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記者包勇11月16日發自杭州
日處理垃圾400噸的垃圾中轉站,剛選址杭州市錢江新城,就遭到周圍數萬居民抵制;
日處理垃圾500噸、號稱「花園式」垃圾中轉站,選址拱墅區,同樣受到居民反對;
……
市民期待就近能有垃圾扔放點,但是面對突如其來的城市大型垃圾場,還沒有聞到氣味的市民早已經捂上了鼻子。畢竟,誰都有一個心理——不想生活在垃圾中轉站邊。
但是,城市須良好地運行,總有一處地得有垃圾中轉的位置。
記者今天從杭州市規劃局了解到,今後,規劃圖上的藍色市政設施標誌將具體註明土地用途。同時,出讓土地周邊500米內的市政規劃情況,將作為出讓土地合同的附件,開放商必須告知市民。
這樣,垃圾場不再搞臨時「突擊」,居民也可作出自己的居住選擇。
案例一
錢江新城建垃圾中轉站遭市民反對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環衛車輛駛入新城
4月17日下午,家住杭州市錢江新城金色家園的退休教師顏端綺在路邊小攤販處買菜後散步回家。
這個新城的「年齡」才幾年而已,道路、樓房……,一切都是新的。
穿過姚江路與秋濤路交叉口,沿木材新村北面圍牆走時,顏老師發現圍牆上有一張海報——《杭州市擬控規調整地塊公示圖》,圖上有200字左右的文字說明。
在《公示圖》上,稱將把原規劃中的D-15地塊固廢轉運站、公交始末站和商用辦公用地三宗用地功能統一規劃,調整為建一個佔地1.58公頃(約24畝)的D-15固廢轉運站綜合地塊,地下是垃圾中轉站,地上是公交始末站和商用辦公樓。建成後,垃圾中轉站每天將運送400噸垃圾。
規劃公示被醒目地貼在了市民目所能及的地方,一下子,消息在居民中炸開了鍋。周圍有七八個小區數萬居民,還有幾所學校、幼兒園,另有一個規劃中的中學。居民們不相信這裡也能建垃圾中轉站。
隨即是居民們的四處交涉,有關部門告訴居民,此事已有先例,上海靜安區建造生態型花園式中轉站已有了很好的實踐,杭州要借鑑其先進經驗。
5月20日,金色家園及金都華府的業主代表一行五人自駕車到上海靜安區的固廢中轉站進行了實地考察,其中的一條考察結果是——「汙染比想像中嚴重,特別是空氣,周邊居民苦不堪言。垃圾站作業時間是晚上七點到凌晨兩三點,車輛進出頻繁,壓縮處理後由重型車輛裝運到填埋場,這種車進出時的噪音很大。」
附近小區一位業主表示,按400噸的處理量來看,如果每輛大型垃圾車的載重量為6噸,需進出各7車次才能處理完。
「按8小時作業時間計算,平均每小時2車次,幾乎每半小時都有車輛進出,試問你願意在這樣的環境中過日子嗎?這14車次的裝卸、運輸、洗滌能做到不汙染環境嗎?」
「由於市民反對,市委、市政府最後決定,錢江新城不建造垃圾中轉站,由政府增加投入,在錢江新城增加運送垃圾車輛和人員上,直接將垃圾運到填埋場處理。」杭州市規劃局局長陽作軍說。
在維權市民與政府之間的選址博弈中,政府在充分考量與體恤民情中,做了妥協與讓步。
案例二
垃圾場再美也是垃圾場
拱墅區垃圾中轉站遭市民反對而另選址
就在錢江新城居民抵制建設垃圾中轉站的同時,這座城市的另一端——城北拱墅區居民也在抵制計劃在他們家門口建造的一個地下垃圾中轉站,這個中轉站日處理垃圾量為500噸,初步的選址位於拱墅區石祥公園西側的地下。
按照設想,整個設施將採取生態處理的辦法,成為不臭不髒,讓人幾乎看不到汙跡、聞不到臭氣、聽不到噪聲的垃圾中轉站。
然而,儘管這個「花園式」垃圾中轉站將裝備眾多的截汙除臭設施,垃圾的處理也在地下,這項意在解決城市垃圾轉運的新構想還是引來了周圍居民的強烈反對。
在石祥公園周邊,近年來新建了信步閒庭、南北西岸、銀樹灣、風景大院等多個樓盤,還有杭州文瀾中學、賣魚橋小學分校等學校。
銀樹灣的業主們認為,他們無法相信,拱墅區這個離自己小區只有三百多米的垃圾中轉站,建成後對周邊環境能完全沒有影響。
更有業主們找出了名為《生活垃圾轉運技術站技術規範》的國家行業標準,其中關於轉運站選址明確規定:轉運站應避開立交橋或平交路口……若必須選址於此類地段時,應對轉運站進出通道結構進行優化或完善。而石祥公園緊貼著高架下橋口,又處於石祥路和通益路交叉口,業主們認為,在這裡建造垃圾中轉站,有悖相關規定。
「運河是歷史文化遺產,周邊需要有美麗的配套。運河邊建垃圾中轉站肯定影響運河、拱宸橋西的未來發展。」信步閒庭業主陳先生比較擔心垃圾中轉站排出的廢水問題。
「目前,拱墅區共有17個垃圾中轉站,大多數是一些日處理量在20到50噸左右的小型站,處理量小且分散,不利於垃圾收集中轉。」拱墅區城管辦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果這個大型的垃圾中轉站建成,全區將可撤銷大約一半的小垃圾中轉站。
這名工作人員說,為了這個地下垃圾中轉站的選址問題,他們也大傷腦筋。原本打算將這個地下垃圾中轉站設在石祥公園那裡,後來怕老百姓不願意,所以又往外挪了挪,挑了現在這個離附近小區更遠的地點。
「今後建成的垃圾中轉站用地面積為12000平方米,而石祥路以北已經沒有這麼大的地塊了。如果選擇再遠一點的地方,那就是餘杭區了。這樣垃圾運輸路線就更長,失去了垃圾中轉的意義。」工作人員透露,現在這塊地塊只是當初考慮的候選地塊之一,雖然該地下垃圾中轉站選址還沒有確定下來,但目前基本上已將其排除。 如今,有關人員還在查看其他地點,以便找到更為適合的地址以達到中轉站建設的環境效應和社會效應的雙贏。陽作軍也表示,拱墅區垃圾中轉站選址只是有關部門的意向,並沒有正式上報到市規劃局。
政府亮招
一
市政規劃用地將註明具體用途
用兩年時間改造69座垃圾中轉站
國內城市垃圾中轉站建設一直備受垢病,其尷尬處境折射出城市管理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博弈。
「最主要原因是規劃圖太專業,很多市民看不懂,一般規劃圖是用顏色代表土地性質,比如藍色,表示規劃市政設施建設用地。」杭州市規劃局局長陽作軍說,有關部門可以根據城市的發展,選定適合的藍色區塊,建造配套的市政設施。
說起這兩起市民反對建造大型垃圾中轉站事件時,陽作軍有些無奈:「比如錢江新城,其實早在2000年就已經規劃建造垃圾中轉站了。」
「錢江新城是一座全新的城,沒人住的時候,城市管理部門也就不會考慮建造垃圾中轉站,隨著錢江新城的發展,居民不斷入住,建造垃圾中轉站的事情就提上了議程。」陽作軍說,在人口居住密集區,建造配到的服務是必要的。
陽作軍補充說,國外城市比較流行的收集垃圾方式的是,市民把垃圾袋放在家門口,由環衛工人拉走,然後在垃圾中轉站內進行分類處理、打包,最後再運到垃圾場進行填埋或是焚燒。
「為了能讓市民看懂規劃圖,今後的規劃圖,除了用顏色表示土地性質,還將提早規劃,在規劃圖上標註土地具體的市政設施項目名稱。」陽作軍表示,一旦明確具體的市政設施項目建設,還將在用地現場設置廣告牌,讓市民知道,這塊地的用途是什麼,市民再考慮是否在這附近買房子。
「今後一些重大市政工程,如大型垃圾場中轉站、變電站等,在周邊項目還沒開工之前,應儘早規劃儘早建設。」陽作軍說,其實,為了能夠讓市民清楚城市規劃,市規劃局想出了不少點子。
去年,市規劃局與市土管局決定在出讓土地合同裡增加了一條:出讓土地的周邊500米市政規劃情況,包括變電站、公交車站以及垃圾站等,作為出讓土地的附件,附件的內容開發商應以適當的方式體現。
但由於沒有硬性規定,開發商能不體現的儘量不體現,體現也只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市民經常被蒙在鼓裡。這個辦法最終難以落實。
「現在,我們正和土管局商量,明確在出讓土地合同上註明,開發商必須告知市民土地周邊500米內的市政規劃情況。」陽作軍說。
據了解,目前,杭州主城區共有垃圾中轉站69座,其中中型的,即日處理垃圾150噸—450噸的3座;小型的,即日處理垃圾150噸以下的66座。
主城區95%的生活垃圾,就是通過這69座垃圾中轉站轉運的,剩下的5%生活垃圾通過直接清運,即從垃圾的源頭直接收集後運至處置場。
由於各種原因,這69座垃圾中轉站,其中有39座位於居民小區內部。由於垃圾中轉過程中,存在著因垃圾汙水滴漏等引起的臭氣、作業過程中產生的噪聲、垃圾暴露在外的視覺汙染等問題,垃圾的集中和處理成了一個難題,經常會受到市民投訴。
陽作軍表示,杭州將探索新的垃圾運輸中轉模式,在試點基礎上,力爭用兩年左右時間,對現有69座垃圾中轉站進行提升改造。
二
探索垃圾運輸新模式
垃圾直運取消中轉
11月上旬,經過了幾個月的摸索,杭州似乎已經找到了有效解決垃圾運輸問題的新模式,那就是採取垃圾直運取消中轉環節。
「杭州市將不再新建垃圾中轉站,原有的69個垃圾中轉站,兩年內將進行徹底改造和縮小,目的是要讓杭城每個角落都聞不到臭味。」杭州市有關領導在會上表示,新規劃、建造的小區,要把垃圾直運所配套的設施、場地考慮進去,交付使用後可採用直運。
考慮到垃圾中轉站作業的噪聲、垃圾發酵後產生的異味等問題,目前,杭州對5個試點垃圾中轉站的壓縮箱體進行了改造,將空箱子發到中轉站,把垃圾收集起來後密封壓縮。壓縮好後,箱子不打開,由運輸車輛連箱拖走。
不僅是垃圾,就連運送垃圾的車輛,杭州也要一管到底,消除垃圾車對周圍住戶的影響。杭州市城管辦主任陳祥榮表示:「天子嶺垃圾山體開掘處,通過削坡覆綠,可蓋一個停車場,能停放350輛垃圾車,垃圾車可以再填埋場過夜,每天車輛進出統一進行清潔,專人維護。」
陳祥榮說:「今後,中轉站不再是垃圾敞開式的搬運場所,所有垃圾將密封在廂體內「周圍老百姓就不會聞到臭味。」而對於杭州垃圾無法實現直運的老小區,杭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說,目前正在考慮使用電動清潔三輪車,單車運輸量達到0.75噸,在運輸過程中不會存在垃圾飄落、廢水滴灑的現象。不過,他強調,垃圾直運車輛不僅要更新,運輸路線、時間,全部要向老百姓公示。
據了解,目前杭州主城區垃圾直運時間已排定:11月,西湖景區啟動垃圾直運;12月,上城區啟動直運;明年春節前,西湖區、拱墅區啟動直運;明年3月前,下城區、江幹區將全面實施垃圾直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