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在指尖流淌——記胡寶全的篆刻藝術

2020-12-26 內江新聞網
 

從甲骨文到璽,從朱文到閒文印,從權力與信驗的標誌到一門具有審美價值的學問,篆刻藝術已走過幾千年。含蓄與鋒芒、挪讓與屈伸,我市篆刻藝術家胡寶全將篆刻藝術演繹得淋漓盡致。

刻章世家 傳承篆刻藝術

出生於篆刻世家的胡寶全,從小就愛上了書畫藝術。「刻章」對於胡寶全來說是最熟悉的兩個字眼。「父親是個刻章的行家,兄弟姐妹也都從事篆刻,家中也有不少篆刻方面的書籍,對於篆刻,我是耳濡目染。」胡寶全說,有時,也會跟著父親去小東街做點刻私章的生意。

1982年,胡寶全高中畢業了。由於家庭經濟不寬裕,畢業後,胡寶全進入了內江市銘牌廠,從事篆刻作業。進入銘牌廠之後,胡寶全開始全面系統地接觸篆刻藝術,學習篆刻知識。「每天晚上我都會抽半個小時的時間看書法書籍,練習毛筆字。」胡寶全說。

在銘牌廠的歷練,胡寶全的篆刻技術已初見真章。3年後,胡寶全迎來了人生的第一位篆刻師父——李文馥。「廠裡每接到一單生意,篆刻技師們10人一組,一般1人製圖,其餘9人雕刻,分工完成任務。」胡寶全說,李文馥老師總是手把手地教,包括書法、製圖、刀法、字體所需的勁道把握度等,都一一傳授。李文馥的言傳身教,2年時間,胡寶全的篆刻技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如今,胡寶全從事篆刻業已32年。篆刻不僅是胡寶全的工作,也成了他的一大愛好。目前也是內江市刊刻工藝聯社的一名成員。平日裡,胡寶全也會應朋友請求,抽晚上的時間,給朋友篆刻,比如一個名字、一個句子、一段話……

「家中的2套《20世紀篆刻名家精典》、那6本工具書,我每天都會翻出來看。」在胡寶全看來,篆刻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成為真正的篆刻高手,需要書海泛舟,了解書法、繪畫、雕刻、歷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知識文化。

揮刀見真章 落刀有詩情

篆刻是書法與雕刻相結合的產物,古人也稱刻刀為鐵筆。胡寶全從他「為人民服務」的雷鋒包裡掏出了自己的篆刻作品,給筆者介紹起了篆刻藝術。

18個形態各異的印章,整齊有序的鋪滿在厚紙片上。「章法的剛與柔、拙與巧、直與曲、方與圓都蘊含著文字哲思。」胡寶全指著紙張上的篆刻對筆者說道。

比如,『同舟共濟』四字的排列順序,應按照古文順序,從右到左。舟字是一個象形字,經過胡寶全的雕刻,如一葉扁舟,搭載著「共濟」二字,字形與字意天然合一,栩栩如生。「篆刻以前規定是用小篆,若參加書畫畫展,也可以使用其餘的字。篆刻時,在字體沒法改變的情況下,這時就需要篆刻家在設計布局上花心思。」胡寶全認真地說。

設計布局也叫章法,也就是一個字在印章上的排列布局。一個優秀的篆刻作品,光有章法是遠遠不夠的。篆刻的更為精湛之處體現在在章法與刀法的精妙配合上。刀法的使用,粗與細,曲與直,也決定著印章所表達的情感。這是胡寶全幾十年的篆刻經驗悟出的道理。

胡寶全介紹說,運刀法包括衝刀和切刀兩種。執刀如同執筆,根據個人喜好。如「清廉一生平安」六字,採用的是切刀,這是根據六字的字意選擇的。切刀較衝刀直,更能體現清廉,正直之氣勢。刀與字相互配合,落刀應講感情,方能顯現印章氣勢。衝刀,更注重字體的流利與走勢,稍微豪放點的印章,需要衝刀、切刀並舉,手腕的靈活,也決定著印章的「外貌」。

筆者發現,還有一組篆刻經過胡寶全的設計,已然排列成了人體「心肺」的形狀,栩栩如生,篆刻藝術無處不在。

胡寶全的篆刻有著自己獨到的經驗,篆刻的第一步應該是製圖,大型印章需要用毛筆將字繪出。將印章磨平,抹一層鈦白粉,幹了之後反寫上字。印章材料以青田石、壽山石最好,質地細膩,易受刀刊刻。

正當筆者對寫反字好奇時,「要把一個字看成一幅畫,字非字,而為畫,寫起來就不會覺得左右會有區別。不過,刻章寫反字寫得多,日常生活中偶爾會把字寫反。」胡寶全自嘲道。

因為篆刻 義結金蘭

「我很慶幸自己生於篆刻世家,讓我一生有幸能與篆刻結緣。」胡寶全說道。更令胡寶全此生難忘的是,因為篆刻,結識了志趣相投的朋友——何偉。

有一天,胡寶全正在家中練習毛筆書法。門外響起了敲門聲,胡寶全一看,是一個年齡約24歲的年輕小夥子。這個小夥子告訴胡寶全自己來自安嶽,前來內江打工,恰好租房子租在了胡寶全家隔壁。不巧,何偉也是個書法愛好者,在門邊看著胡寶全練習書法,就索性敲門與他探討一番。

志趣相投,兩個人漸漸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25年過去了,友誼不止,依然存於心間。「除了專研篆刻,還會經常與何偉交流書法,有這麼個朋友,此生之幸啊!」胡寶全感嘆道。

如今,每周周六兩個人經常到甘泉寺練攤,何偉展示書法對聯,胡寶全將自己的篆刻作品拿出來交流,讓同行品鑑,希望自己的篆刻技術能夠有長足的進步。

「篆刻的雛形就是靈感,靈感是篆刻藝術的先行,而靈感又不是信手拈來的。」胡寶全每天隨身都背著「為人民服務」的雷鋒式橫布包,無論是在公交車上還是在大路邊,只要靈感一來,便隨時摸出草稿本先把圖樣畫下來。夜深人靜,靈感也容易迸發,胡寶全也會拿出隨身攜帶的那個草稿本,畫下腦海中閃現的圖樣兒。這就是胡寶全對篆刻藝術虔誠的愛好和痴迷。

「以書為印,印外求印。」是胡寶全經常掛在嘴邊的,他也這樣踐行著,書本雖是人類最好的老師,但創作更是篆刻的靈魂。今年9月,胡寶全加入了內江市老年書畫研究會。胡寶全始終相信,勤奮出真學,篆刻需要在不斷地實踐中積累、沉澱……

記者手記:

篆刻,是集書法、繪畫、雕刻為一體的藝術。篆刻家需要從字體的選擇、外形設計、雕刻技藝等各個步驟,才能完成一個完整的印章。從寫字到反寫上石,奏刀出刻到塗墨,從填鈦白粉到黔出朱印,篆刻家都在琢磨、運思、實踐。

胡寶全告訴筆者,印章雕刻只能慢,不能快,篆刻也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篆刻人的心理素質。它是一個文化的產物,文化在篆刻中如一面紅旗,冉冉升起。

連結:

篆刻的演變

據考證,篆刻始於殷代,抗日戰爭前,我國考古學家曾在河南安陽獲得三方印章「璽」,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古老的印章。

到了周代,以青銅質為主的印章「周璽」大為興起。秦王統一中國後,印章字體隨之變化,由先秦的「書」演變為「篆書」,印文多為白文,布局等分均勻。

漢代是印章製作的極盛時期,印文以白文居多,由「秦篆」演變為「漢篆」。篆法平直方整,渾厚古樸,外拙內巧,錯落有致,故有「學書當學楷,治印漢為宗」的說法。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印章,基本上沿襲漢制,頗有漢風。

唐、宋、元三代是印章的衰落時期。印章藝術受到了九疊文的衝擊,發展遲緩。印文從「漢篆」改為蟠曲堆砌的「九疊文」。宋代的書畫家、文學家多刻書制印,開始用於文藝作品上。從此,印章的用途開始從實用走向了藝術的道路。(實習生 張玲玉 文/圖)

相關焦點

  • 三千年的篆刻藝術:篆刻,比紙筆更早誕生
    原創 紀實人文頻道 紀實人文頻道中國篆刻藝術是書法和鐫刻結合來製作印章的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
  • 篆刻
    先秦時期,篆書分為大篆、小篆,將書法(篆書)和鐫刻(鑿、鑄)相結合,是漢字特有的製作印章藝術形式,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  我國古代稱印章為「璽」或「鉨」,  秦統六國後,「璽」 規定為天子所專用,大臣以下和民間私人用印統稱「印」,鉨則廢而不用,形成了帝王用「璽」(或「寶」),官用「印」,軍用 「章」,民間用「印信」的印章體系。
  • 篆刻多年,你真的了解篆刻嗎?
    有鑑於此,我們認為應當運用一種新的分類法來重新界定篆刻史的風格淵源、流變問題,以期達到藝術評論應該達到的鑑識過去、洞察今天的目的。在此,我們選擇了美學分類法。但是,舊有的二十四詩品、畫品的分類法並不具備自然的合理性,畢竟篆刻是與詩歌、繪畫區別很大的藝術。特別是,在篆刻的歷史中有關「高古」、「古雅」的論述,其聲音一直非常強大。我們不能不顧及這門藝術的自身特色。
  • 【藝術研究】渾樸純真的篆刻藝術
    一九六〇年我考入合肥師範學院中文系,課餘拜蕭龍士先生為師,學習研究書畫篆刻藝術。一九六四年春天,賴少其先生把他的老朋友白蕉先生和葉潞淵先生請到合肥講學,並藉此東風,成立了安徽省第一個書法篆刻組織「安徽省金石書法研究會」。賴少其先生任會長,童雪鴻先生等任副會長,我和老友王守志是最年輕的會員了。有幸的是,白蕉先生給我寫的草書對聯,葉潞淵先生題的「少石刻印」,我珍存至今。
  • 六個最靈魂問題,韓天衡,王鏞,石開等十幾位當代篆刻名家談篆刻藝術...
    一、篆刻藝術與市場現狀 韓天衡: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篆刻藝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全國有很多印社,一直很活躍,篆刻創作與印學理論都碩果纍纍,出現了一批出色的中青年篆刻家。2001年的APEC會議我們以篆刻名印作為國禮贈送,2008年奧運會以「中國印」作為會標,這些都為古老的篆刻藝術走出國門、擴大認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影響了齊白石篆刻生涯的湘潭黎氏
    《自述》中是這樣開頭的:「我們師徒常去的地方,是陳家壠胡家和竹衝黎家。胡、黎兩姓都是有錢的財主人家,他們家裡有了婚嫁的事情,男家做床廚、女家做妝奩,件數做得很多,都是由我們師徒去做的。有時師傅不去,就由我一人單獨去了。」胡家即眾所周知的芝木匠(白石年輕時人們對他的暱稱)恩師胡沁園家,這裡將胡、黎兩家相提並論,因為他們兩家是姻親。
  • 方寸之間 篆刻之魂
    學習篆刻技藝 學校供圖篆刻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近期,現代快報小記者工作室組織部分小記者走進常青學堂,近距離體驗篆刻印章,尋找篆刻別具一格的靈魂。篆刻研學課堂介紹了五個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講授了篆刻的歷史文化,通過視頻學習的方式教授現代快報小記者們如何製作陰刻和陽刻的印章。老師通過視頻學習耐心給大家講解,引人入勝的篆刻知識,吸引著小記者們積極探討學習。老師準備了精美禮品以資鼓勵。視頻學習後,小記者們紛紛親自動手嘗試篆刻,對篆刻橡皮有著極大的興趣,最後的評比環節更是將氣氛推向了高潮,第一名小朋友贏得了大獎禮品一份。
  • 學習篆刻打基礎:不被篆刻人重視的隋唐宋元,印章界究竟發生什麼
    唐太宗是個文治武功傑出的皇帝,當他的江山穩固之後,他把注意力轉到了書畫藝術研究,據徐浩《古蹟記》裡稱:「太宗皇帝肇開帝業,大購圖書,寶於內府,鍾繇、張芝、芝弟昶、王羲之父子書四百卷,及漢、魏、晉、宋、齊、梁雜跡三百卷,貞觀十三年十二月裝志部帙,以『貞觀』字印印縫,命起居郎禇遂良排署如後。」
  • 半窗明月 一榻清風——鄧石如的書法篆刻藝術 | 【藝術品·人物】
    雖然他並非前驅引路的開創者,但作為集大成者,將篆、隸、真、草及篆刻全面付諸碑學,別開生面,引領一代新風。安徽博物院藏鄧石如作品豐厚,現以安博藏品為例,結合鄧石如生平實際,探討鄧石如書法篆刻的藝術成就。鄧石如(1743—1805),安徽懷寧人。初名琰,取字石如,自號頑伯,意為「人如頑石,一塵不染」。
  • 中國的印章與篆刻藝術:方寸之地 氣象萬千
    與此同時,作為文化藝術的主體,文人士大夫開始關注並參與到印章的創作活動中,使這門從前主要是由工匠承擔的技藝,加入了人文意味,由此使中國印章藝術實現了一次完美的升華——演變為一門中國文化特有的篆刻藝術。   隨著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趙孟頫等一批傑出的文人藝術家在印章設計製作上的參與,藝術家所特有的形式敏感與奇思妙想在印章領域得到充分發揮,印章藝術因此進入另一個全新而奇妙的境界。
  • 大二男生痴迷篆刻,刻印章贈畢業學長
    楚天都市報5月22日訊(記者柯稱 通訊員任麗瓊 唐穎)兩天時間、十餘道工序、全手工製作……換來一份有溫度的畢業禮物。昨日,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大二學生翟基旺,將親手篆刻的印章交給大四學長陳雙雙。「畢業之際,祝你笑容長展,前程似錦。」翟基旺向他解釋印章上刻著的「長樂」二字。
  • 在餘任天的藝術成就中,篆刻創作更是獨樹一幟
    在餘任天的藝術成就中,篆刻創作更是獨樹一幟。他的篆刻取法廣泛,兼容並蓄。在字法上吸取了漢印、磚銘、簡書的特徵,古樸自然。他篆刻的刀法猛利勁爽、乾淨利落,融合吳昌碩、齊白石、鄧散木等篆刻大師用刀特徵,不滯泥、不作態,一本自然,營造了神清氣旺、雄健蒼潤的篆刻基礎。在篆刻章法上善於運用大疏大密,塊面對比。同時還擅長用大角度的斜線筆畫、來打破印面的平板,平中寓奇、空靈流動,極有現代感。
  • 篆刻學習都學點啥:篆刻入印內容
    只要是文字都可以入印,不僅僅是篆書可以,宋代就開始有隸書(八分)入印,到了元代以蒙古文入印,楷書入印,到了清代又以滿州文入印,總之,各式各樣的字體都可以入印,只是,在篆刻這個領域,還是以篆書為主,我們目前所學習的篆刻,也基本以篆書入印為主,但是初學者在學習過程中,要對整個篆刻史中所有的入印文字形式有所了解,並從中尋找有益於篆刻的元素。
  • 「陳鄧藩籬擺脫來」,「自我作古空群雄」 ——吳昌碩的篆刻藝術
    他在《西泠印社記》中道: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稍知其源流正變。可見吳昌碩諸多藝術中,他對印學用功最深。中國篆刻藝術,春秋戰國時即有,多銅印,工匠鑄鑿而成。元末王冕始創用花乳石為印材,開文人從事篆刻藝術且自篆自刻之始。清代篆刻有兩派,其一是丁敬開創的「浙派」,取法秦漢印璽,並吸收何震、朱簡等人之長,以切刀法刻印,方中有圓,蒼勁質樸。後人多宗之。
  • 尊古鑑今 悟道於心:記著名書法篆刻家王煒先生
    王煒篆刻邊款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初學篆刻,王煒業精於勤的藝術追求再一次顯露無遺。為了創作一個滿意的印稿,他可以畫幾十遍甚至幾百遍。最多時,一個印稿自己前前後後畫了七、八個月,仔細琢磨每一個細微的細節,如痴如醉毫不厭煩。直到自己滿意了,才開始動手在印石上篆刻。這樣的創作習慣,讓王煒每一枚印章都成為充滿文化氣息與金石精神的藝術精品。
  • 篆刻基礎訓練營
    篆刻基礎訓練營 由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青磚印社主辦 非相學堂承辦的 「篆刻基礎訓練營
  • 「中華文化講堂」攜篆刻藝術走進波蘭華沙大學
    新華社華沙4月7日專電(記者石中玉)波蘭華沙大學7日舉辦主題為《方寸之間的大千世界——從中國篆刻看中國人的人文追求》的「中華文化講堂」活動,讓波蘭民眾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了解篆刻藝術的歷史與傳承。
  • 青島著名書法篆刻家王煒入展全國第八屆篆刻展
    青島著名書法篆刻家王煒近日,由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全國第八屆篆刻藝術展公布了入展名單,青島籍著名書法篆刻家王煒成功入展,成為唯一入展全國第八屆篆刻藝術展的青島書法篆刻家。據介紹,此次篆刻展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中國文聯第十次文代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繁榮文藝創作,進一步推動書法篆刻事業繁榮發展。全國第八屆篆刻藝術展努力倡導「植根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的創作理念,入展作品全面展示了當代篆刻藝術的整體水平和藝術成就,引領創作方向。
  • 賴少其與篆刻家的金石之交
    與賴少其篆刻藝術相伴隨的是其與諸多篆刻名家的金石之交,從其藏品中可窺一斑。在可查的賴少其收藏的161枚篆刻作品中,除14枚古代篆刻作品外,其餘均為現當代印人的篆刻作品,包括齊白石、王個簃、陳子奮、方介堪、陳巨來、傅抱石、錢君匋、葉潞淵、唐雲、黃養輝、張人希、謝梅奴、任書博,以及韓天衡、熊伯齊、吳子建、王鏞、童衍方等,群星璀璨,可謂是新中國篆刻發展史的縮影。
  • 篆刻46個小知識,你都知道嗎?
    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死」同音,改稱「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