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苑好人董保元捐贈社區395枚篆刻印章

2020-12-21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12月24日南京訊 一部十幾釐米厚的中國篆刻大字典、幾把打磨得十分光滑的刻刀、一堆青田石,南京建鄴南苑街道吉慶社區耄耋老人董保元與篆刻共度了近三十年,他將二十多年來嘔心瀝血創作的395枚篆刻印章捐獻給社區,為創建「黨建引領 文化文明 宜居幸福」的品牌社區貢獻了一份耄耋老人的力量。

董保元,1929年3月出生,江蘇省溧陽人,筆名漢卿,曾用名董寶元。1951年參加工作,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 年畢業於南京農學院(現南京農業大學)。退休前,董保元任雨花臺區人民檢察院辦公室主任。在任期間,他勤懇負責,一心奉獻,曾獲得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榮譽獎章」和證書,1984年,他還被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政法戰線先進工作者」稱號,其先進事跡被編入《雨花大地一人物篇》。

一石一刀 篆刻門外漢的求學路

退休後,為了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董保元開始上老年大學,學習書法、山水畫、裝裱,後又到南京印社書法篆刻業餘學校學習篆刻,「以刀代筆,以石為紙」,一石一刀,日積月累,他慢慢從業餘趨向專業,篆刻的技藝逐漸爐火純青。不知不覺間,拐杖竟然也扔得「不見了蹤影」。痴迷刀石藝術的他轉益多師,曾得到秦士蔚、蘇金海、徐利明等名師的教誨與指導。

董保元年輕時曾患上視神經衰弱症,視力僅有0.1,篆刻的時候只要稍不留神,刻石頭的小刀一滑出去,手上就是一道口子,而老人右手大拇指也因為長期刻字指甲外翻。

「沒搬家之前,老房子頂層有個小閣樓,就是我的工作室」,董保元已經不記得在那間只有幾平方米的小屋子待了多少個日夜,只有這些年累計篆刻的近千枚印章見證了他的堅持與熱情。「篆刻雖沒有國畫的鮮豔,但有它的厚樸,沒有草書的奔放,但有它的雋秀。更何況,治印,養心。」

遍歷金陵 南京50景成佳作

在所有作品中,一組「金陵50景」的印章尤為搶眼,為了更好地親身感受並選出最合適的字體,當時已經快80歲高齡的董保元遊遍了南京所有的景點。翻閱大量資料,每一個字都要比較若干個寫法、布局後方才作決定。經過幾個月沒日沒夜的精雕細琢,「秦淮月影」、「南唐二陵」、「煙雨莫愁」、「中山偉陵」、「虎踞龍盤」……50枚精緻的印章,躍然方寸之間。

「秦淮月影」和「南唐二陵」最耗心力了。那一年,南京特別熱,他就穿一件背心、短褲,在自家沒有空調的小房子裡大汗淋漓地篆刻。汗水淌進眼裡,拿塊毛巾擦了再幹。

鍥而不捨 終成草根藝術家

二十多年來,董保元以書法篆刻為樂,曾50多次參加全國、省、市、區書法篆刻大展,獲金獎80多個。入展作品被編入《中國書法精品大典》、《中國當代藝術家傳世名典》、《當代中華名人書畫精典》等45部書法集,還編入了《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中華名人大典當代卷③》、《中華文藝家大辭典》等15部辭書。十多家媒體都相繼報導了他的事跡。

2007年,董保元榮幸入展了「南京百位名人檔案展」。獲得了「新世紀百名書聖畫聖藝術家」、「當代中國德藝雙馨書畫家」、「中華慈善藝術家」等200多種榮譽稱號。他還擔任了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協會理事,中國文人書法家協會理事等,印刷出版了《董保元篆刻選》一書。

董保元退而不休,老有所為,追求藝術無止境,終成大家;他老有所為,心繫社區建設,關心下一代,經常熱心為喜愛篆刻的孩子們講課, 耐心傳授篆刻技藝,培養孩子們的興趣。2008年在南苑街道舉辦了「創文明城市為奧運加油八旬翁董保元書法篆刻展。

相關焦點

  • 八旬翁用篆刻記錄"中國夢" 20多年刻章千餘枚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笑笑   「加入世貿」「一國兩制」「嫦娥奔月」「和諧社會」「兩學一做」……在市北區延安二路社區有一位八旬老人,他叫王泰勤,自1996年自學篆刻開始,他篆刻的每一枚印章都與國家發展歷程息息相關。為了喜迎十九大,81歲的王泰勤又篆刻了「喜迎十九大」「中國夢」「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治國理政」等一枚枚「喜迎十九大 百年夢成真」的主題印章。
  • 宅家兩個月,刻練習印上千枚……他用13方印章為英雄立傳,即將捐贈...
    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直文聯委員、河南省直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金豫書畫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強,選擇在家精心創作印章。4月17日,張強將向河南省檔案局捐贈創作的13方印章。作為新冠肺炎疫情的歷史性見證,被河南省檔案局永久收藏。
  • 河南篆刻家張強用金石為抗疫英雄立傳 13枚印章被河南省檔案館收藏
    ——張強抗疫篆刻作品向河南省檔案館捐贈儀式在鄭州市玉鳳路陳正雷太極拳館舉行。篆刻家張強向河南省檔案館捐贈最新創作的抗疫主題印章13方,作為歷史的見證,這些印章將被河南省檔案館永久收藏。捐贈儀式上,篆刻作品原型之一、國家中醫醫療隊河南隊隊員、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急診科主任、副主任醫師閆東升看到一枚枚精緻的篆刻印章,回憶起在疫情期間在武漢的日日夜夜,幾度哽咽……閆東升現場分享了他進入方艙醫院的經歷和感受,並感謝大家在疫情期間對他們的關注和關心,他說,「這次作品捐贈很有意義,是社會各界的吶喊助威,才使我們獲得了抗擊疫情的動力。」
  • 篆刻印章送老師,這樣的畢業典禮有意思
    一枚看似簡單的姓名印章寄託了學生的真情期望這塊由駱珂笳為鹹曉婷老師獨家定製的印章,大小約2.5釐米見方,看似只是簡單地用鳥蟲篆刻(先秦篆書的變體,是屬於金文裡的一種特殊美術字體)寫了姓名,但除了感謝鹹曉婷老師對他的諄諄教誨,這方印章還包含了更深的寓意。
  • 中國的印章與篆刻藝術:方寸之地 氣象萬千
    現存最早的銅製印章,是相傳出土於殷墟(今河南安陽)的三枚商代銅印,印面是圖案和文字(或族徽)相結合。儘管學術界對這三枚商代銅印的性質及用途尚有爭論,但結合考古工作者在安陽殷墟發現有商代陶器殘片上的文字印痕,以及在陝西扶風發現的西周銅製圖案印章來看,中國的印章產生於商代應該是毫無疑問的。   早期印章上鐫刻的都是圖案花紋或族徽(民族標誌),與商代青銅器上的銘文特點相近。
  • 日產超萬枚!年銷3億多元!小印章賣出大名堂
    11月5日上午,曲阜孔府印閣首席篆刻師張國亮正在忙活,他每天都要手工雕刻幾十枚印章,而他的雕刻團隊,日常每天要產出一萬多枚各種印章。2014年,孔府印閣篆刻電商基地成立,當年印章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接下來的幾年裡,銷量持續翻番。2017年,產值達1個億,每天至少有1.3萬枚印章從這裡走出。截至目前,孔府印閣的年銷售額已達3億多元。
  • 中國印山景區開園 匯集4800多枚各年代印章圖案
    中國印山景區以摩巖的形式,把中國數千年的書法、印章精品篆刻於一山,共匯集了4800多枚形態各異的印章圖案。圖為秦始皇的摩崖畫像及玉璽印章圖案。 中新社記者 王昊昊 攝來源:【中新網】 4月29日,位於湖南省常寧市的中國印山景區開園。中國印山景區以摩巖的形式,把中國數千年的書法、印章精品篆刻於一山,共匯集了4800多枚形態各異的印章圖案。
  • 這位篆刻高手把《三字經》刻成了印章,太棒了!
    山西篆刻家李樹恩的篆刻《三字經》,以生動的篆刻藝術形式表現這部歷經千年廣泛流傳的蒙學力作。每枚印章的篆刻手法各異,字中溢情,印裡蘊義,猶如一首生動的史詩,可以引發欣賞者的共鳴與遐想。
  • 暖心教授篆刻244個印章贈畢業生,製作1個需1小時
    西華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高然表示,印章本身承載著很多文化,而且使用的文字是篆字。親手做出來,花費了精力,承載了很多的情感的溫度,感覺會是比較獨特的一個禮物。篆刻是高然自高中時期就開始的愛好,但要刻完244個印章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一個印章從查字算起到最後完成,高然需要約一個小時的時間。並且,用古老的篆書篆刻簡體漢字的人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不少簡體字已經找不到對應篆體字,遇到這種情況,高然會把簡體字的主體和偏旁拆分,分別去找對應的篆體字,然後再組合起來加以設計。
  • 篆刻印章風水效應
    篆刻印章風水效應旗是使命、理想、目標、祝福,鼓是行動、奮鬥、進取、努力,印是通過勤奮打拼取得的名譽、地位、權力、聲望。印在風水中,具體而言就是印章,俗稱圖章,「橡皮圖章」是對有名無實的諷刺。中國古時,印是權力象徵,面相中,眉心對上的位置是「印堂」,「印堂」是面相十二宮之首——命宮。
  • 最暖的畢業紀念:大學教授刻244枚印章送給弟子
    歷史學博士(博士後)、西華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2015級班主任高然,為自己帶班的244名畢業生人手準備了一枚篆刻印章。這枚小小的畢業紀念,讓學子們既驚訝又感動。西華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高然準備親手製作244枚篆刻印章,送給自己班上244名即將畢業的學生。走進高然的書房,猶如走進了一座小型圖書館。
  • 手工篆刻一枚印章,是怎樣的過程?
    每到周末,我倆就窩在寢室裡,在各自的小書桌前開著小檯燈,刀耕不輟……窮學生為了省石料,什麼 8 字磨石法和六個面全刻滿,都是基本操作……  所以篆刻的流程對我來說,仍算熟門熟路,至於手藝如何,大家看我的頭像就應該有個大概了解。這年頭咱們不是流行創新麼?(好像找到了放棄這門愛好的原因……) 那今天我們就講下大到玉璽,小到姓名章的篆刻是怎麼一回事兒吧~
  • 《延禧攻略》乾隆印章大火,1000多枚印章,常用竟高達500多枚…
    而後仔細一看,高貴妃給乾隆的《快雪時晴帖》一共220枚鈐印,乾隆一人獨蓋172枚,還大筆一揮最後寫了一個「神」字!趙孟的《人騎圖》卷就收在《石渠寶笈續編》裡/故宮博物院一部劇帶火了乾隆1000多枚印章,不是真心想要搞破壞,對畫作真心喜歡就蓋上印章,喜愛之情溢於言表,成為了
  • 西泠八家篆刻印章成拍賣亮點
    傳統篆刻印章     中國印章文化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應該說每一方收藏級印章的背後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它是實用與藝術的結合體,是具有悠久民族文化傳統特色的藝術瑰寶。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印的採用、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印章已經逐漸成為收藏的新門類,並在拍賣市場上連破驚人紀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收藏家。   「西泠八家」篆刻印章成拍賣亮點   印章,又稱「印信」,自古至今是信用的證物和權力的象徵,中國的印章歷史,源遠流長,印章三千年,是一部印信史,更是藝術史。
  • 做合格黨員的心得被老黨員篆刻在印章裡
    昨天,婺城區城北街道鄭崗山社區書記葉小豔再次收到了老黨員應福全的禮物———生肖雞的圖章。這是他親手刻的,每年他都會送給社區一方生肖圖章。  應福全的雞年生肖圖章上還刻著「有義方」三個字,出自《三字經》。「行事應遵守的規矩法度,我們黨員和社區幹部都應該這樣做。」應福全解釋說。
  • 金陵篆刻王刻章上萬枚 用50斤石頭刻「印王」
    這位「貼身保鏢」就是人稱「金陵篆刻王」的王本興。篆刻王名不虛傳,40年來,經他手刻出來的章有1萬多枚。精緻小巧的人名印、構思奇特的奧運冠軍大印、氣勢磅礴的民族印……枚枚令人稱奇。這一回,大病初癒的篆刻王要攻下一個新課題:「我要用這塊壽山石,刻一方『五教祈福』大印。大印有多大?比故宮的康熙大印還超出5公分!堪稱『印王』。」
  • 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浙江青田石篆刻作品展開幕
    中新社北京9月7日電 (馬秀秀)「親情中華·瑞福新章」——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浙江青田石篆刻作品展首展開幕式7日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行。據悉,作品展依託西泠印社這一百年印學名社平臺,由青田籍華僑劉建武捐贈140方青田石印章,經西泠印社70位社員篆刻朱文、白文「福」字印各70枚,用金石篆刻這一獨特表現藝術,聚焦「僑文化」,創作出獨具特色的篆刻藝術作品「瑞福新章」組印,向祖國生日獻禮,為世界人民祝福。
  • 印章的種類二篆刻講堂四十六
    如今我們在很多出土的西漢印中,可以看到很多印文文字自然流暢,左右呼應,方圓兼備的鳥蟲篆印章。鳥蟲篆印章特殊的風格,特殊的文字一直慢慢不斷的延續發展,直到今日,仍被廣大印人所鍾愛,我們如今可以從很多篆刻大師的作品中找到鳥蟲篆印的身影。我們可以看到鳥蟲篆入印的特點,在一些起筆或者收筆的位置用花鳥魚蟲的形象來詮釋。
  • 敦煌市民張濟華痴迷印章製作65年 百米篆刻長卷打破世界記錄
    &nbsp&nbsp&nbsp&nbsp敦煌市沙州鎮梨園社區76歲的張濟華老人,65年如一日,用一方方印章記錄著對傳統文化的執著,用一刀刀刻痕訴說著對敦煌文化的敬仰之情。&nbsp&nbsp&nbsp&nbsp10月24日,當記者走進張濟華老人的家,一眼看到的是牆角堆滿了刻好的印章和製作好的篆刻作品。
  • 零基礎學篆刻:隋唐宋時期的印章
    ,至少沙孟海先生認為文人篆刻不提米芾是不合適的。落款印很重要,因為它間接催生了文人篆刻,因為文人要在自己的作品落款中使用印章,落款章不出色,對於文人本人來說,是極丟面子的事,因此,他們開始追求落款章的藝術性,並儘量講究它與書畫作品的統一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