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骨文到璽,從朱文到閒文印,從權力與信驗的標誌到一門具有審美價值的學問,篆刻藝術已走過幾千年。含蓄與鋒芒、挪讓與屈伸,我市篆刻藝術家胡寶全將篆刻藝術演繹得淋漓盡致。
刻章世家 傳承篆刻藝術
出生於篆刻世家的胡寶全,從小就愛上了書畫藝術。「刻章」對於胡寶全來說是最熟悉的兩個字眼。「父親是個刻章的行家,兄弟姐妹也都從事篆刻,家中也有不少篆刻方面的書籍,對於篆刻,我是耳濡目染。」胡寶全說,有時,也會跟著父親去小東街做點刻私章的生意。
1982年,胡寶全高中畢業了。由於家庭經濟不寬裕,畢業後,胡寶全進入了內江市銘牌廠,從事篆刻作業。進入銘牌廠之後,胡寶全開始全面系統地接觸篆刻藝術,學習篆刻知識。「每天晚上我都會抽半個小時的時間看書法書籍,練習毛筆字。」胡寶全說。
在銘牌廠的歷練,胡寶全的篆刻技術已初見真章。3年後,胡寶全迎來了人生的第一位篆刻師父——李文馥。「廠裡每接到一單生意,篆刻技師們10人一組,一般1人製圖,其餘9人雕刻,分工完成任務。」胡寶全說,李文馥老師總是手把手地教,包括書法、製圖、刀法、字體所需的勁道把握度等,都一一傳授。李文馥的言傳身教,2年時間,胡寶全的篆刻技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如今,胡寶全從事篆刻業已32年。篆刻不僅是胡寶全的工作,也成了他的一大愛好。目前也是內江市刊刻工藝聯社的一名成員。平日裡,胡寶全也會應朋友請求,抽晚上的時間,給朋友篆刻,比如一個名字、一個句子、一段話……
「家中的2套《20世紀篆刻名家精典》、那6本工具書,我每天都會翻出來看。」在胡寶全看來,篆刻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成為真正的篆刻高手,需要書海泛舟,了解書法、繪畫、雕刻、歷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知識文化。
揮刀見真章 落刀有詩情
篆刻是書法與雕刻相結合的產物,古人也稱刻刀為鐵筆。胡寶全從他「為人民服務」的雷鋒包裡掏出了自己的篆刻作品,給筆者介紹起了篆刻藝術。
18個形態各異的印章,整齊有序的鋪滿在厚紙片上。「章法的剛與柔、拙與巧、直與曲、方與圓都蘊含著文字哲思。」胡寶全指著紙張上的篆刻對筆者說道。
比如,『同舟共濟』四字的排列順序,應按照古文順序,從右到左。舟字是一個象形字,經過胡寶全的雕刻,如一葉扁舟,搭載著「共濟」二字,字形與字意天然合一,栩栩如生。「篆刻以前規定是用小篆,若參加書畫畫展,也可以使用其餘的字。篆刻時,在字體沒法改變的情況下,這時就需要篆刻家在設計布局上花心思。」胡寶全認真地說。
設計布局也叫章法,也就是一個字在印章上的排列布局。一個優秀的篆刻作品,光有章法是遠遠不夠的。篆刻的更為精湛之處體現在在章法與刀法的精妙配合上。刀法的使用,粗與細,曲與直,也決定著印章所表達的情感。這是胡寶全幾十年的篆刻經驗悟出的道理。
胡寶全介紹說,運刀法包括衝刀和切刀兩種。執刀如同執筆,根據個人喜好。如「清廉一生平安」六字,採用的是切刀,這是根據六字的字意選擇的。切刀較衝刀直,更能體現清廉,正直之氣勢。刀與字相互配合,落刀應講感情,方能顯現印章氣勢。衝刀,更注重字體的流利與走勢,稍微豪放點的印章,需要衝刀、切刀並舉,手腕的靈活,也決定著印章的「外貌」。
筆者發現,還有一組篆刻經過胡寶全的設計,已然排列成了人體「心肺」的形狀,栩栩如生,篆刻藝術無處不在。
胡寶全的篆刻有著自己獨到的經驗,篆刻的第一步應該是製圖,大型印章需要用毛筆將字繪出。將印章磨平,抹一層鈦白粉,幹了之後反寫上字。印章材料以青田石、壽山石最好,質地細膩,易受刀刊刻。
正當筆者對寫反字好奇時,「要把一個字看成一幅畫,字非字,而為畫,寫起來就不會覺得左右會有區別。不過,刻章寫反字寫得多,日常生活中偶爾會把字寫反。」胡寶全自嘲道。
因為篆刻 義結金蘭
「我很慶幸自己生於篆刻世家,讓我一生有幸能與篆刻結緣。」胡寶全說道。更令胡寶全此生難忘的是,因為篆刻,結識了志趣相投的朋友——何偉。
有一天,胡寶全正在家中練習毛筆書法。門外響起了敲門聲,胡寶全一看,是一個年齡約24歲的年輕小夥子。這個小夥子告訴胡寶全自己來自安嶽,前來內江打工,恰好租房子租在了胡寶全家隔壁。不巧,何偉也是個書法愛好者,在門邊看著胡寶全練習書法,就索性敲門與他探討一番。
志趣相投,兩個人漸漸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25年過去了,友誼不止,依然存於心間。「除了專研篆刻,還會經常與何偉交流書法,有這麼個朋友,此生之幸啊!」胡寶全感嘆道。
如今,每周周六兩個人經常到甘泉寺練攤,何偉展示書法對聯,胡寶全將自己的篆刻作品拿出來交流,讓同行品鑑,希望自己的篆刻技術能夠有長足的進步。
「篆刻的雛形就是靈感,靈感是篆刻藝術的先行,而靈感又不是信手拈來的。」胡寶全每天隨身都背著「為人民服務」的雷鋒式橫布包,無論是在公交車上還是在大路邊,只要靈感一來,便隨時摸出草稿本先把圖樣畫下來。夜深人靜,靈感也容易迸發,胡寶全也會拿出隨身攜帶的那個草稿本,畫下腦海中閃現的圖樣兒。這就是胡寶全對篆刻藝術虔誠的愛好和痴迷。
「以書為印,印外求印。」是胡寶全經常掛在嘴邊的,他也這樣踐行著,書本雖是人類最好的老師,但創作更是篆刻的靈魂。今年9月,胡寶全加入了內江市老年書畫研究會。胡寶全始終相信,勤奮出真學,篆刻需要在不斷地實踐中積累、沉澱……
記者手記:
篆刻,是集書法、繪畫、雕刻為一體的藝術。篆刻家需要從字體的選擇、外形設計、雕刻技藝等各個步驟,才能完成一個完整的印章。從寫字到反寫上石,奏刀出刻到塗墨,從填鈦白粉到黔出朱印,篆刻家都在琢磨、運思、實踐。
胡寶全告訴筆者,印章雕刻只能慢,不能快,篆刻也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篆刻人的心理素質。它是一個文化的產物,文化在篆刻中如一面紅旗,冉冉升起。
連結:
篆刻的演變
據考證,篆刻始於殷代,抗日戰爭前,我國考古學家曾在河南安陽獲得三方印章「璽」,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古老的印章。
到了周代,以青銅質為主的印章「周璽」大為興起。秦王統一中國後,印章字體隨之變化,由先秦的「書」演變為「篆書」,印文多為白文,布局等分均勻。
漢代是印章製作的極盛時期,印文以白文居多,由「秦篆」演變為「漢篆」。篆法平直方整,渾厚古樸,外拙內巧,錯落有致,故有「學書當學楷,治印漢為宗」的說法。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印章,基本上沿襲漢制,頗有漢風。
唐、宋、元三代是印章的衰落時期。印章藝術受到了九疊文的衝擊,發展遲緩。印文從「漢篆」改為蟠曲堆砌的「九疊文」。宋代的書畫家、文學家多刻書制印,開始用於文藝作品上。從此,印章的用途開始從實用走向了藝術的道路。(實習生 張玲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