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文學與我無關,我一心嚮往那自由的夜行

2020-12-24 文思匯談

至於文學,我說過我跟它好像不大沾邊兒,我一心嚮往的是這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所在。

——史鐵生

還記得在初次讀到《我與地壇》的時候,就被史鐵生那樸實但又深邃的文字吸引了,平平常常的敘事,但總覺得透漏出一種偉大,就像這人世間無數終生,尋常無二,可你又怎麼能說它不偉大呢?就是那幾乎人人可以理解的文字讓我不能一下陷了進去,就像找到了一個可以傾聽的講者,除去心中的霧霾。

史鐵生

於是,我真的愛上了這個自嘲是「專職生病,副職寫作」的作家,於是便一部接著一部,靜靜地沉入到他的文字裡,《命若琴弦》、《病隙碎筆》、《記憶與印象》等,只要是能讀到的文章,基本上我都讀了一個遍。忽然有了一個疑問?史鐵生算是文學家嗎?他寫的東西是純文學的嗎?他的文字讀起來通順平實,和王小波的文字比起來缺少些跳躍感,更像一位「老實人」,但他對事物的見解充滿了智慧,反而更像是一位哲學家,但他的專業又不是一位哲學家,把他歸為文學家嗎?這個問題讓我一直困惑。

地壇一角

它來了,像地壇在等待著史鐵生一般,它也在等待著我。我就知道史鐵生會回答我這個問題的,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他與文學的關係,他說文學與他無關,他追求的是那自由的夜行,正如我為何喜歡他的文字一樣。他所述如下。

時間限制了我們,習慣限制了我們,謠言般的輿論讓我們陷於實際,讓我們在白晝的魔法中閉目塞聽不敢妄為。白晝是一種魔法,一種符咒,讓僵死的規則暢行無阻,讓實際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是在白晝的魔法下扮演著緊張、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談舉止一切思緒與夢想,都仿佛預設的程序所定。

因而我期盼夜晚,盼望夜晚,盼望寂靜中自由的到來。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我的軀體早已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輪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脫離開殘廢的軀殼,脫離白晝的魔法,脫離實際,在塵囂稍息的夜的世界裡逛遊,聽所有的夢者訴說,看所有放棄了塵世角色的遊魂在夜的天空和曠野中揭開另一種喜劇。風,四處遊走,串聯起夜的消息,從沉睡的窗口到沉睡的窗口,去探望被白晝忽略的心情。另一種世界,蓬蓬勃勃,夜的聲音無比遼闊。是呀,那才是寫作啊。至於文學,我說過我跟它好像不大沾邊兒,我一心嚮往的只是這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

梵谷的作品,《星空》

史鐵生表明了他對待文學的態度,那些實驗文學、後現代文學等等的文學形式對於他來說,是不太重要的,為文學而文學不是他的態度,他為的是這「自由的夜行」,為的是夜裡所有「夢者的訴說」,那才是寫作的本質,也是他所謂的「寫作的零度」。世間的一切荒謬在這夜裡,顯示出它的美妙,白晝一切的僵硬在夜裡都消散不見,我覺得這不僅是史鐵生自己的感受,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感受。

夜晚我們都在做夢

每個人喜歡的文學風格不一樣,這麼多的文學風格,總能有些閱讀起來字字扣心的文字,它們總是讓你覺得舒心,和別的作家不同,這和一個人的性格氣質等等都是相關的,所以文學作品沒有好壞,並且不能隨大流,喜歡什麼就讀什麼。無關痛癢,無可厚非。

相關焦點

  • 史鐵生|文學與我無關,我一心嚮往那自由的夜行
    至於文學,我說過我跟它好像不大沾邊兒,我一心嚮往的是這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所在。——史鐵生還記得在初次讀到《我與地壇》的時候,就被史鐵生那樸實但又深邃的文字吸引了,平平常常的敘事,但總覺得透漏出一種偉大,就像這人世間無數終生,尋常無二,可你又怎麼能說它不偉大呢?就是那幾乎人人可以理解的文字讓我不能一下陷了進去,就像找到了一個可以傾聽的講者,除去心中的霧霾。
  • 史鐵生散文集《自由的夜行》全新面世
    史鐵生散文集《自由的夜行》全新面世——命運並不受賄,唯信者能逆風而行    華夏經緯網訊:2016年11月底,史鐵生散文集《自由的夜行》溫暖面世。縱使一生被局限在輪椅之上,但先生依舊渴望自由的夜行,脫離開喧囂的白晝,脫離實際,到夜的世界聽無比遼闊的聲音,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所在。
  • 史鐵生和《我與地壇》發表背後的故事
    史鐵生和《我與地壇》姚育明1986年我調到《上海文學》雜誌社做編輯,終於和史鐵生見面了。我的直感是:他的健康強壯超過了我所認識的所有人。他自在而豁達,說自己的腿就像說別人的一樣,經常把我逗笑,因此我也不擔心說腿的話題會刺激到他。
  • 史鐵生,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 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史鐵生 《記憶與印象》【4】:我常以為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史鐵生 《我與地壇》【5】: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的呆一會,悲傷也成享受。
  • 史鐵生《我與地壇》:人生如若不是到了絕處,又怎知自己會重生
    史鐵生21歲雙腿殘廢,丟了工作,失了希望。終日躲在地壇裡,與那所古園相守,他經歷了抑鬱憂傷、憤怒暴躁、絕望痛哭,但他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一切,為自己開闢出了新的天地。當他慢慢恢復平靜的時候,母親便又紅著眼睛悄悄地走進屋裡來,和兒子說:「他聽說北海的花都開了,我推著你出去走走吧。」
  • 史鐵生:我對這個世界恐懼 才對愛有著本能的嚮往
    在本報2003年5月6日的「花地」版上,曾經刊登史先生的獨家訪問《史鐵生:逃避靈魂是寫作致命的缺陷》,在訪問中,他提出了中國文學存在的一個根本性問題———逃避靈魂。史先生於2010年12月31日凌晨去世,他生前最後一次跟人做的對話,是跟和歌做的,2010年發表於《黃河文學》第六、七期,依舊是對人的靈魂的追問。
  • 懷念史鐵生:他用文字照亮我們內心的幽暗之處
    90年代初,我和他在中殘聯安排下曾在小湯山小住幾天。他向我詢問的都是外國文學史上的一些問題以及當代外國一些重要作家的創作主題、基督教的積極意義、上帝與「神性」概念的區別、東西文化的差異、現代與「後現代」的定義等等,就沒有聽他提及當代外國作家的藝術技巧一類的話題。後來知道,那時候他已經決意與外國思潮與國內時尚統統撇清,排除社會的喧囂,一心遁入自己的「內宇宙」去進行單槍匹馬的藝術探險了!
  • 自律才能自由——讀史鐵生
    繼續讀《史鐵生精選集》《插隊的故事》3+去插隊的那年,我十七歲。直到上了火車,直到火車開了,我仍然覺得不過像是去什麼地方玩一趟,跟下鄉去麥收差不多,也有點像大串連。大串連的時候我還小,什麼都不懂,起鬨似的跟著人家跑了幾個城市,又抄大字報又印傳單,什麼也不懂。其實,我最願意這麼大家在一塊熱熱鬧鬧的,有男的有女的,都差不多大,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去幹一點什麼事。28(史鐵生借文中「我」的嘴巴說,「我最願意這麼大家在一塊熱熱鬧鬧的」。
  • 從煉獄到天堂:永遠的地壇,永遠的史鐵生
    和史鐵生一樣,我在書籍中汲取力量並漸漸走上了文學道路。後來經人介紹,我在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主辦的《三月風》雜誌社做了一名文學編輯,並恰好負責首屆文學獎的評獎活動。在一大堆沉甸甸的稿件中,我第一次遇到了史鐵生和他的作品《來到人間》。
  • 史鐵生去世6周年,人民文學社推出《史鐵生作品全編》
    【編者按】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鐵生去世。 為了紀念作家史鐵生,人民文學出版社將推出全新版《史鐵生作品全編》,將於2017年1月與讀者見面。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短篇小說集《命若琴弦》,散文集《我與地壇》《記憶與印象》《扶輪問路》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長篇隨筆《病隙碎筆》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及華語傳媒大獎 2002年年度傑出成就獎。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去世。
  • 21歲癱瘓29歲腎病|文學巨匠史鐵生:用靈魂認真活的人,勇於自勝
    ---《道德經》 我們這一生花了大量時間期待自己可以成為最優秀的那一位,能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其實是「勝人」的體現之一。在人人爭先的年代,似乎很少有人懂得「自勝」才是真強大。而文學巨匠史鐵生的一生,是人於「自勝」上的生動體現。 或許正是因為他在自我修養上的「專注」,苦難反而成了他的「朋友」,成就了他的強大。
  • 史鐵生《我與地壇》: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在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作品《黃金時代》中,主人公王二曾經有過一段經典的自述:「那一年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史鐵生與地壇的對話就這樣持續了十幾年,地壇不語,但是那些地壇當下沒有給予他的回應都在時光中為他一一做了註解。那些地壇所贈與他的敏感、悲憫、參悟與愛為他的人生開闢出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史鐵生與文學史鐵生找到的這條路,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用紙筆在報刊上撞開的一條路。
  • 生命奇蹟的史鐵生,他是一座文學高峰,史鐵生誕辰70周年!
    史鐵生出生那天,北京天降大雪。 「一天一宿罕見的大雪,路都埋了。奶奶抱著為我準備的鋪蓋蹚著雪走到醫院,走到產房的屋簷下,在那兒站了半宿,天快亮時才聽見我輕輕地來了。」俗話講,瑞雪兆豐年,但那天的大雪,卻拉開了他苦厄人生的一個預言性的悲愴序幕。 「奶奶說,母親為生了那麼個醜東西傷心了好久,那時候母親年輕又漂亮......」
  • 史鐵生《我與地壇》: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在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作品《黃金時代》中,主人公王二曾經有過一段經典的自述:「那一年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這是王小波借主人公之口道出的,在物質貧乏的70年代裡,那一代年輕人心中暗湧的最真切的欲望。
  • 作家看作家 | 李洱:作為作家史鐵生的一個讀者,我眼中的他…
    我可以非常尊重一個人,但我很難成為某個人的粉絲。很多年之後,我在一個文學活動中遠遠地看見過史鐵生先生,但我從未想過要去打擾他。史鐵生說,所有的朋友都不會忘記那個簡陋而溫暖的小屋,因其狹小我們的膝蓋碰著膝蓋;因其博大,那裡又連通著整個世界,在世界各地的朋友,都因失去你,心存一塊難以彌補的空缺,又因你的精神永在,而感激命運慷慨的饋贈。 我想,雖然我並不認識史鐵生先生,但是通過閱讀他的文字,所有的讀者在那一瞬間,仿佛都成了朋友。 我接著往下講。
  • 史鐵生:文學品質與歲月共增長
    我與地壇》單行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史鐵生沒有大紅大紫過,但也從未離開過人們的視野,不管他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是離開了大家,關於他的討論、研究從來就不曾停止過。上學的孩子們記得《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我與地壇》,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因為他而想起文學的黃金期——那個沸騰而火熱的80年代,想起他與那個視文學為高尚而神聖的時代的關聯,而「70後」「80後」們也自然而然地把他當成精神的偶像,銘記著他的操守、他的文學追求。
  • 我想要淺淺的幸福——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我遇到了一本好書——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聽說它的名字已經很久了,看到它的一剎那,我有一種久違的欣喜。看著那大海一樣深藍色的書皮,看著那八個淺藍色的字「《我與地壇》史鐵生著」,仿佛隱含著某種寂寞和孤單。
  • 史鐵生和《我與地壇》發表背後的故事
    史鐵生和《我與地壇》姚育明1986年我調到《上海文學》雜誌社做編輯,終於和史鐵生見面了。我的直感是:他的健康強壯超過了我所認識的所有人。他自在而豁達,說自己的腿就像說別人的一樣,經常把我逗笑,因此我也不擔心說腿的話題會刺激到他。
  • 紀念丨史鐵生逝世十周年:丁一之旅,未完待續
    直到近年來他身體更弱了,我才克制自己不再去敲他的家門,也儘量減少他接電話或者回郵件的負擔。但從朋友那裡,從作品的字裡行間,我想我們都知道彼此在幹什麼,在想什麼,在繼續著相互的支持和鼓勵,還有討論甚至爭辯。他支持我遷居海南。那是1987年的《鐘山》雜誌筆會,一些作家來到海南島,我與何立偉、蘇童、陳建功、範小天等人輪流推著他,走遍天涯海角,甚至把他背進了潛艇。
  • 解讀史鐵生散文《我與地壇》
    史鐵生以散文《我與地壇》述說他對於生命奧秘的探索與感悟,為我們透析生命存在的精神意蘊。當「我」的作家朋友說出他寫作的動機是為了母親時,「我」為過去的自私行為進行了自責和懺悔,母親對待生活的堅強意志、對待兒子的無私奉獻在「我」的心中滲透得深切。史鐵生說,「我用紙筆在報刊上碰撞開的一條路,並不就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這究竟是一條怎樣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