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篆刻藝術精賞-宋元印章

2020-12-13 天津印社

中國篆刻藝術的發展、衍變基本上可以分為二個時期,即以宋元為界限,前期是自為的發展,以實用為主要功能。後期(明清至當代)是藝術欣賞為主要功能,是自覺的傳承。宋元印就處於上承秦漢,下啟明清的重要時期。宋代、元代的大量文人參與印章製作並使用,是篆刻藝術自覺的開始。它從唐代發端,經宋元醞釀並初成體系,既是秦漢印章藝術的發展和延續,也開啟了明清流派印的發展,是中國印章史上重要的轉折時期。

宋元印章藝術,無論形制、內容、用途以及藝術形式,相對戰國、秦漢印而言都變得多樣、豐富。有形制巨大的官印與小巧的私印,有表現文人情懷、個人信記和圖案符號等印章,還有宗教、民族專用印,以及使用楷書、隸書、花押等印章,異彩紛呈。

五代及宋(含遼、夏、金)的官印形式基本上延續了唐代官印製式,後經發展並逐漸規範化,產生了注重均衡的九疊文印。這一時期印章文字的篆法是採用與唐官印一樣以小篆為主(也有借鑑漢字而創造的契丹、西夏、八思巴文),並吸收漢華印篆,它追求印文的流動均淨、布局的平正均衡,為填充印面空間對筆畫加以曲、疊處置。縝密、理性、繁複開始成為宋代官印標準範式,逐漸喪失了唐官印的印文布局生動、質樸的風格。如果說宋代代官印尚有部分形式自然、質樸的上乘之作,那么元代官印則演變成了完全程式化印章形式,印文的書法意味為程序化的線條分配所淹沒,為歷代印人所輕。同期還有部分楷書、隸書的官印,它們大多造型古樸,亦具有很高藝術欣賞價值。

鑑藏印(含私印),是唐宋時期社會所興起的對書畫、圖籍等收藏、鑑賞風氣的產物,相對官印而言其形制更為自由、多樣。從風格形式上區分,有古璽風格、漢印風格、細朱文風格、 九疊篆風格、楷書風格、圖案印風格、花押印風格等。這類印章尋源秦漢,同時又吸收唐官印形式,形成了文雅、清麗、疏朗的具有「書卷氣」的印章形式。印文內容既有代表皇帝年號印章如「宣和」,也有書畫家創作署款的私用印如「米芾」,以及文人的齋室印、閒章等,對後世的影響巨大。

宗教印及花押,它們大多形式特別亦是印章藝術的一朵奇葩。宗教印是指宗教活動的專用印章,有宗教術語印、寺名印和藏經印等,主要用於宗教活動,部分印作為某種象徵被賦予超出現實世界的種種意義。花押印是宋元時期人們在文書、字畫、契據上作憑信的草書籤名或代替的特殊符號,作為信憑被民間大量使用。在元代又統稱「元押」,有漢措、八思巴文和圖像等入印。

宋元印章

上明圖書

四字朱文鑑藏印。其線圓勁流暢,因鏽蝕而殘損,邊欄細亦缺損,整印呈現古樸的氣息。字形布勢左邊「圖書」 二字穩定平實,右部「上明」 二字各成欹側,互相呼應。全印形式風格承繼唐官印,但相對更為文雅、溫和。

蕃漢都指揮記

六字長方形官印。此印線條凝重渾厚,線勢橫平豎直,邊界線較文字線細勁,上、下殘損無邊。楷書入印的章法布局也極有趣味:左行寬、右行窄,文字均作大小的嵌合、對比變化,以直線構成為主(無楷書特有的提按等裝飾性筆畫〕,間有曲線對比。由於年代久遠,印面四邊僅能鈐印出左右兩邊,使全印呈現一種別致的古雅氣韻。

都檢點兼牢城朱記

多字長方形官印。此為楷書朱文官印,結字寬博、樸實,線條樸拙圓勁,章法排列錯落隨意。左、右二行中軸線波動,印面構成左緊右松而富於變化。雖有邊欄線的規整厚直,但整印仍具有活潑生動的意態,無官印之莊嚴態勢。

首領

西夏白文官印。此印為鑄造印,西夏文,右起橫讀。該印形式受宋代疊篆官印的影響,並把朱文反作白文,印面分割布勢理性,追求平衡對稱,文字結實安穩,線條粗重沉穩,富有彈性,呈現流暢而樸拙的趣味。

秦成階文等第二指揮諸軍都虞侯印

此為多字朱文官印。該印應為「蟠條」印,小篆入印,線條遒勁圓轉,無明顯粗細變化,有鏽蝕殘損。章法布局為平穩、繁茂之勢,並且作「繁大、簡小」之安排,如「文」字佔格小而「等」字筆畫多而佔空間大。由於官印具有莊嚴規整之要求,因而結字構成沒有作大的動蕩之態,只是在部分文字的小空間內作了小許變化以求全印之通活,如「成」右傾勢,而「都」為左側狀。全印呈現謹嚴自然、圓轉流暢的風貌。

永安都虞侯記

此為六字長方形官印。從印拓看,具有「唐官印」風格。印文線條及邊欄有鏽蝕,線條形質豐富多變。線形以「彎弧」 構成為主,呈「遊絲」狀,經方圓、疊加等使轉組合,極具「動勢」。在章法構成上,文字為小篆,隨形作了寬、扁分布以及伸縮的變化以適合印面形態。由於年代久遠,「蟠條」的變形、殘損、碰壓,使印面整體呈現自然古樸、通活的意態。

寧晉引納朱記

此為六字官印。該印線條圓勁、流暢,有斷損,邊欄較粗,其印形式為後世「圓朱文」印之先聲。全印構成組合方的獨特之處為文字的殘缺斷損,應屬時間的「創造」。其部分印文幾乎無法認讀,但在布局上恰好形成了空間的「疏」、「密」分割以及線序「直」、「曲」排列與字勢「動」、「靜」對比,如印中、下部的「疏」、「曲」與上、右部的 「密」、「直」變化等等。全印因斷損而使印面更顯古樸、和諧、空靈。

壽光鎮記

此為方形楷書官印。該邊界線圓潤流暢,文字線條細勁,雖為楷書入印,但起收、停頓、使轉如作小篆,「線感」強。只「光」字起點有楷法之貌,在章法構成上,既有直、曲線的巧妙運用,也注重文字的疏密對比以及字勢的欹正變化。因而全印既具有官印之莊嚴,又不乏活通自然。

新浦縣尉朱記

宋代長方形官印。此印線條細勁勻淨,線勢橫豎平直、圓轉流暢,結字布勢平穩均衡,空間分割均等。文字線較邊界線細勁,整印勻稱規正呈平實端莊之貌,雅致自然。

右策寧州留後朱記

此印為隸書入印。從印拓看線條起收動作清晰,線條細勁有力,筆道生動自然,具有一定的裝飾性。章法布局為單行且上下相疊粘連(「右一州」為一組、「留一記」 一組),但為避免均等板滯,整行分別做適當的挪移呼應變化,如上組字中軸線向左靠,下組字則為右側傾斜。在整行字上、中、下三部並列中也作了欹讓的處理。同時,邊欄線也有粗細、斷連的變化,使印面構成呈現既有「官印」嚴謹又具率真自然的藝術趣味。

昏爛鈔印

元代政府註銷舊紙幣用印。此印界格粗而文字有粗細變化,釆用楷書風格的宋版字入印。布局上排列齊整均衡,文字筆畫相連,線條橫平豎直、厚拙含蓄。「爛」字撇、捺線條飄逸流暢,有如筆鋒寫出。由於為官方用印,全印構成氣息具有官印的嚴肅性,但不乏活通態勢。

元從都押衙記

此為楷書官印。印面布局平穩均衡,自然大方。從印拓看,印面線條圓通遒勁,富於變化。各字形構成稍作大小變化,結字布局互有欹側呼應。因鏽蝕的緣故,各字均出現殘損斷缺,而在印拓出現了類似書寫的「漲墨」,如「都」;「枯筆」,如「元」,別具韻味。

米□(僅此提供此次部首:左黹、右犬)

二字朱文印。此印線條圓轉流暢,飄逸瀟灑。文字結構受 「九疊篆」影響,布局妙巧。全印注重對稱均衡,「黹犬」字以黼黹犬紋替代,既簡化了印面,又使印面具有圖案般的裝飾性。

汝南郡(押)

此為元代長條形押印。該印採用小篆文字入印,結字風格類唐官印。線條作圓轉盤曲變化,流轉含蓄。章法布局自然疏朗,文字為均衡相疊勢,邊欄略有變形、缺損。整印呈活通、淳樸的趣味。

雞(肖形印)

元明之間印。此印動物造型生動,印內布局均衡。邊欄線起止轉折細微清晰,全印風格呈樸拙自然的氣息。

相關焦點

  • 學習篆刻打基礎:不被篆刻人重視的隋唐宋元,印章界究竟發生什麼
    歷史從漢晉走向隋唐宋元,社會進步,科技發展,使實用印章得到了相應的發展,最明顯的大趨勢是幾條:1、鈐蓋材料改變:造紙術成熟,從封檢封泥轉變為鈐蓋紙張。既不受官印官職內容的限制(比如官職印章),也不受所屬權內容(比如名章)的限制,同時也不受鑑藏印的語句限制(比如某某收藏,某某鑑定等),後又因篆刻材料石質印材料的發現(王冕或者文彭),文人們自己開始動手刻印(沒有發現石料前,文人們刻不動玉、銅等材料,只能由手工匠們來製作印章,而文人自己只是寫寫印稿,所以,在石料出現之前,所謂的篆刻並不是完整的篆刻藝術,因為文人不參與刻石。)
  • 中國的印章與篆刻藝術:方寸之地 氣象萬千
    各種藝術形式的產生和發展,都與特定民族的生存環境及生活內容緊密相關。在中華文化的演進過程中,印章及篆刻藝術集中反映了先民們從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的聰明才智。   中國的印章最初也是用在制陶工藝方面。古人在石制或陶製的印面上雕刻花紋,先在溼潤的泥坯上鈐蓋出印跡,然後燒製成陶器。這類原始陶印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多次出土。進入青銅時代後,印章的材質也轉變為銅製。
  • 中國傳統文化——篆刻印章,小小方格成就多彩!彰顯身份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篆刻印章,小小方格成就多彩!彰顯身份地位在我們的名揚固化中,多件許多的印章以及許多的篆刻文字。那邊都是我們的篆刻印章文化。很多時候一個人的篆刻印章,都可以代表著一個人的身份甚至說是地位。
  • 篆刻印章風水效應
    篆刻印章風水效應旗是使命、理想、目標、祝福,鼓是行動、奮鬥、進取、努力,印是通過勤奮打拼取得的名譽、地位、權力、聲望。印在風水中,具體而言就是印章,俗稱圖章,「橡皮圖章」是對有名無實的諷刺。中國古時,印是權力象徵,面相中,眉心對上的位置是「印堂」,「印堂」是面相十二宮之首——命宮。
  • 西泠八家篆刻印章成拍賣亮點
    傳統篆刻印章     中國印章文化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應該說每一方收藏級印章的背後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它是實用與藝術的結合體,是具有悠久民族文化傳統特色的藝術瑰寶。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印的採用、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印章已經逐漸成為收藏的新門類,並在拍賣市場上連破驚人紀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收藏家。   「西泠八家」篆刻印章成拍賣亮點   印章,又稱「印信」,自古至今是信用的證物和權力的象徵,中國的印章歷史,源遠流長,印章三千年,是一部印信史,更是藝術史。
  • 賞析| 品位方寸大千①漫談篆刻
    本期,我們從李剛田對中國篆刻史的簡要梳理,開啟欣賞篆刻藝術美之旅。  現代意義上的篆刻藝術,由古代的實用印章演變而來。印章和篆刻在一般意義上可以通用,但是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兩者卻是有所區別的。篆刻創作指向審美——儘管其長期以來一直帶有實用的意義:印章製作指向實用——儘管其從一開始就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審美因素。簡言之,印章是實用的,篆刻則是藝術的,這已是約定俗成的概念了。
  • 三千年的篆刻藝術:篆刻,比紙筆更早誕生
    原創 紀實人文頻道 紀實人文頻道中國篆刻藝術是書法和鐫刻結合來製作印章的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
  • 六個最靈魂問題,韓天衡,王鏞,石開等十幾位當代篆刻名家談篆刻藝術...
    一、篆刻藝術與市場現狀 韓天衡: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篆刻藝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全國有很多印社,一直很活躍,篆刻創作與印學理論都碩果纍纍,出現了一批出色的中青年篆刻家。2001年的APEC會議我們以篆刻名印作為國禮贈送,2008年奧運會以「中國印」作為會標,這些都為古老的篆刻藝術走出國門、擴大認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韓天雍《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講座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舉行
    為配合正在展出的「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增進廣大觀眾對中國印文化輻射力的了解,本次講座邀請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導韓天雍先生主講《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學家、書法教育家韓天雍教授長期深研書法篆刻藝術,且精通日語,曾作為日本文部省特聘教授十幾次赴日授課,與日本藝術界有廣泛的交往。著有《日本書道史》《日本篆刻藝術》《三筆三跡》《中日禪宗墨跡研究》等。
  • 篆刻在指尖流淌——記胡寶全的篆刻藝術
    含蓄與鋒芒、挪讓與屈伸,我市篆刻藝術家胡寶全將篆刻藝術演繹得淋漓盡致。刻章世家 傳承篆刻藝術出生於篆刻世家的胡寶全,從小就愛上了書畫藝術。「刻章」對於胡寶全來說是最熟悉的兩個字眼。胡寶全從他「為人民服務」的雷鋒包裡掏出了自己的篆刻作品,給筆者介紹起了篆刻藝術。18個形態各異的印章,整齊有序的鋪滿在厚紙片上。「章法的剛與柔、拙與巧、直與曲、方與圓都蘊含著文字哲思。」胡寶全指著紙張上的篆刻對筆者說道。
  • 河南安陽:他與石頭、鋼刀結緣,篆刻印章一萬五千多方
    河南安陽市,他與石頭、鋼刀結緣,篆刻印章一萬五千多方。楊向東,男,1949年5月出生於河南省安陽縣都裡鄉,1969年12月參軍入伍,別號:千印富翁。(王建安 攝影)楊向東自幼愛好書法篆刻藝術,長期堅持業餘自學。
  • 印章的種類二篆刻講堂四十六
    將古代兵器上的殳篆隱如印章,他的主要的特點是文字結體盤曲重疊,而鳥蟲篆印最大的特點是除了印文文字盤曲摺疊外,常常在字之末端或短筆畫處寫成鳥、蟲、魚等動物的形象。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入印的文字進行藝術的裝飾處理,使印文更加富有意趣,更加的豐富多彩。
  • 篆刻也可愛 大俠自製九陰真經門派印章
    3D真武俠網遊九陰真經以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武俠文化為己任,其唯美的中國風遊戲畫面,充滿古韻的遊戲設定,將現代數位技術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篆刻藝術,是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結合,來製作印章的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 中國印章史:篆刻如何從一門工匠技藝,演化為文人士大夫的藝術?
    到了元代,趙孟、吾丘衍等人開始自己在印章上寫篆書,印章從實用功能漸漸成為文人士大夫專門的藝術。到了明代中後期特別是萬曆以後,印章發展更加迅速,印人身份也越來越得到文人的認可,文人也不斷參與到印章的藝術實踐中,印人和文人的身份也不斷處於游離的狀態中。
  • 零基礎學篆刻:隋唐宋時期的印章
    唐代印章還有新事物出現,一是齋館印,中國印章史上最早的齋館印是唐代丞相李泌的「端居室」印,後世的文人齋館之印,均發源於這方漢白文印式的齋館印,如圖:到了宋代,鑑藏璽繼續發展,宋微宗趙佶是大書法家,也是大畫家,據《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裡收錄,他的鑑藏印有14方之多,最典型的是「宣和七璽」,如圖:
  • 創業印章首屆DIY手工篆刻文化活動完美落幕!
    本次活動由深圳市創業印章科技有限公司主辦,特邀深圳市書法院趙永金院長」親自講述篆刻文化,並教現場大家如何雕刻。活動當天共有30多人參與並感受體驗了篆刻技藝,現場藝術氣息濃厚...  為了讓活動兼具欣賞性與參與性,本次活動一共設四個區域,分別為:籤到區、篆刻體驗區、拍照抽獎區、玉石陳列區,所有工作人員統一身著古裝接待來賓。
  • 南苑好人董保元捐贈社區395枚篆刻印章
    中國江蘇網12月24日南京訊 一部十幾釐米厚的中國篆刻大字典、幾把打磨得十分光滑的刻刀、一堆青田石,南京建鄴南苑街道吉慶社區耄耋老人董保元與篆刻共度了近三十年,他將二十多年來嘔心瀝血創作的395枚篆刻印章捐獻給社區,為創建「黨建引領 文化文明 宜居幸福」的品牌社區貢獻了一份耄耋老人的力量
  • 篆刻好學,九點看懂印章之美
    理法是篆刻的道理、法度,篆刻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可追溯到甲骨文時代。有著深厚的歷史沉澱和傳承,有相當完善的法度。各個歷史階段也有不同的審美情趣,秦印、漢印有所不同,但是都遵循金石的獨有味道,就是金(刻刀)與石(石料)碰撞產生的獨特美感。
  • 大二男生篆刻印章贈畢業學長
    以石為紙以刀為筆 迷上傳統文化技藝大二男生篆刻印章贈畢業學長圖為翟基旺和他的篆刻印章楚天都市報訊(記者柯稱通訊員任麗瓊唐穎)兩天時間、十餘道工序、全手工製作……換來一份有溫度的畢業禮物。昨日,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大二學生翟基旺,將親手篆刻的印章交給大四學長陳雙雙。「畢業之際,祝你笑容長展,前程似錦。」翟基旺向他解釋印章上刻著的「長樂」二字。兩年來,翟基旺共完成了42件篆刻印章,其中大多數送給了師長及同窗好友。「篆刻是一門以石為紙、以刀為筆,拙巧結合的藝術,是一種將思想與情感放諸於方寸之間的修為。」
  • 篆刻印章送老師,這樣的畢業典禮有意思
    一枚看似簡單的姓名印章寄託了學生的真情期望這塊由駱珂笳為鹹曉婷老師獨家定製的印章,大小約2.5釐米見方,看似只是簡單地用鳥蟲篆刻(先秦篆書的變體,是屬於金文裡的一種特殊美術字體)寫了姓名,但除了感謝鹹曉婷老師對他的諄諄教誨,這方印章還包含了更深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