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地壇深秋大美如畫
深秋時節,北京地壇公園進入最美的時刻,七彩秋色將整個公園裝扮得絢爛多彩,讓遊人宛若走入秋天童話裡,流連忘返。以上圖片:2020年11月4日,遊人在北京地壇公園欣賞深秋美景
-
我——地壇
赴地壇小憩。暖陽抵近護城河。地壇經歷了四百多年的洗禮,褪去浮華。我與她只是半天的緣分,而史鐵生與她糾纏了半生。地壇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她靜靜的看著史鐵生在殘廢后無數次的徘徊在生死邊緣,無數次審視人生的意義。無數次自殺不成而後又樂觀的看待了苦難。
-
北京深秋的地壇公園,金色的銀杏與綠色的草坪繪出一幅美麗的畫卷
北京地壇公園美麗的景色。金黃色的銀杏葉在陽光的襯託下格外耀眼。深秋時節,金色的落葉蓋在綠色的草坪上,真像一幅美麗的油畫。
-
地壇與我們
來京的最初幾年,我住在地壇附近的和平裡北區,但去地壇公園只有寥寥幾回。一次是春節廟會,看的都是老北京的絕活兒。另一次是圖書展銷會,公園成了書市。兩次都是人山人海,記憶中至今還擁擠不堪。還有一兩次,純是閒來無事,入內一遊,東張西望,卻沒有發現哪怕一片小小的水面,讓我這個南方人有些受不了。
-
實拍地壇公園的秋色,北京正是最美的季節
現在已是深秋,北京的秋色迎來最美的季節,大家抓緊時間賞秋,記錄北京最美的季節。最能體現北京秋色,當屬紅牆銀杏的標準配置,除了故宮,很多皇家園林幾乎都有。 今天要給大家展現的是地壇公園的秋色,眾所周知,地壇的銀杏大道名聲在外,每到秋季這裡的遊人絡繹不絕,深秋的時節,銀杏的落葉掉到地上,給大地覆上一層金黃的被子,遊人踩在上面,像在踩在金黃的地氈,除了銀杏,這裡的紅楓也很漂亮,枝繁葉茂,有紅色,有黃色,明豔豔的掛在枝頭,吸引了眾多遊人駐足拍照觀賞
-
史鐵生:我與地壇
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上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
得閱讀|《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書名:《我與地壇》 作者:史鐵生 《我與地壇》融入了史鐵生畢生的故事及感悟,從頭到尾,沒有一詞一句多餘。恍惚之間,即至結尾,還意猶未盡,語句讓人感到舒適,不拗口,且十分之美。大多小說,都差些意思,散文雖然美,卻又太短。這篇卻不然,有近於小說的故事,又有極度散文化的段落。
-
京城:地壇公園醉人秋色,引來眾多市民
地壇公園銀杏大道是京城市民不可錯過的一道迷人的風景地壇公園內共有200餘株銀杏樹,全部栽植於上世紀50年代末。每到深秋,樹下滿地金黃,走在長長的銀杏大道上,紅牆映銀杏處處都是入鏡的佳景,深受京城市民與攝影愛好者的喜愛!
-
周末: 地壇和我
第一次去地壇公園,還是幾年前。那時候地壇公園書市十分聞名,不知道是不是跟史鐵生先生的那篇文章有關。這次,五一前夕,去了地壇地壇公園中間就是祈福的,四周有銀杏大道,還有養生園,很多寬闊的地方可以跳舞,打太極,打羽毛球等。最重要的還有跑道,健身娛樂兩不誤!
-
讀書行記|我遇地壇
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史鐵生《想念地壇》近日赴京出門辦事,辦完事情時間尚早。在這初春時節,帝都剛剛展露出一絲春天的氣息,於是琢磨著找個去處呆上一會兒。讀一篇文章也是如此,在合適的年齡合適的閱歷下閱讀才能真正領會文章的含義,正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以下引文部分沒有明確說明的均來源自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即便少年時學過這篇文章,但以當時的閱歷是不能完全理解作者深層次的表達的。推廣到古代詩歌也是這樣,前人挑選的精華,不如在年少時暫且記下,終究會在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再次閃現出來,繼而生出一種和創作者一樣的共鳴,體會到那種共情的暢快。
-
史鐵生和《我與地壇》發表背後的故事
1988年10月我去北京接史鐵生到上海參加頒獎會,他的小說《毒藥》得了第三屆《上海文學》獎。史鐵生說想陪我去地壇散步,問我是否願意。我當然願意,事先他對地壇的形容使人不可能作出別的選擇。那次作陪的還有中國作協的陳國華。史鐵生住的那個房間不大,院子也不大,陳國華幫著推輪椅車。輪椅車推出去時還擦著了門。
-
靜靜的地壇
nbsp; 我們一家三口置身於北京地壇公園,是在作家史鐵生離世第二年的七月下旬。我深知若想感受作家史鐵生流連於地壇公園時的寂靜氛圍,只能憑藉自己的想像了。曾讀過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文中有過這樣的描述:他在生命遭受身體殘疾重創時,一度心灰意冷,他的母親,忍著肝部的劇痛,在心理上疏導他,在身邊陪伴他,偶然一次,推著輪椅,把他帶到了地壇公園。
-
北京地壇銀杏大道,這裡有這個秋天醉美的銀杏,現在是最佳觀賞期
就像地壇公園那條北京最古老的銀杏大道,沒有車來車往的叨擾,有的只是靜默而立的古建築。無需刻意尋找,那個在史鐵生筆下有些落寞的地壇,在這個季節裡處處是入鏡的佳景。誰也說不清從什麼時候起,地壇大道的銀杏就變成了金色,樹下也鋪了厚厚的一層
-
教師資格證考試:初中語文說課稿《我與地壇》
【教材分析】《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中國現當代散文、外國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讀課文。高中語文分別在第一冊和第三冊共安排了三個單元的散文教學,其中第一冊的散文教學要求要使學生在初中散文學習的基礎上對散文的欣賞能力有所提高。
-
品茗讀報再晤秋韻 吳裕泰杯·地壇銀杏節影賽揭曉
2017年11月24日訊,近日,由北京晚報官網、地壇公園管理處、北京吳裕泰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共同主辦的「深秋·銀杏最美時——吳裕泰杯·地壇銀杏節攝影大賽」如期揭曉。最終,從3000餘幅參賽作品中精選的百餘幅作品分獲獎勵。方雲陽作品《舞秋葉》(左圖)、任振朝作品《銀杏天鵝湖》獲特等獎;曹冰等十人分獲佳作獎;孫志平等五十名市民分獲入圍獎。
-
遊覽北京地壇公園,它已不是史鐵生筆下的那個地壇了,快去看看
前兩天不少去雍和宮那邊辦事嘛,逛完了五道營,我地圖上看到地壇公園離我挺近的,於是去逛了逛。這個地壇啊,以前沒來比較的時候,第一次對他有印象應該是學了史鐵生的一篇文章《我與地壇》,當然時間這麼久了,我都忘了他具體寫得是什麼了,就記得他好像說地壇破落的很,之所以這麼寫,估計也有跟他當時的心境有關吧。
-
[同步課堂]《我與地壇》的語言特色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是至情之文,至理之文。該文對靈魂、生命、情感直至死亡,都寫到了極致。他以全新的語言闡述了全新的思考,以獨特的語言抒發了濃濃的深情。所以,我們在品賞本文新鮮奇崛的語言時,必須緊緊聯繫本文的情與理。
-
從《我與地壇》的三重象徵意蘊,談史鐵生散文創作的藝術高度
《我與地壇》有三重象徵意蘊:地壇景物是「我」思想情感的意象特徵;地壇是母神祭祀——地母神的化身;地壇是使「我」死而復生的第二個母親。一、地壇是「我」 思想情感的意象特徵散文的間接表現方式即意象表現方式,標誌著散文創作的藝術高度。
-
北京的壇廟文化——逛皇地祗神的祭壇,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關於這口大鐘,作家史鐵生在《我與地壇》裡提過,那時候它被荒草掩沒著。幸好它躲過了數度劫波,終又回到了它原來的地方。因著它的歷史,我越發的想一睹為快,只是因疫情鐘樓沒有開放,無緣得見。神馬圈位於鐘樓的西側,是一個有獨立圍牆的院落,始建於明嘉靖年(1530年)。五開間懸山式綠琉璃瓦。通面闊19.55米,每間面闊相同,進深7.5米,也是坐北朝南。東西各開有門。
-
地壇經典路線攻略
地壇公園平面圖最佳經典路線:地壇南門—皇衹室—地壇齋宮因皇帝對皇地祇稱臣,所以地壇齋宮必須建在祭臺的下方,朝向和色彩都必須低於祭壇的規制。地壇的齋宮是皇帝在祭地的時候齋宿的地方,清代康熙、雍正等多位皇帝都曾經在這裡齋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