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在市疾控中心舉行第53場新聞發布會,邀請市科委主任張全、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鄭錦、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衣承東、市藥品監管局局長聞大翔,市科技攻關組專家委員會成員吳凡,介紹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況。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徐威主持新聞發布會。來看文字實錄↓
鄭錦:一、病例情況。2020年3月16日0—12時,無新增境外輸入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截至3月16日12時,已累計報告境外輸入性確診病例17例,現有51例境外輸入性疑似病例正在排查中。
3月16日0—12時,無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截至3月16日12時,已累計報告本地確診病例338例,現有12例本地疑似病例正在排查中。從3月3日起,本市已連續14天無本地新增確診病例。
3月16日0—12時,新增治癒出院1例(曾為危重症患者,經多學科專家團隊積極救治後治癒)。截至3月16日12時,累計治癒出院325例,死亡3例。現有27例在院治療,包括境外輸入性17例,其中病情平穩18例,重症1例,危重型8例。
3月15日確診的2例境外輸入型病例,入關後即被集中隔離觀察,未去過其他場所。浦東國際機場已嚴格落實相關消毒措施。市疾控中心會同相關部門迅速開展密切接觸者排查,目前已追蹤到在本市的同航班密切接觸者,入關後全部由閉環通道轉送,進行集中隔離觀察14天。
二、醫療救治情況。繼續做好本市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醫療救治。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日常診療服務」,各級醫療機構在做好防護的基礎上,有序開展日常醫療服務。
三、防控措施。今天上午,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本市疫情防控相關工作,進一步加強境外人員入境管控措施。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繼續加強推進浦東、虹橋機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嚴格落實境外輸入疫情防控措施,壓實相關單位管理責任,實施閉環管理。市市場監管局推進本市餐飲服務單位復工復業,加強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關於新冠肺炎疫情信息發布工作調整的說明。為進一步規範本市新冠肺炎疫情信息發布工作,擬對發布頻次、內容等作以下調整:
一、自2020年3月17日起,疫情信息由每日發布兩次調整為每日發布一次。
二、疫情信息發布內容為本市截至前一日24時的疫情數據信息。
三、根據國家有關要求,將境外輸入性病例單列統計發布,不再納入本地統計範圍。
四、疫情信息於每日上午發布。
張全:為應對疫情,上海針對臨床救治和防控急需,綜合多學科優勢科研力量,加快推進科研攻關。
一、匯聚各方力量,啟動應急科技攻關機制。一是以「跨部門協同」推動科研與防控、救治聯動。市科委、市衛生健康委、市藥監局等5部門,組建市疫情防控科技攻關工作組,成立專家委員會,設立專班,聚焦「臨床診治」「藥物和疫苗」「病原學與流行病學」「醫療器械及診斷檢測試劑」等四個方向,先後布局了兩批18項應急攻關任務。同時,在藥物和疫苗研發領域,上海牽頭承擔2項,參與5項國家科研攻關應急任務。二是強化「醫教研用協同」,促進各類創新主體「聯合作戰」。針對臨床救治和防控急需,組織動員高校、院所和科技企業,與醫療機構緊密合作,迅速開展科研攻關、產品生產和防控應用。同時,發揮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國際化基礎,與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比利時、日本等13個國家的科研機構和企業,圍繞流行病學、診斷技術、疫苗和藥物研發等領域,開展42項合作攻關,攜手抗擊疫情。
二、聚焦「四大主攻方向」,強化疫情防控支撐。在臨床診治方面。以臨床應用為導向,開展了「新冠肺炎感染防治」「創新性抗病毒治療」「臟器功能保護」「阻止輕症向重症轉化」等科研攻關,為「一人一方案」精準施治提供了科技支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上海新型冠狀病毒病綜合救治專家共識」。在臨床檢測上,應用了更全面的檢測指標體系;在治療過程中,形成了輕症、重症、危重症以及輕症向重症轉化的針對性治療方案;中西醫結合救治覆蓋92%患者。在愈後支持上,突出及時跟進、過程管理。
在醫療器械及診斷檢測試劑研發方面。上海有3個檢測產品獲批並應用於臨床。截至3月15日,累計發貨442萬人份,上海診斷試劑出口德國、日本、韓國、沙特等22個國家,數量超過8萬人份。目前,本市企業生產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獲得歐盟CE認證。上海研製完成的多個新一代檢測產品,已進入國家審批程序;上海研製成功的新冠病毒體外轉錄RNA標準物質,有望成為行業標準「量具」。
我們還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發展,以及智慧機器人、醫療器械裝備、紅外測溫監控系統等新產品研發,在一線的規模化應用,累計向全國25個省提供了486臺各類影像檢測設備,向9個國家出口了19臺各類影像檢測設備,並配套提供了AI運用、研發了方艙CT、遠程分級診療等體系化方案。紅外溫度傳感器晶片出貨量達400餘萬顆,訂單超3000萬顆,有力支持了全國的疫情防控工作。
在藥物及疫苗研發方面。堅持「老藥新用」與「新藥和疫苗研發」並舉。「老藥新用」研究有序展開,羥氯喹治療新冠肺炎研究列入國家應急科技攻關專項。截至到3月15日,羥氯喹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累計入組184例,參與醫院21家。同時,「新藥和疫苗研發」穩步推進。抗體新藥研發取得積極進展;通過178萬樣次化合物的篩選,得到了一批活性化合物;多路線部署推進的疫苗研發均取得良好進展,mRNA疫苗,已啟動靈長類動物毒理和藥效預實驗,預計4月中旬臨床試驗;病毒樣顆粒(VLP)疫苗,小鼠免疫實驗已產生特異性抗體。
在病原學與流行病學研究方面。上海科學家團隊分離出新冠病毒毒株,為診斷技術的快速推進和藥物疫苗開發奠定基礎;上海病毒學和流行病學的專家依託P3實驗室開展學科交叉研究,著力破解病毒特性與傳播致病機理。流行病學研究團隊圍繞新冠肺炎的傳播模式、發展和擴散趨勢等,持續開展研究調查,並就本市疫情傳播趨勢、返城人群疫情防控、輸入性疫情防控等方面研究提出應急預案和對策建議。
三、回應社會關切,打好防疫科普「組合拳」。在內容創製方面,圍繞「科學防疫」「心理疏導」等主題,發揮科學家、醫務工作者和專業科普機構作用,向公眾發布科學防護、科學生活的倡議和共識,以權威聲音回應市民關切。此外,各類科研單位、科技企業加快復工復產。目前,本市承擔各類國家和本市重大創新項目和工程的科研單位已全面復工,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復工率達96%。
下一步,我們一方面「聚焦當前」,進一步強化協作攻關,加快推進藥物、疫苗等重點任務研發進程。另一方面「著眼長遠」,統籌各方優勢科技力量,開展平臺能力建設,完善應對重大和新發突發傳染病的科技協同攻關體系,著力提升預防和應對能力。
——熱點問答——
抗疫防控、治病救人過程中廣泛應用人工智慧、大數據
Q
解放日報:想請問張全主任一個問題,剛剛您提到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以及新醫療器械裝備、智慧機器人等新產品被應用在抗疫一線,您可否舉例介紹一下具體用在哪些場合,以及效果如何?
A
張全:這次上海在抗疫防控、治病救人過程中,廣泛應用了人工智慧、大數據,包括智慧機器人等裝備和新技術,為疫情防控廣泛賦能。比如,將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技術應用在查找疑似感染人群等工作中,有助於提高效率。智慧機器人主要是在消毒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診療過程中,我們不但提供了大型的儀器和裝備,同時賦予了帶有人工智慧的軟體,對裝備本身提高效率、提高準確度,發揮輔助診療功能都有很大的好處。
隨著防控和治療工作的深入,隨著社會的進步,今後這種賦能作用應該會越來越大。下一步,我們還要持續在這些新技術方面加大投入,「平戰結合」——平時提高能力,戰時才能拉得出、打得響。
上海方案中清熱宣肺的荊銀合劑,在雷神山醫院、部分方艙醫院使用中取得較好效果
Q
新聞晨報:之前上海公布了《上海市2019冠狀病毒病綜合救治專家共識》,這份「上海方案」很受關注,請問方案裡的治療方式在臨床救治中效果如何?
A
衣承東:新冠肺炎起病急、發展快,上海專家以國家指導方案為基礎,結合臨床經驗和病人臨床實際情況,在臨床救治的同時,邊摸索、邊發現、邊調整和邊總結,形成了《上海市「2019新冠病毒病」綜合救治專家共識》,也就是你剛剛說的「上海方案」。 在阻止輕中度患者向重症發展、提高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方面,「上海方案」有三方面的突破。
一是在臨床思維上,形成了分類治療、精準治療、系統治療的理念。
二是在治療方法上,突顯了多學科融合的序貫支持治療。
三是在標本兼治上,形成了中西醫結合獨特模式,率先提出了安全性更好的羥氯喹治療輕中度新冠病毒病的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已入組184例。初步結果顯示羥氯喹治療有效且更安全,在「上海方案」中治療性藥物列首位。明確了新冠病毒病轉重症的臨床檢測指標,並據此進行早期幹預。通過新的血液過濾、蛋白酶抑制劑應用等措施有效救治了重症患者。
上海方案在武漢前方的使用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驗證。上海方案中醫治療以大承氣湯為主,使用後減少了激素應用,防止了激素應用後併發症的發生,縮短了住院時間,促進了患者康復。上海方案中清熱宣肺的荊銀合劑,在雷神山醫院、部分方艙醫院使用中取得較好效果。3月12日,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在國家衛生健康委主辦、世界衛生組織協辦的國際通報會上也和與會專家分享了上海方案。
統一指揮、提前介入、隨到隨審、科學審批
Q
東方網:醫療器械是疫情防控重要物資,對於轉產口罩、防護服等應急防護品的企業,藥監部門如何開展應急審批服務的?
A
聞大翔:疫情發生後,上海市藥品監管局按照「統一指揮、提前介入、隨到隨審、科學審批」的原則,主動靠前服務、快速應急審批、強化證後監管,全力做好疫情防控重點企業轉產審批和監管工作。
一是調查摸底、勘查評估。我們對全市醫療器械生產企業進行全盤摸底,動員已有產品的企業儘快復工,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增加醫用防護用品的生產範圍。聯繫市經信委等部門,共同協商適合轉產的企業名單。先後去17家待選企業勘查生產現場,也通過召開專家視頻會議等方式,評估企業的廠房條件、設備配備、原料供給、人員配備等情況,從中篩選出符合條件的企業進入到應急審批的通道。
二是全力以赴開展應急審批。我們在第一時間成立由審批、審評、體系及檢測等各部門組成的應急專項工作小組。按照註冊管理的規定,產品申請註冊包括註冊檢測、註冊申請、技術審評、現場核查、行政審批等各環節,在取得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後,再核發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對於進入應急審批通道後,我們將上述幾個環節由串聯審批模式改為並聯審批,在企業提交資料前,做到檢驗檢測、技術審評、體系核查和生產許可工作「四同步」推進,在確保標準和質量要求不降低的情況下,將時限由法定60個工作日完成的工作壓縮到2-3周完成。
三是全程跟蹤指導。針對轉產的企業建立了「一企一策」。從前期為企業篩選生產場地、到潔淨車間建造、車間驗證、再到為企業法規培訓、資料註冊、體系核查等全程進行跟蹤指導,每項工作都有專人負責,幫助企業修改設計工藝、儘快符合質量標準,幫助企業建立符合醫療器械法規要求的生產體系。
四是加強證後監管。企業轉產成功後,取得兩證只是產品上市的第一步,要保證生產在符合質量要求的體系下運行,生產製造的成品符合國家標準,為此我們成立專項檢查小組,持續加強對應急審批獲證企業的監督指導。檢查組每周不少於一次現場檢查,聚焦風險防控,同時開展質量抽檢工作,保證企業產品安全有效、供應穩定。截至目前,本市共有8家企業申報的應急所需醫用外科口罩、一次性醫用防護服產品已完成或正進行應急審批。
五個方面加強傳染病科技協同攻關
Q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張主任,您剛才介紹當中提到,接下來會繼續完善應對重大和新發突發傳染病科技協同攻關的體系,想問一下後續工作具體有哪些考慮?
A
張全:我們當前主要是抓好防控和治療的應急工作,但從長遠來看,還是要把能力體系和相關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建設好、完善好。下一步市科委將從以下幾方面來進一步強化。
一是加強基礎研究布局。基礎研究決定了我們在今後遇到這類傳染病的防控手段能否提升,基礎研究是所有工作的源頭,做好了會產生厚積薄發的效果。我們下一步要繼續推動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以及生命科學等方面的基礎研究。
二是推進關鍵技術與產品攻關。我們將針對疫苗、抗體、特效藥物等關鍵產品,支持相關企業單位持續攻關。加快人工智慧、大數據等高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為關鍵產品賦能。
三是組建一批醫教研用協同的科研基地。布局一批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這個也要通過「平戰結合」的方式,平時沒有疫情時也得持續投入,包括人才培養等方面,關鍵時刻才能「拉得出、打得響」。
四是健全完善本市科研應急調度機制。總結本次抗疫經驗,進一步健全完善疫情蔓延進入緊急狀態後的科研攻關等方面指揮、行動、保障體系,確保緊急情況下迅速啟動、及時響應。
五是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這也是我們這次抗疫過程中的一個寶貴經驗。在疫情的初期,大家也看到一些不同國家的科學家提供了一些好的建議,現階段則是我們中國許多科學家,包括我們的一些醫療器械裝備在不斷出口,形成全球科技體系合作的態勢,大家共同應對疫情。
推出六條舉措,使健康科普成為健康上海行動的「第一行動」
Q
澎湃新聞:上周發布會上,吳凡教授代表12位醫學專家發布了《疫情防控健康科普上海專家共識》,請問市衛生健康委有什麼進一步舉措?
A
鄭錦:為進一步形成疫情防控的最大社會公約數,市健康促進委員會、市衛生健康委積極採納《疫情防控健康科普上海專家共識》的建議,在市委宣傳部、市科委、市教委等近20個工作部門的支持下,進一步加強跨部門合作,推進多部門聯動,在原有工作基礎上,使健康科普成為健康上海行動的「第一行動」,將推出六條舉措。
一、完善全社會參與的健康科普工作機制。統籌醫療機構、公共衛生機構、醫學院校、社會團體和新聞媒體等各類資源,打造全市統一的健康科普平臺。建立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健康科普的激勵機制。建立健全健康科普「兩庫、一機制」,建設市級健康科普專家庫、資源庫,形成全媒體健康科普知識發布與傳播機制。推進各級醫療衛生機構運用「兩微一端」等新媒體開展健康科普。培育一批輻射長三角、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健康科普品牌。
二、開展全民健康科普教育。在學校、社區、企事業單位等全面深入開展健康科普教育,傳播健康理念和知識,培養健康技能。針對婦女、兒童、老年人、流動人口、高危人群、殘疾人等重點人群,開展精準化健康科普傳播。培養市民文明衛生習慣,加快推廣使用公筷公勺。開發推廣適宜技術和支持工具,繼續向全市800多萬戶常住居民家庭發放健康知識讀本和工具,努力使市民健康素養繼續居全國領先水平。
三、倡導健康科普文化。把健康文化建設融入城市文化建設體系,將生命教育納入幼兒園和中小學教育課程。廣泛傳播醫學和健康知識,普及敬畏生命、關愛健康、尊重醫學規律的理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全社會對醫學、醫務人員的理解和尊重。
四、健全應急健康科普體系。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健康科普體系和工作平臺,加強專業機構、科普隊伍和工作機制建設,完善健康資訊傳播網絡,在中小學普及開展公共衛生安全教育。
五、推進健康科普學術團體建設。推動健康科普工作體系化、制度化、規範化、專業化發展。開展學術研究,轉化理論成果,不斷提升健康科普的社會影響力和學術推廣力,更好發揮健康科普在健康上海行動中的基礎和先導作用。
六、把健康科普全面融入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建立覆蓋全市6000餘個村居的健康科普網絡。將健康科普融入全市3.43萬個居民健康自管小組、60.6萬個小組成員的活動中,持續提升居民健康素養與自我管理能力。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中國的疫情防控幫助全世界加深了對這個病毒的認識
Q
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吳凡教授,您現在是上海市應急科研攻關項目負責人,請給我們介紹一下應急科研攻關特殊性在哪裡?現在正在進行的應急科研攻關具體能解決哪些方面問題?
A
吳凡:首先回答您第一個問題。應急科研和常規科研相比,第一個特點是攻關目標不太一樣,它的目標是以應急事件中急需要解決的一些應用問題設立的。比如說這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個大目標設定了之後,隨著突發事件的發生、發展以及改變,具體的目標可能會有一些新的調整。
第二個特點就是應急科研是邊研究、邊應用、邊轉化。正因為它是要解決現場應用的問題,所以研究的過程其實就是解決的過程,有一些成果可能就直接轉化成技術、產品,在實踐當中加以應用。像剛才講的這次臨床的方案,就是通過摸索總結出來的,直接應用在病人救治過程當中,優化了診療效果。
第三個特點是應急科研往往是多單位平行同步開展科研攻關的,而且是上下遊銜接。任何的科研攻關都是有風險的,所以在應急科研攻關時,幾家單位同步迅速展開,誰先做出來誰先拿到成果就直接應用,而不是在招標環節比較,確定後就由一家科研機構推進的研發模式。在這其中,上下遊是充分銜接的,比如這次的疫情科研攻關中,基因篩出來以後試劑研發馬上跟進,這就是上下遊銜接。
第四個特點是及時進行評估調整。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研發的策略、技術還是一些產品,只要在應用過程中發現了它還可以進一步升級優化,應急科研攻關就會不斷地對這些策略技術進行評估,不斷進行優化和調整。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上海市科委及時啟動了應急科研攻關的項目,我承擔的是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牽頭的項目,聯合了多家單位、多個學科領域的科學家一起來攻關。這些單位包括了復旦大學內部的公共衛生學院、大數據研究院,也有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有臨床有疾控有大學院校,多個學科多個領域多個單位共同聯合攻關,開展了《上海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病學研究》。
在前階段的攻關研究過程中,我們的研究有六個方面已經應用的成果。一是我們聚焦在新冠肺炎發生發展不同階段的流行病學特徵,對疫情的發生發展做預測和預警。現在正在密切關注的就是境外輸入疫情對本市新冠疫情防控有什麼影響。這些研究我們會及時形成預警預測報告,提交給領導小組做決策,為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科學措施,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是我們研發了一個「傳染病智能溯源管理系統」,這個系統其實是一個大數據應用的平臺,在這次密切接觸者的排摸以及感染者感染來源的追溯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突破了傳統的詢問方式,用大數據的系統平臺來進行追溯。
三是我們構建了一個基礎模型,揭示新冠病毒在人際傳播的條件下,它的傳播方式、傳播效率、傳播強度以及傳播範圍。這個研究有什麼用處呢?在給定的流行的條件下,不同的幹預措施會對疫情發展走勢產生不同的影響。大城市的人員溝通、流動的模式不一樣,也決定了流行的可能性也是不一樣的。我們研發構建了這個基礎模型,就可以用來預判流行的趨勢。
四是針對不同的疫情防控階段,我們及時評估上海採取的各類各項幹預措施、控制措施的效果。評估以後,我們對控制措施在其他階段的應用就可以做一個調整,哪些是效果非常好的,哪些是需要升級和優化的,哪些方面我們還可以再做補充的,這可以使得我們的防控措施全面覆蓋到位。
五是針對醫院我們研究了醫院不同部門防護需要。這次新冠肺炎發生以後,醫院是我們特別關注的一個場所。我們對醫院的不同部門如何加強有效的感染控制進行研究,特別是醫院內部發熱門診、呼吸門診還有一般的門診、外科、普外科等不同部門,都有不同的防護需要。
六是我們通過電話調查的方式,對上海市民在疫情暴發期間的心理狀態,活禽或野味市場訪問情況、活禽和野味購買情況、野味消費和流浪動物接觸情況等,也做了基礎了解。這為疫情防控後期如何管理活禽市場,提供決策參考。
近階段我們也特別關注輸入性的疫情,研究在其他國家暴發流行病的情況下,現在的防控方式會對本市疫情產生什麼影響,可以採取哪些針對性的措施。世界衛生組織在它的報告以及系列訪談會上都談到了,中國的疫情防控給全世界各國爭取了一個月的時間。我想說我們不僅僅是給各個國家爭取了一個月的準備時間,更重要的是,在這一個月當中,通過這些應急科研的攻關,中國幫助全世界加深了對這個病毒的認識,關於診療的完整方案,我們也給大家提供了不同策略措施有效性的研究成果。這一系列應急攻關的科研成果,目前正在給世界各國結合本國的情況採取措施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科學證據,這也是我們這次應急攻關科研最大的意義。
編輯:宋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