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篆刻打基礎:不被篆刻人重視的隋唐宋元,印章界究竟發生什麼

2020-12-14 談藝錄

在這個系列文章中標題中有「學習篆刻打基礎」字樣的,是學習群的講義,這一篇是春節後的第一篇,前面的講義,有興趣的,可以找同系列標題文章查看。

歷史從漢晉走向隋唐宋元,社會進步,科技發展,使實用印章得到了相應的發展,最明顯的大趨勢是幾條:

1、鈐蓋材料改變:造紙術成熟,從封檢封泥轉變為鈐蓋紙張。

(沒有拆封的封泥盒)

(拆封的封泥盒)

2、鈐蓋方式改變:影響了印章形式,因為材料變化,印章從白文轉變向朱文。

(封泥的拓印效果)

(比秦漢璽印大得多的南北朝時期南齊的印章:永興郡印)

(隋印:觀陽縣印)

(唐印:中書省之印)

3、印面從小變大:冶煉術更成熟,製作能力提高,印面變大。

(北宋印:新浦縣新鑄印)

4、印文篆法變化:因為印面變大,又是朱文細線,因此,印面印文為了避免大量的空白,為了把這些空白處理好,篆法發生變化,不規則篆法越來越多,大量的盤曲出現,到南宋之後漸漸走向七疊、九疊,到了元代,盤疊更盛,一直影響到明代官印。

(元印:益都路管千戶建字號之印)

(元印:管軍萬戶府印)

(明印:監督陽朔脩恭軍務監軍道關防)

上面這些是印章史的大趨勢,接下來說一些大趨勢外的具體事件:

一、鑑藏印的出現。

唐太宗是個文治武功傑出的皇帝,當他的江山穩固之後,他把注意力轉到了書畫藝術研究,據徐浩《古蹟記》裡稱:「太宗皇帝肇開帝業,大購圖書,寶於內府,鍾繇、張芝、芝弟昶、王羲之父子書四百卷,及漢、魏、晉、宋、齊、梁雜跡三百卷,貞觀十三年十二月裝志部帙,以『貞觀』字印印縫,命起居郎禇遂良排署如後。」

從皇家內府裡支出銀兩到民間收購名家書、畫,收上來之後,就讓褚遂良等書畫名家們去做鑑定,鑑定完畢,就鈐蓋「貞觀」小印,就是這一對印:

(唐太宗的「貞觀」小印)

上行下效,大臣們開始跟皇帝學,自己收到什麼好的作品,也學著蓋章,於是就有了鑑藏印,鑑,鑑別真偽的意思,藏,這東西我收藏過,宣示一下所有權。這種風氣一直沿續到宋代。宋代又出了一個愛藝術不愛江山的皇帝,就是宋微宗趙佶,據《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裡收錄,他的鑑藏印有14方之多,最典型的是「宣和七璽」:

(「宣和」「宣和」)

(「政和」「政和」)

(兩方雙龍印,一方一圓)

(葫蘆形印「御書」)

蓋這些印章的作用,就是說明,這個是真品,這個在皇帝這裡收藏過。當然,也是上行下效,大臣們也玩收藏,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米芾,據說他一個人就有印章超過一百方以上。

關於米芾,沙孟海的《印學史》界定他為「文人刻印的第一人」,鑑藏印在米芾手裡發展到了極致,僅故宮藏的禇遂良摹《蘭亭》的米芾跋,他就連續用了「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芾之印」「米芾」「米芾之印」「米芾」「祝融之後」這麼多印。

(米芾蓋的鑑藏印)

這裡插說一點米芾的重要貢獻(詳細的介紹請看另一系列文章《印人傳:米芾》):1、有可能是第一個刻印的文人(這個不確定,沙孟海先生在確定米芾為第一代印人時有這個論斷,確定這個結論的論據是他的印比同期印人的水平低,因此有可能是他自己刻的,這個推論不一定正確,我們存疑);2、他提出鑑藏印太大會汙損書畫,建議縮小印面大小,由此文人的鑑藏印開始縮小,受此影響,後世印章制式開始縮小;3、認識到了書畫作品中印章對於鑑定作品真偽和斷代的重要性。

二、齋館印的出現

唐丞相李泌(bi,四聲)的齋館印「端居室」,歷史上最早的齋館印。

(端居室)

仍然是漢白文印式的私印,但卻開了後世文人齋館印的先河。

三、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印式:元押

元押並不始於元代,比如南宋的趙構皇帝就有自己的玉押印,只是到了元代開始盛行,盛行的原因是少數民族(特別是蒙古族人)對於漢字不熟識,因為要大量與漢人進行交流,由此興起一種代替籤字的私人或官方憑記,如:

(人形花押)

(玉兔搗藥押)

除了圖形押印外,更多的是帶有漢字的文字押印:

(魚形王字押)

(劉押)

(高押)

四、文人落款印出現

最早的落款印是楊凝式所書的《盧鴻草堂十志圖跋》鈐蓋的「凝式」印:他是唐末五代時期的人,因此,落款章最早即起源於此時。

(「凝式」)

落款印當然跟鑑藏印不一樣,落款印是在蓋章者在自己本人創作的書畫作品上加蓋的印章。

正因為要在自己的作品落款中使用印章,藝術水準不高的落款章對於文人本人來說,是沒面子的事,因此,他們就越來越追求落款章的藝術性,並儘量講究它與書畫作品的統一協調。又因為落款印可以盡情表達作者對自己書畫作品的情感、志趣等內容,使落款印逐步向閒章印發展,又由此出現了各種「詞語印」(詞語印的誕生也在此時),印章的內容由此豐富了起來。既不受官印官職內容的限制(比如官職印章),也不受所屬權內容(比如名章)的限制,同時也不受鑑藏印的語句限制(比如某某收藏,某某鑑定等),後又因篆刻材料石質印材料的發現(王冕或者文彭),文人們自己開始動手刻印(沒有發現石料前,文人們刻不動玉、銅等材料,只能由手工匠們來製作印章,而文人自己只是寫寫印稿,所以,在石料出現之前,所謂的篆刻並不是完整的篆刻藝術,因為文人不參與刻石。)到了材料成熟後的元明時期,篆刻才日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這之後的中國印章史,才稱篆刻史,之前的叫印章史。

篆刻是印章與文人結合的產物,文人的參與,使印章走向一種獨立的藝術門類——篆刻,元代的趙孟、吾衍(這兩位大篆刻家大力得倡復古秦漢,對唐宋時期的印風極力反對)之後漸次興起,到了「明五家」(文、何、蘇、汪、朱)逐步走向繁盛。

唐、宋(包括遼、夏、金)元時期是中國印章史的低潮時期,原因是藝術性不高(主要表現在篆法不規範,工藝性過強等),但這個時期的印章決不是像大部分後人認為的那樣一無是處,清初浙派創始大師丁敬就發現了它的可取之處,專門有詩論論及六朝唐宋印的妙處:古人篆刻思離群,舒捲渾同嶺上雲。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

丁敬認為唐宋印決不是像史論上所說的那樣全部是「糟粕」,它同樣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藝術資源,丁敬對唐宋印的看法,對於我們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對於任何前人的藝術成就,都應抱「揚棄」的辨證思想去領會。因此,初學者在學習篆刻的過程中,決不可忽略這個歷史時期。

(【老李刻堂】之274,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零基礎學篆刻:隋唐宋時期的印章
    隋代的兩個皇帝名聲都不好,朝代也只延續了38年,到了唐代初年,在印章制度方面發生的變化首先是蟠條印的出現,所謂的蟠條印,是採用焊接法製成的印章,其焊接方法是先將寬度和厚度各自相等的銅條裁截成段,文字依照小篆篆書的形式將銅條焊至印面上,因為是銅條,焊接時一般不作方折處理,線條形狀曲折環繞,所以稱為蟠條印。如圖:
  • 中國篆刻藝術精賞-宋元印章
    中國篆刻藝術的發展、衍變基本上可以分為二個時期,即以宋元為界限,前期是自為的發展,以實用為主要功能。後期(明清至當代)是藝術欣賞為主要功能,是自覺的傳承。宋元印就處於上承秦漢,下啟明清的重要時期。宋代、元代的大量文人參與印章製作並使用,是篆刻藝術自覺的開始。
  • 印章篆刻中的幾個簡易步驟,也是基礎流程
    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需要一個步驟,哪怕是你吃個飯也是有步驟的。那麼在篆刻中,我們知道有很多篆刻類別,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印章的篆刻。在印章的篆刻中,有幾個簡易的步驟,想分享出來。1,打磨印面:我們知道,篆刻中需要用到印石,印石的印面有時候並不是平整的。這時候就需要我們使用工具把印面打平,然後再塗上一層蠟。雖然篆刻的三法很重要,但是對材料的處理也不能馬虎。打磨印面時,將五個手指拿著印石,用力的時候要均勻,然後按照規律旋轉。最後如果印面比較粗糙的話也可以再用砂紙打磨一下。
  • 手工篆刻一枚印章,是怎樣的過程?
    每到周末,我倆就窩在寢室裡,在各自的小書桌前開著小檯燈,刀耕不輟……窮學生為了省石料,什麼 8 字磨石法和六個面全刻滿,都是基本操作……  所以篆刻的流程對我來說,仍算熟門熟路,至於手藝如何,大家看我的頭像就應該有個大概了解。這年頭咱們不是流行創新麼?(好像找到了放棄這門愛好的原因……) 那今天我們就講下大到玉璽,小到姓名章的篆刻是怎麼一回事兒吧~
  • 韓天雍《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講座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舉行
    《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韓天雍主講1月9日上午,上海韓天衡美術館2021年首次「味閒講堂」在演講廳舉行。為配合正在展出的「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增進廣大觀眾對中國印文化輻射力的了解,本次講座邀請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導韓天雍先生主講《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學家、書法教育家韓天雍教授長期深研書法篆刻藝術,且精通日語,曾作為日本文部省特聘教授十幾次赴日授課,與日本藝術界有廣泛的交往。著有《日本書道史》《日本篆刻藝術》《三筆三跡》《中日禪宗墨跡研究》等。
  • 書法篆刻:什麼是印章的「味」?
    從這個意義上說,印章之「味」與空間感的關係是密切的。缺乏「味」的印章,更多地裸露的是刻技、條理。「味」的流露是需要嫻熟的技巧與精密的構思的。但與此同時的認識、感覺、思路、方式、心態卻不都是同等、同向、同步的。要處於一種和諧的結構之中,技藝的作用就不是那麼突出了。
  • 中國的印章與篆刻藝術:方寸之地 氣象萬千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制度的演變和商業活動的發展,社會上對於昭示權力和質證取信的需求不斷擴大,由此,刻有官職名稱或人物姓名的文字印章已經普遍使用。後世將春秋戰國時期的印章稱為「古璽」。   古璽在文字的運用、印章製作的形式及使用的方法等方面都已經十分成熟,呈現出顯著的規律性,從而為其後兩千多年中國印章藝術的傳承演變奠定了基礎。
  • 賞析| 品位方寸大千①漫談篆刻
    而藝術性質的篆刻則萌發於宋元時期,隨著書畫鈐印逐漸形成風氣,以及金石學的發達所引發的古璽印鑑賞價值的顯現,文人們對印章逐漸產生了興趣,由收集、整理、辨析,轉而傾慕,繼而模仿,並逐漸由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再由參與者變為創作者。儘管宋元以來的文人對秦漢印章十分嚮往,甚至從魏晉唐宋印章中汲取過養分,但過去的印章都是服務於實用的工藝製作,與文人藝術幾乎毫不相干。
  • 篆刻基礎訓練營
    篆刻基礎訓練營 由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青磚印社主辦 非相學堂承辦的 「篆刻基礎訓練營
  • 印章的種類二篆刻講堂四十六
    如今我們在很多出土的西漢印中,可以看到很多印文文字自然流暢,左右呼應,方圓兼備的鳥蟲篆印章。鳥蟲篆印章特殊的風格,特殊的文字一直慢慢不斷的延續發展,直到今日,仍被廣大印人所鍾愛,我們如今可以從很多篆刻大師的作品中找到鳥蟲篆印的身影。我們可以看到鳥蟲篆入印的特點,在一些起筆或者收筆的位置用花鳥魚蟲的形象來詮釋。
  • 為什麼篆刻印章都喜歡劃破印邊?
    篆刻作品做殘破處理不只是印邊,印文也有,這種風格的形成有大致幾個方面因素:首先不得不說下源頭,我們學篆刻,要「印宗秦漢」,自元代趙孟及吾丘衍開文人篆刻之先河起,文人逐漸取代匠人走去篆刻行列,根據自己的身沒情趣自篆自刻出各種風格的印章,但是,各家各自的風格或迥異或新奇或流俗
  • 創業印章首屆DIY手工篆刻文化活動完美落幕!
    本次活動由深圳市創業印章科技有限公司主辦,特邀深圳市書法院趙永金院長」親自講述篆刻文化,並教現場大家如何雕刻。活動當天共有30多人參與並感受體驗了篆刻技藝,現場藝術氣息濃厚...  為了讓活動兼具欣賞性與參與性,本次活動一共設四個區域,分別為:籤到區、篆刻體驗區、拍照抽獎區、玉石陳列區,所有工作人員統一身著古裝接待來賓。
  • 篆刻印章送老師,這樣的畢業典禮有意思
    「這枚印章從構想到成型是一氣呵成的,我將這方印章裡的『日』和『亭』設計成被囚禁拘束著的鴻鵠,兩隻鴻鵠上下相望,代表了師生間原有的紐帶,但這卻被一些不應該存在的成見所割裂。而『女』和『垚』靈動飄逸的筆畫則與前者的僵直外圍形成反差。」駱珂笳相信,通過相互的溝通、理解,這些隔閡終會被消解,師生也能夠共同進步,終遂鴻鵠之志。
  • 篆刻46個小知識,你都知道嗎?
    西漢末手工業甚為發達,所以新莽時代(「新」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為精美生動,漢代的印章藝術登峰造極,因而成為後世篆刻家學習的典範。 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
  • 西泠八家篆刻印章成拍賣亮點
    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印的採用、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印章已經逐漸成為收藏的新門類,並在拍賣市場上連破驚人紀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收藏家。   「西泠八家」篆刻印章成拍賣亮點   印章,又稱「印信」,自古至今是信用的證物和權力的象徵,中國的印章歷史,源遠流長,印章三千年,是一部印信史,更是藝術史。
  • 河南安陽:他與石頭、鋼刀結緣,篆刻印章一萬五千多方
    河南安陽市,他與石頭、鋼刀結緣,篆刻印章一萬五千多方。楊向東,男,1949年5月出生於河南省安陽縣都裡鄉,1969年12月參軍入伍,別號:千印富翁。(王建安 攝影)楊向東自幼愛好書法篆刻藝術,長期堅持業餘自學。
  • 篆刻印章風水效應
    篆刻印章風水效應旗是使命、理想、目標、祝福,鼓是行動、奮鬥、進取、努力,印是通過勤奮打拼取得的名譽、地位、權力、聲望。印在風水中,具體而言就是印章,俗稱圖章,「橡皮圖章」是對有名無實的諷刺。中國古時,印是權力象徵,面相中,眉心對上的位置是「印堂」,「印堂」是面相十二宮之首——命宮。
  • 南苑好人董保元捐贈社區395枚篆刻印章
    中國江蘇網12月24日南京訊 一部十幾釐米厚的中國篆刻大字典、幾把打磨得十分光滑的刻刀、一堆青田石,南京建鄴南苑街道吉慶社區耄耋老人董保元與篆刻共度了近三十年,他將二十多年來嘔心瀝血創作的395枚篆刻印章捐獻給社區,為創建「黨建引領 文化文明 宜居幸福」的品牌社區貢獻了一份耄耋老人的力量
  • 篆刻學習都學點啥:篆刻入印內容
    這是本套課程的第9課,主要講篆刻的內容。有的朋友說,這有啥啊,不就是刻幾個字嗎?主要是刻名字啊,刻齋號啊,刻幾句吉祥話啊什麼的。其實,關於篆刻的內容遠沒有那麼簡單,我們還是以來楚生先生的《然犀室印學心印》為線索把入印的內容仔細說一下。
  • 篆刻多年,你真的了解篆刻嗎?
    近古者,如新來浙人有學習清代徽派印法的,可謂是師法近古;中古者,如晚清之元朱文導源於趙孟頫,可謂是師法中古。所謂高古者,即是指遠古。遠古既為篆刻一藝之發端,亦是篆刻不可須臾或離的母體。近現代以來的大印家求之於古的成功範例,在說明導源愈深、其行愈遠。是以,一部篆刻史完全可以理解為對於「古」的解讀史。高古的追求從來都不會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