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故事丨 導致平和、喜悅和解脫,才是正法

2021-02-08 雲居寺西五臺

愛國愛教 ▏弘揚佛法 ▏助人助己 ▏感恩常在

坐在娑羅樹下,佛陀沐浴在平和、喜悅和自在之中。這個可愛的森林裡,有碧綠的山坡、清澈的泉水,更有一個湖。佛陀享受著獨居的寧靜。

他想起撟賞彌那些比丘的紛爭,連累在家弟子也受困擾。他對比丘不肯聽從他的指示感到失望,但他卻明白他們是被嗔恨心所蒙敝。

佛陀在羅稽羅森林遇上很多不同種類的動物,其中包括一群象。最年老的象後,時常都會帶著小象到湖邊沐浴,又教小象如何啜飲清涼的湖水和吃水裡的荷花。佛陀旁觀它怎樣用象鼻抓著一束荷花在水裡清洗和搖去汙泥。小象都仿效著它。

這群象很喜歡佛陀,漸漸成為他的好朋友。象後更時會摘來水果,獻送給佛陀。佛陀喜歡撫摸小象的頭項,又和它們一起走到湖裡去。他很愛聽象後威猛的喊叫聲,那聲音就很像號角。他自己練習大象的叫聲,直至如它的一模一樣。

▲象後摘來水果獻給佛陀

一次,象後發出叫聲後,佛陀也作出同樣的號叫。象後凝望著他,然後上前跪下,像要向他鞠躬似的。佛陀輕撫它的頭部。

這是佛陀證悟後第十次的安居,但只是他第二次單獨度過雨季。整個季節,他都是一個人在清涼的森林裡,只是早上出外作短暫的乞食。雨季過後,佛陀離開他的象群朋友,前往東北。

經過兩星期的步行,他終於抵達舍衛城的祗園精舍。舍利弗和羅睺羅都非常高興見到佛陀,那些大弟子也正在祗園精舍,其中包括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遮羅、優婆離、摩訶句帝耶、摩訶迦毗羅、摩訶軍那、離婆多和提婆達多。阿耨樓陀、金經羅和竺難提伽也剛從迦羅村的竹林來到了祗園精舍。喬答彌比丘尼也在舍衛城。見到佛陀,他們每一個都很歡喜。

走進他在祗園精舍的寮房,佛陀發現阿難陀正在那裡打掃。佛陀已離開這裡足有一年零四個月。

阿難陀放下掃帚,向佛陀鞠躬禮。佛陀問他有關撟賞彌的情況時,他這樣回答:「你離開之後,幾位師兄弟走來告訴我:『師兄,師父走了,他是一個人離開的。你為什麼不跟著去作隨從?你不去的話,我們便自己去。』但我告訴他們:『既然佛陀沒有告訴任何人他離去,他一定是想獨行的了,我們不應打擾他。』六個月後,這幾位師兄弟又告訴我:『師兄,我們已很久沒有直接得到佛陀的教誨,我們想去尋找他。』這一次,我也同意他們。我們四出找尋,但都找不到你,沒有人知道你的下落。最後,我們才前來舍衛城,但你也不在。因為我們預料你會早晚前來,所以就在這兒等待。我們都知道你一定不會離棄你的弟子的。」

「你離開撟賞彌的時候,那裡情形怎麼樣?比丘是否仍有分歧?」

「世尊,他們的衝突越益惡化,雙方都互不理睬,氣氛很不自然。在家眾都對我們其他的比丘表示不安和失望。我們向他們解釋,告訴他們很多比丘都拒絕分立。逐漸,在家弟子便自有主意,他們到精舍來與滋事的比丘說項。他們說:『是你們弄到佛陀這樣不高興地離開的,你們應負上這個責任。你們又令我們在家的對僧團失去信心。請你們反省吧。』起初,滋事的比丘都不予理會。但接下來,在家眾決定不再給這些比丘供食。他們說:『你們不值得佛陀的愛護,因為你們不能和合共處。你們是遵從佛陀教示的,便應該彼此和解並去找佛陀向他認錯。只有這樣做,我們才會對你們恢復信心。』世尊,在家人一直堅持他們的立場。我離開那天,他們雙方已同意見面。我肯定他們很快便會到這裡來,作正式的認錯。」

佛陀拿起阿難陀放下了掃帚:「讓我來掃,請你替我找舍利弗,告訴他我有事和他商談。」

佛陀隨意掃了幾下,便到房子外的一張竹椅上坐下。祗園精舍的確美麗,樹上正掛上了新葉,鳥兒滿森林的歌唱。舍利弗來後,在佛陀旁邊默默地坐了一陣子。

佛陀告訴舍利弗他的心事:「我們必需一起,盡力防止這美麗的精舍有不和的事件發生。」

他們就這樣談了很久。

這天之後的一個下午,舍利弗尊者接到消息,知道撟賞彌的比丘正在前來祗園精舍,並已抵達舍衛城。於是,舍利弗便去問佛陀:」撟賞彌的兄弟很快便會到達,我們應該如何處理此事?」

佛陀答道:「依照正法去處理。」

「你可解釋申明嗎?」

「舍利弗,你還需要這樣問嗎?」

舍利弗靜下來。這時,剛好目犍連、迦葉、迦遮羅、句帝耶、迦毗那和阿耨樓陀來到。他們也問:「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從撟賞彌來的兄弟們?」

他們全都望著舍利弗,但他只是微笑。佛陀望著這些大弟子說道:「細聽雙方的陳詞,絕不要有偏幫。留心考慮你們所聽到的,再斷定是否合符正法。只有合符正法的,才會導致平和、喜悅和解脫。這些也就是我自己所修習的。我曾經責斥過的或是我所不修習的行為,都是不符合正法的。當你們了解到什麼是符合或不符合正法時,你們便會知道怎樣幫助他們達成和解。」

這時候,以給孤獨長者為首的幾位在家護法,來到佛陀的房舍。他們說道:「世尊,撟賞彌來的比丘已到了。我們應怎樣招待他們?我們是否給雙方都供食?」

佛陀微笑:「都給雙方供食吧,向他們表示你們對僧伽的支持,讚賞他們合符正法的說話。」

阿難陀回來向舍利弗報告,說撟賞彌的比丘已到了精舍門外。舍利弗問佛陀:「我們應該現在讓他們進來的嗎?」

佛陀說:「打開大門歡迎他們。」

舍利弗說:「我先去給他們安排休息的地方。」

「讓他們雙方暫居不同的住處。」

「或許會有困難找到足夠的地方。」

「我們暫時忍受一點擠迫,但切勿讓長者露宿。把食物和醫藥平均分配給全部的人。」

舍利弗通令他們開啟大門,撟賞彌的比丘都被分配了必需品和地方度宿。

第二天早上,舍利弗依佛陀的意思,把新來的比丘分成小組,到不同的地點,如常出外乞食。那天傍晚,比丘們請舍利弗安排他們與佛陀見面,正式認錯。

舍利弗說:「向佛陀認錯並非最重要的事,你們首先要真正互相諒解,只有這樣,認錯的儀式才有意義。」

晚上,那為攪起事故的經師去找那位戒師。他合掌鞠躬,跪在戒師面前說:「尊者,我承認我是犯了戒,你譴責我是對的。我已準備在僧眾前認錯。」

經師明白唯一解決這次糾紛的方法,就是熄滅他的驕慢心。戒師的回應,也是跪在地上,然後說道:「我也承認自己太過缺乏謙恭和圓滑,請接受我至誠的道歉。」

深夜時份,經師認錯的儀式正式舉行。每人都鬆了一口氣,尤其是那些在事件中一直沒有偏袒的撟賞彌比丘。子夜之後,舍利弗才告訴佛陀和解已經達成,佛陀默然點頭。

這次的糾紛,終於告訴一段落,但他知道所造成的傷害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可復原。


相關焦點

  • 佛陀覺悟後首次宣說之法——四聖諦
    佛陀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後,在鹿野苑初轉法·輪。覺悟後第一次說法,內容就是「四聖諦」,這四聖諦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那麼佛說的這個四聖諦,到底是什麼呢?作為佛教徒真正掌握到無常、無我和緣起法的真諦,才能看到自己的心懷是何等的奇妙了。
  • 佛陀故事丨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
    佛陀向他解說《阿闥婆吠陀》和《梨俱吠陀》裡的一引起非常深奧的篇章後,迦葉才發覺他自己以為明白的,其實都未得要領。更令迦葉嘆為觀止的,就是這個年輕僧人對歷史、教典和婆羅門儀軌的深厚認識。那天中午,佛陀接受了迦葉的邀請,和他一起用膳。佛陀整齊的把外衣折作坐墊,坐在上面留心專注地默默的吃。看見佛陀的安祥態度和威嚴面容,迦葉也被感染得默不作聲。
  • 佛陀故事丨 佛法如大海
    佛陀說:「我聽聞你的家鄉仍有大部分地區非常落後,而且當地的居民又很橫蠻暴力,我真不知道你是否應該到那兒弘法。」補納尊者答道:「世尊,正因為那裡的人仍是野蠻落後,我才需要到那兒說教。我可以教導他們慈悲與不需暴力之道,我相信我是會成功的。」「補納,如果他們對你喝罵詛咒,你又怎麼辦?」「尊敬的佛陀,那不算得什麼,他們還沒有向我砸石頭和垃圾。」
  • 佛陀成道處 菩提伽耶25歲佛陀等身像【見者得解脫】
    ——《入行論》這尊供奉在菩提迦耶佛陀成道金剛座處的正覺大塔內,最為殊勝的釋迦牟尼佛25歲等身像,被稱為世界比例最完美的佛像,與大昭寺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覺沃佛像和小昭寺8歲佛陀等身像,皆為佛陀在世時親自指導塑造,親自開光加持的三尊無與倫比的等身像,與佛真身無二無別,具有不可思議的巨大加持力,凡見者如睹世尊真容,見聞頂禮供養功德不可思議、必成正覺!
  • 生活在覺察之道中——鹿野苑佛陀初轉法輪度化五比丘
    非常開心可以把兩千多年前佛陀的故事分享給大家,佛陀初轉法輪開示的覺察之道,仍舊指引著人們,克服愁嘆、體證真理,走向真正的安樂和幸福。 馬勝(佛陀初轉法輪所度化五比丘之一)正在鹿野苑修習著苦行。一天,他坐禪之後,看到遠處有個沙門朝他而來。
  • 願正法久住
    阿難和大家聽了都淚流不止。後來大家商量光是這樣啼哭沒有甚麼用,要緊的是向佛陀請示,未來如何使正法久住。經過商量以後,公推阿難請問佛陀道:  「佛陀!世間上無論那一個修行者,如果他不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他就不能認識諸法的根本;他如果不修學『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八聖道,他就不是真正的修道者,就不能獲得自在和解脫。
  • 這才是「佛陀流淚」的故事,與魔王波旬無關……
    坊間流傳著一個「魔佛對話,佛陀落淚」的故事:佛陀在菩提樹下證道時,第六天魔王波旬派出欲界三女引誘佛陀不成,自己親率魔軍意圖阻撓太子成佛,最終在二十諸天護法神的協助下,魔王波旬大敗而歸。臨走前,魔王波旬如是對佛陀說:「我現在無法戰勝你,但到你末法時代,我會讓我的魔子魔孫們披上你的袈裟、破壞你的佛法、曲解你的經典、破壞你的戒律,扮成你佛門中人,來達到我的目的……」佛陀聽完,久久無語,只留下兩行熱淚。魔王大笑而去……故事很不錯,不過據考證第一次出現時間為2010年某論壇中。我們只想知道,佛典史冊曾記載過佛陀會落淚麼?
  • 佛陀開示人生本無常,善有善報的故事,從根本上解脫
    老婆羅門一到東花園,看到他的兒子和其他小孩一塊玩耍,便撲向前去,抱起兒子失聲痛哭,說道「兒子啊!我日夜都在想你,快跟我回去吧!」但他兒子卻面無表情地說:「愚痴的老頭啊!人生本無常,假為人子,須臾暫住。我現在已有新的父母了。你不如早點回去!」婆羅門聽了不知所措,非常痛苦,但也只得步履蹣跚地離開。
  • 【四法印】- 辨別佛法的真假正偽
    在釋迦牟尼佛即將示現圓寂的時候,有弟子曾詢問釋迦牟尼佛:佛陀圓寂以後,如果有外道或者其他人前來講法,並宣稱其所講內容就是佛法,我們應當怎樣去區分其真假正偽呢?佛陀回答說:在我圓寂之後,無論任何一種法門,或者任何一個人所說的內容,如果能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亦即三個法印,就是正法;如果不但不具備三個法印,而且與三個法印背道而馳,就不是真正的佛法。
  • 從王子到佛陀 佛祖釋迦牟尼佛的故事
    那出家人告訴他修行解脫之道,王子聽後,決計棄絕富貴享樂,刻意修行,以求解脫「老」「病」「死」苦。 悉達多王子請求父母允許出家修行,淨飯王和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許。他又向父母請求四願: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別。說若能滿四願,便不出家。淨飯王一聽,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 佛陀一生的言教——切記切記
    佛陀說:「一切苦產自於我們的心,心是所有痛苦的起源!如何調御心,令痛苦不再產生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無我』。無我則無苦,無我痛苦無處可以附著。」佛陀在世宣揚佛法四十五年,我們可以歸納出佛陀一生所說的法為:「緣起法」、「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攸關於人產生煩惱痛苦的原因和達到解脫自在、清淨彼岸的修行方法。
  • 佛陀涅槃前留給我們最後的遺教!
    阿難和大家聽了都流淚不止,後來大家商量光是這樣啼哭沒有甚麼用,要緊的提出有關如何使未來正法久住的問題來請示佛陀才是。經過商量以後,公推阿難請問佛陀道: 「佛陀!我們弟子大家禁不住傷感之情,有四個問題最後請示佛陀:「第一、佛陀住世的時候,我們大家依佛陀為師,佛陀涅槃以後,我們依誰為師呢?
  • 現場報導丨七塔禪寺傳授三壇大戒法會禮請達照法師作佛學專題講座
    達照法師說,所謂「結戒十句義」,即佛陀制定戒律的十種基本精神,換言之,無論佛陀制定的比丘戒250條,還是比丘尼戒348條,皆不出這「十句義」涵義的範疇。眾新戒認真聆聽(攝影:妙靜) 達照法師指出,戒律又名別解脫戒,因受戒能使身口意三業產生的種種煩惱,別別解脫,故名「別解脫戒」。
  • 如何修觀呼吸法,佛陀親自指點兒子修行
    有一天,佛陀和兒子羅睺羅著衣持缽一同入舍衛城。在途中,佛陀覺察到羅睺羅心中有自贊相貌莊嚴之不善念。就很鄭重地對他說道:「汝今當觀色為無常。痛、想、行、識皆悉無常。」羅睺羅在路上受到佛陀的如此鄭重教導,覺得佛陀必有深意,他無心入城了,趕緊回到祇桓精舍,在一棵樹旁,端身跏趺正坐,按照佛陀的教導觀修無常。
  • 「內觀禪」與「修行解脫」
    大概在2600百年前,悉達多太子發現了一條解脫的道路,它被稱之為「古仙人徑」。他找到這條路,並循之而解脫了生命中的困擾,因而稱為佛陀。什麼是佛陀呢﹖佛陀不是佛殿裡的三尊大像,那只是象徵意義。佛陀的真正意思,是指一個覺醒了的人。他在覺醒之後,繼而用了四十五年時間,無間斷的教示弟子,使往後的人們消除了生命煩惱的困擾。
  • 佛陀故事:五百女子矢志出家 佛陀無奈立八敬法
    五百女子誓死出家,佛陀無奈立八敬法。 「佛陀!她們已經把頭髮都剃去了,像是要作比丘尼的樣子,我知道佛陀的教團中沒有比丘尼的制度,但她們說,佛陀拒絕她們,她們也不肯回去,我看她們實在可憐得很。」 「我也可憐她們,但我更可憐一切眾生,更要正法永傳,無論怎麼樣你還是去回絕她們好。」
  • 佛陀為何不允許女性出家,是因為佛教重男輕女嗎
    如果我們出家僧團中出現了女性,那麼必然會毀壞正法,正法就不能久住世間了!並且在無量劫中,過去諸佛應化世間,從來沒有哪一尊佛度化女人出家的,未來也不會有佛度化女人出家。」阿難聽完後依舊懇請佛陀,希望佛陀允許姨母和五百女眾可以出家為僧。佛陀拗不過他,最終同意了,並對阿難說:「佛法的正法時代會因此減少五百年吶!」
  • 正法沒落的原因
    有一天,大迦葉尊者往見佛陀,討論:為什麼佛陀的正法會日漸消減。   我們是很恭敬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誡,我們很重視四禪八定。如果比丘、比丘尼和居士們不再修行定,佛陀的教法就會消減了。   為什麼呢?什麼是佛陀的正法呢?
  • 在安般守意經中 佛陀解說了專注感覺自己鼻息獲得解脫的具體方法
    散居在遠近鄉村比丘,聽說佛陀還將停留一個月,紛紛聚集到舍衛城東園,都想親耳聆聽佛陀的開示。對所有新近來到的比丘,繼續由跟隨佛陀已禪修成功的上座弟子,精心地指導他們修行,禪修功力日漸得到進步。在次月的月圓之夜,佛陀和眾弟子露天環繞而坐。
  • 佛陀的八正道
    佛陀在教言中描述了一條通往解脫的可行之路。古時佛教對於路的隱喻,引用了這樣一個概念:「明確的通道」——它能讓一個人通過難以穿越的森林。正如一個人攜著整個自身在森林裡穿梭,心靈修行者們則是帶著所有的一切走向佛陀所指的路。世間的路,無論是否有人走,它都存在。而成佛之路卻只能由自己摸索。它由我們的精神、心靈和身體三方面的修持而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