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印章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每一個印章的背後,都刻著不一樣的故事。印章一直寄託著篆刻者的一份心思,擁有者的一顆靈魂,以無聲訴有聲:淡泊的處世態度;深厚的文化底蘊。舊艾葉綠印石,經幾百年變化,表面轉暗沉,遠看像黑石頭,近看似墨玉。這枚明清時代的艾葉綠印章,皮殼老辣 自然包漿渾厚 造型漂亮的貔遒鈕老印章。
打燈在燈光下,艾葉花紋蔥翠,帶藍色瑩光,如雨後的萱草,潔淨、鮮嫩,黃中透綠,綠中透黃;紋理清晰、澄澈,瑩光內斂。
這枚艾葉綠老印章外樸內華。凍石狀,半透,平光下呈黛綠色.在強透光下觀其肌體,色澤嫩綠,晶瑩剔透,勝似美玉.手感爽利,不澀、不堅、不燥,具備了上等壽山石「細、潔、潤、膩、溼、凝」的六德要素。
中國印章文化與書法、繪畫、詩歌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藝術,可見中國印章文化在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中有著的重要地位。從古至今,印章一直為文人心靈和思緒的寓體,陸遊有詩云「花如解語還多事, 石不能言最可人」,印章以其特有的色、紋、韻、剛、柔、形,無言地傳文達意,以無聲勝有聲。清卿作艾葉綠印章,塗上一點白茶油後,獸鈕艾葉綠老印章在自然光下頓時神採煥發,瞬間色澤嫩綠碧若春草,色如艾葉初生青翠可愛,晶瑩剔透勝是美玉沁人心脾,論稀有堪稱一絕。
印章的質地古今不同,先秦以及秦漢時期多用銅和玉,也有用金銀的。唐代以後,印章材料增加了艾葉綠,象牙、犀角、陶、瓷等。元末及明代以後,多用石材,石材中又以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為最佳。
艾葉綠是聞名遐爾的壽山石中最為稀有和珍貴的品種,被人譽為"壽山三寶"之一。由於它色如艾葉般青翠嫩綠,質又細膩溫潤、脂凝通靈、瑩潔無類,在歷史被人視為珍品、神品,眾印章石之首。它不透明至微透明,所見一般為黃綠色,深綠色如同艾葉者很少,最為珍貴。排在明代《閩雜記》中也有類似記述:「坑距山裡許,石皆五色,水坑以綠為貴,所稱艾葉綠也。」
南宋梁克家《三山志》記述:「花石坑隔壽山十數裡,其石紅者、泔者、紫者、髹者,惟艾綠者難得」。明代謝在杭評壽山石以艾綠為第一。可見古人十分推崇艾葉綠,甚至尊為壽山石之首。清代毛奇齡《後觀石錄》中,形容其色澤「綠色通明,而底漸至深碧色,獨其住處稍白,則艾背葉矣……」。又曰:「上半如碧玉,下半……,又如西洋玻璃瓶。」清代鄭傑《閩中錄》中也稱「艾綠,色如艾葉初生,青翠可愛,不可多見,大者尤難」。艾葉綠的質於與色,綠而通靈者難得,青翠碧綠者可愛。綠又稍白者,艾背綠也。
又曰:「上半如碧玉,下半……,又如西洋玻璃瓶。」清代鄭傑《閩中錄》中也稱「艾綠,色如艾葉初生,青翠可愛,不可多見,大者尤難」。艾葉綠的質於與色,綠而通靈者難得,青翠碧綠者可愛。綠又稍白者,艾背綠也。
此藏品為壽山艾葉綠印章,豎行方正貔犰鈕老印章29*29mm,通高:60mm,重106.2g,印文:「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抒發了作者曠達豪邁的處世精神,意指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裡雄風。
色如艾葉般青翠嫩綠,質又細膩溫潤。在強光之下的紋理清晰可見,通體呈半透明狀,碧色幽遠。近觀石性較軟而不透明,實則綠色通明,投於清水中略遜於翡翠,青翠欲滴,甚是動人。用手觸之,石細如嬰膚,有一種石中分泌油脂的感覺。不火不躁,端莊秀麗,包漿渾厚,老氣畢顯,石質較軟。方艾葉綠印章石,不光印材珍貴,更是歷史文化沉澱的體現,是難得的寶物,可遇不可求。
中國印章歷史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它一直為文人心靈和思緒的載體,是彰顯使用者的權威性與身價地位。飽含深邃歷史、精湛工藝、親和人文精神的民族傳統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