家,在地壇裡一呆就是一天,一坐就是一天。開始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用冷漠和孤寂的眼神看著地壇裡來來往往的人,漸漸地,那些由陌生變得熟悉的面孔成為了史鐵生絕望中的朋友。原來,本就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愛和疾病是上帝灑在人間的兩粒種子。
  • 教師資格證考試:初中語文說課稿《我與地壇》
    【教材分析】《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中國現當代散文、外國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讀課文。高中語文分別在第一冊和第三冊共安排了三個單元的散文教學,其中第一冊的散文教學要求要使學生在初中散文學習的基礎上對散文的欣賞能力有所提高。
  • 好玩│龍潭廟會、地壇廟會馬上來了,玩轉秘籍在此
    北京市民最喜歡的龍潭廟會和地壇廟會,將在1月25日(正月初一)開門迎客,至1月29日(正月初五)閉幕,歷時五天。庚子鼠年的廟會有哪些特點?有哪些看頭?有哪些你必須知道的有用信息?看這一篇就夠了。* 各自特色地壇廟會推出綜藝演出、非遺文化展示、精品年貨、傳統小吃、展覽展示、互動遊藝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