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和《我與地壇》發表背後的故事

2020-12-14 澎湃新聞

史鐵生和《我與地壇》

姚育明

1986年我調到《上海文學》雜誌社做編輯,終於和史鐵生見面了。我的直感是:他的健康強壯超過了我所認識的所有人。他自在而豁達,說自己的腿就像說別人的一樣,經常把我逗笑,因此我也不擔心說腿的話題會刺激到他。

有一回我告訴史鐵生,夢見他的腿沒壞,走得挺好的。他笑著說:不少人夢見我站起來了,都是潛意識在起作用吧?我的夢是階段性的,腿剛壞的那一陣,總夢見自己腿好好的,說明潛意識還是停留在過去,不肯承認這個現實;後來在夢中見到自己腿壞了,痛心疾首,說明要反抗這個現實;現在我徹底死心了,知道它是鐵板一塊,任誰也治不好了,於是夢也沒有了。

1988年10月我去北京接史鐵生到上海參加頒獎會,他的小說《毒藥》得了第三屆《上海文學》獎。史鐵生說想陪我去地壇散步,問我是否願意。我當然願意,事先他對地壇的形容使人不可能作出別的選擇。那次作陪的還有中國作協的陳國華。

史鐵生住的那個房間不大,院子也不大,陳國華幫著推輪椅車。輪椅車推出去時還擦著了門。我一直不能忘記那個場景,史鐵生的老父親彎腰檢查吊在車旁那個接尿的黃色塑料瓶,史鐵生笑嘻嘻地開了句什麼玩笑,場面很家常,很溫暖。記得看著老父親略顯蒼涼的臉容,我的心非常酸,想著他們家該進個女人了。

我們三人在夜色初起的傍晚漫遊了地壇,他說與地壇很有緣分,家搬來搬去總圍繞著它。他說他經常來,除了那座祭壇上不去,其餘他都走過了。我和陳國華便堅持要把他抬上去,他漲紅著臉不肯,說你們上去吧,我在這裡看你們。

那時候我沒有想到兩年後會有一篇與此地有關的文章震動了中國文壇,更準確地說震動了讀者們的心。

在上海開會的那幾天,他一直歡笑著,除了要說一句什麼話而一時想不出時,他才會略為緊張而嚴肅地半低著頭,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緊拈著香菸來回搓,等他找到了自己滿意的語句,就會從沉浸的狀態中脫出,馬上變得眉開眼笑渾身舒坦了。他的笑極其感染人,像個兒童。每次看到他的笑顏,我都由衷地快樂。記得他對上海的讚嘆,其中竟有對柳樹的觀察,他說:怎麼南方的樹都長得這麼秀氣?你看那柳枝一條條垂下來,真有感覺,不像北京的柳樹直愣愣地朝著天,一覽無餘的豪氣,一點也不女性,柳樹應該是女性的。

1990年12月,我去北京組稿,趕到史鐵生家已是晚上十點半左右了。史鐵生剛從地壇回來,正在小院裡倒輪椅車,隨著動作,他的身上散發出蒼松、柏楊的清涼氣息,一個年輕女子撩著門帘背光而立,身上同樣散發著好聞的地壇之味。她就是史鐵生的新婚妻子陳希米。這位姓名帶著音樂之聲的太太很年輕,很美麗,很溫柔,很明朗,她的腿雖有微疾,但動作之敏捷一點也不亞於健康人。

不知為什麼,那次我竟能聞到地壇的氣味,感受到一種強烈的信息。其時他的《我與地壇》剛脫稿,也許是他還沉浸其中,才將那種信息散發出來?

那次我們仍是閒聊了一番,臨走時,我本能地問了句,最近在搞什麼啊?史鐵生想說什麼,遲疑了一下說:嗯,算了,以後再說。

史鐵生與人相處極其隨意,但在寫作上卻非常認真、嚴肅,對編輯他不輕易承諾,甚至可以說,當你開口約稿時,他的態度近乎拒絕。我完全能夠理解,按他的身體狀況和對文字的負責態度,每年所寫不多,誰又忍心逼他呢?

沒想到的是,我回上海不久,接到一封厚厚的書信,打開一看竟是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一萬五千字。這是一個被命運打倒最終又站立起來的人與一座古園的故事,也可以說是一個人與一群人的故事,其中最感人的是作者的母親,那個獨自吞食痛苦卻努力扶持兒子的母親。當時我們發的散文都不長,一般情況都是六七千字左右,因此他的信顯得有些忐忑不安,問是不是太長了,問對不對《上海文學》的路子。我後來跟他開玩笑:你自己造的寶自己不認識啊?記得當時讀這篇散文時的心情,真是萬分激動,我衝到副主編辦公室,用近乎喊叫的聲音對著周介人說:史鐵生來稿了!寫得實在太好了!

我的激動不僅僅是因為史鐵生稿子給我的衝擊力,還在於一種快樂和感動,他一定是慎重考慮後才給我們雜誌的啊!《我與地壇》清晰地標出了史鐵生的心路歷程,周介人看後非常興奮,說:發!馬上發!明年第一期。為了排上1991年1月號,好像還抽下了一篇稿子。

一般情況下,雜誌社對1月號都相當重視,周介人說,這期的小說分量還不夠,缺重點稿,你對史鐵生說一聲,這篇稿作為小說發了吧。它內涵很豐富,結構也不單一,作為小說發一樣的。

我深知這篇稿是他用生命的苦難和坎坷作基石的,字字句句都是感悟,而非小說的虛構,所以遲疑著,不知道怎麼對史鐵生說。周介人說沒關係啊,他出散文集子時照樣可以收進去的,再說小說的地位比散文重,沒有虧待他啊。我遵囑和史鐵生商量,完全在預料之中,他堅決地說:就是散文,不能作為小說發;如果《上海文學》有難處,不發也行。

結果1991年1月號《上海文學》發表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欄目標題既非小說也非散文,甚至不是「名家近作」,而是以「史鐵生近作」作為標題。我想周介人如此做也有他的全盤考慮,史鐵生也接受了這種機巧的做法。

《我與地壇》發表後引起了全國讀者的注意。它的部分章節被選入高中語文課本,感染了更多的年輕學子。有意思的是,《我與地壇》也被多家選刊轉載,他們將它歸入散文範疇,但也有作為小說轉載的。當時我非常開心,管它呢,形式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史鐵生的文字得以更多的渠道流通了。編輯部也收到不少讀者來信,許多人說,史鐵生的這篇文章深深地打動了他們的靈魂,一些受病痛折磨和煩惱困惑的人由此得到了慰藉。有一位讀者說得更是極端,他說1991年整個中國文壇沒有文章,只有《我與地壇》立著。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與地壇》的影響仍經久不息,直到現在仍有人說,到北京可以不去長城,不去十三陵,但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壇。

我是《我與地壇》的第一個讀者,這樣說或許不太準確,陳希米應該是第一個吧?我也有自己的讀後感:史鐵生超越了自己的痛苦,升華了自己的生命,這個生命在最後不是走向世俗的輪迴,而是走向了光明無盡的解脫之境。

(原文刊於《上海文學》2011年2月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從煉獄到天堂:永遠的地壇,永遠的史鐵生
    這部小說寫的是一對年輕夫妻和患侏儒症女兒的故事,雖然女兒的悲劇不可逆轉,這是她與生俱來的宿命,但是作為父母,卻必須要為她保留活下去的尊嚴,而接受苦難並與之和解則是唯一的出路。我想,史鐵生應該也是在這樣的意識下堅持活了下來。最終,史鐵生的小說以全票通過的成績獲得了一等獎。
  • 史鐵生《我與地壇》:人生如若不是到了絕處,又怎知自己會重生
    1 人生是苦難和幸福並存雙腿殘廢的史鐵生為了逃避現實的絕望,常常一個人坐著輪椅去地壇,就像別人上下班一樣。別人上班他去地壇,別人下班他回家,在地壇裡一呆就是一天,一坐就是一天。開始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用冷漠和孤寂的眼神看著地壇裡來來往往的人,漸漸地,那些由陌生變得熟悉的面孔成為了史鐵生絕望中的朋友。原來,本就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愛和疾病是上帝灑在人間的兩粒種子。
  • 史鐵生:我與地壇
    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上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 從《我與地壇》的三重象徵意蘊,談史鐵生散文創作的藝術高度
    《我與地壇》是作家史鐵生的一篇思想內容相當深刻在現當代散文史上有著獨特意義的散文。文章以一個殘疾人的特殊生命感受,抒寫了人的命運與對命運的抗爭,在地壇中感悟到的生與死和人為什麼活著的人生永恆主題,以及母親的偉大堅忍對「我」的深刻感染教育和「我」在地壇中的再生。
  • 我——地壇
    赴地壇小憩。暖陽抵近護城河。我與她只是半天的緣分,而史鐵生與她糾纏了半生。地壇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她靜靜的看著史鐵生在殘廢后無數次的徘徊在生死邊緣,無數次審視人生的意義。無數次自殺不成而後又樂觀的看待了苦難。
  • 北京的壇廟文化——逛皇地祗神的祭壇,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作家史鐵生從前曾經常在這邊的樹林裡逗留,那時候地壇還是座荒園,名氣還不大,許多人是因為讀了他寫的《我與地壇》這篇文章後才知道地壇的。地壇東天門進來離中醫藥養生文化園最近。周邊的市民許多都是奔這裡來的。相比於地壇厚重的歷史文化,這裡的輕鬆實用更有趣。這裡也是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是讓市民了解中醫,享受中醫的良好場所。
  • 史鐵生去世6周年,人民文學社推出《史鐵生作品全編》
    《史鐵生作品全編》共十卷,其中小說五卷、散文一卷、評論及書信一卷、作品集兩卷、劇本及對話一卷,是迄今收入作品最全的史鐵生文集,因與此前的人文版《史鐵生作品系列》相聯繫,所以命名為「全編」。除了在作品收集整理編排編校方面做出的努力,「全編」還附錄了《史鐵生生平及創作年表》和《史鐵生研究資料要目》,將史鐵生生平、作品和研究方面的信息儘可能完整準確地提供給讀者和研究者。
  • 得閱讀|《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書名:《我與地壇》 作者:史鐵生 《我與地壇》融入了史鐵生畢生的故事及感悟,從頭到尾,沒有一詞一句多餘。恍惚之間,即至結尾,還意猶未盡,語句讓人感到舒適,不拗口,且十分之美。大多小說,都差些意思,散文雖然美,卻又太短。這篇卻不然,有近於小說的故事,又有極度散文化的段落。
  • 遊覽北京地壇公園,它已不是史鐵生筆下的那個地壇了,快去看看
    大家知道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宮廷建築,尤其是元、明、清三個朝代的大規模的修建,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的城市。在這些眾多的歷史建築中,有不少祭祀場所,像天壇、先農壇;太廟、社稷壇等。喜歡的可以看看別的旅遊介紹。前兩天不少去雍和宮那邊辦事嘛,逛完了五道營,我地圖上看到地壇公園離我挺近的,於是去逛了逛。
  • 史鐵生,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 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史鐵生 《我與地壇》【2】:我什麼都沒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放。 --史鐵生 《我與地壇》【3】:要是有些事我沒說,你別以為是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它們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它們了。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
  • 周末: 地壇和我
    第一次去地壇公園,還是幾年前。那時候地壇公園書市十分聞名,不知道是不是跟史鐵生先生的那篇文章有關。這次,五一前夕,去了地壇地壇公園中間就是祈福的,四周有銀杏大道,還有養生園,很多寬闊的地方可以跳舞,打太極,打羽毛球等。最重要的還有跑道,健身娛樂兩不誤!
  • 靜靜的地壇
    nbsp;     我們一家三口置身於北京地壇公園,是在作家史鐵生離世第二年的七月下旬。我深知若想感受作家史鐵生流連於地壇公園時的寂靜氛圍,只能憑藉自己的想像了。曾讀過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文中有過這樣的描述:他在生命遭受身體殘疾重創時,一度心灰意冷,他的母親,忍著肝部的劇痛,在心理上疏導他,在身邊陪伴他,偶然一次,推著輪椅,把他帶到了地壇公園。
  • 史鐵生|文學與我無關,我一心嚮往那自由的夜行
    ——史鐵生還記得在初次讀到《我與地壇》的時候,就被史鐵生那樸實但又深邃的文字吸引了,平平常常的敘事,但總覺得透漏出一種偉大,就像這人世間無數終生,尋常無二,可你又怎麼能說它不偉大呢?就是那幾乎人人可以理解的文字讓我不能一下陷了進去,就像找到了一個可以傾聽的講者,除去心中的霧霾。
  • 我與地壇的深秋
    秋天的地壇 好幾個轉角的美令人窒息銀杏葉的金黃帶來的視覺衝擊力真的太強 讓iPhone用戶哭暈在廁所… 一走進地壇就想起史鐵生的那幾句「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但眼前的燦爛金黃還是讓人覺得自在坦蕩很多老人家遛彎 很多遛娃人群密度尚️太陽落得越來越早啦 一落太陽 深秋的味道就出來了入門兩塊 買不了吃虧買不上當快趁著銀杏葉金黃秋意濃濃去打卡叭
  • 讀書行記|我遇地壇
    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史鐵生《想念地壇》近日赴京出門辦事,辦完事情時間尚早。在這初春時節,帝都剛剛展露出一絲春天的氣息,於是琢磨著找個去處呆上一會兒。讀一篇文章也是如此,在合適的年齡合適的閱歷下閱讀才能真正領會文章的含義,正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以下引文部分沒有明確說明的均來源自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即便少年時學過這篇文章,但以當時的閱歷是不能完全理解作者深層次的表達的。推廣到古代詩歌也是這樣,前人挑選的精華,不如在年少時暫且記下,終究會在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再次閃現出來,繼而生出一種和創作者一樣的共鳴,體會到那種共情的暢快。
  • 史鐵生:時間畢竟不早了 輕輕地來輕輕地走
    國際先驅導報   史鐵生:時間畢竟不早了   對於史鐵生,死亡總是一次例外,它是節日,更是回歸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尚是1997年第1期的《天涯》雜誌上,20歲的我坐在北上的火車裡,就著腳臭和泡麵味道,讀完史鐵生的那篇《說死說活》,其中居然白紙黑字寫著這樣的句子:「史鐵生死了——這消息日夜兼程,必有一天會到來
  • [同步課堂]《我與地壇》的語言特色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是至情之文,至理之文。該文對靈魂、生命、情感直至死亡,都寫到了極致。他以全新的語言闡述了全新的思考,以獨特的語言抒發了濃濃的深情。所以,我們在品賞本文新鮮奇崛的語言時,必須緊緊聯繫本文的情與理。
  • 紀念丨史鐵生逝世十周年:丁一之旅,未完待續
    他的長篇小說《我的丁一之旅》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散文《我與地壇》更是膾炙人口,幾乎成為中國當代散文的最高峰。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46分,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
  • 原野遊北京1:地壇公園,銀杏藏著金秋
    說起秋天,銀杏變黃是一個標誌,地壇公園裡的銀杏樹引來不少觀賞的遊人。地壇西門的銀杏樹自西門進入地壇公園,道路兩旁的銀杏樹已經變成了金黃色最初了解地壇公園,是在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裡,那個時候,我就想有機會一定要去地壇公園走走看看。他用殘缺的身體,在地壇迸發出健全的思想和豐滿的人生,書寫了母愛的偉大,化解了苦難。這是史鐵生來過的地壇啊,我也來了。
  • 聽史鐵生這樣談「生死觀」
    在那次討論會上,我簡短地發了言,談到史鐵生堅強的生命力量,超凡的務虛能力,還談到做夢夢見史鐵生的具體場景和生動細節。隨後我把發言整理成一篇千把字的文章,發在北京的一家報紙上,文章的題目叫「夢見了史鐵生」。我一直覺得文章過於短了,不能表達我對史鐵生的理解、敬意和思念之情,甚至對不起與史鐵生生前的諸多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