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12月24日南京訊 一部十幾釐米厚的中國篆刻大字典、幾把打磨得十分光滑的刻刀、一堆青田石,南京建鄴南苑街道吉慶社區耄耋老人董保元與篆刻共度了近三十年,他將二十多年來嘔心瀝血創作的395枚篆刻印章捐獻給社區,為創建「黨建引領 文化文明 宜居幸福」的品牌社區貢獻了一份耄耋老人的力量。
董保元,1929年3月出生,江蘇省溧陽人,筆名漢卿,曾用名董寶元。1951年參加工作,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 年畢業於南京農學院(現南京農業大學)。退休前,董保元任雨花臺區人民檢察院辦公室主任。在任期間,他勤懇負責,一心奉獻,曾獲得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榮譽獎章」和證書,1984年,他還被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政法戰線先進工作者」稱號,其先進事跡被編入《雨花大地一人物篇》。
一石一刀 篆刻門外漢的求學路
退休後,為了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董保元開始上老年大學,學習書法、山水畫、裝裱,後又到南京印社書法篆刻業餘學校學習篆刻,「以刀代筆,以石為紙」,一石一刀,日積月累,他慢慢從業餘趨向專業,篆刻的技藝逐漸爐火純青。不知不覺間,拐杖竟然也扔得「不見了蹤影」。痴迷刀石藝術的他轉益多師,曾得到秦士蔚、蘇金海、徐利明等名師的教誨與指導。
董保元年輕時曾患上視神經衰弱症,視力僅有0.1,篆刻的時候只要稍不留神,刻石頭的小刀一滑出去,手上就是一道口子,而老人右手大拇指也因為長期刻字指甲外翻。
「沒搬家之前,老房子頂層有個小閣樓,就是我的工作室」,董保元已經不記得在那間只有幾平方米的小屋子待了多少個日夜,只有這些年累計篆刻的近千枚印章見證了他的堅持與熱情。「篆刻雖沒有國畫的鮮豔,但有它的厚樸,沒有草書的奔放,但有它的雋秀。更何況,治印,養心。」
遍歷金陵 南京50景成佳作
在所有作品中,一組「金陵50景」的印章尤為搶眼,為了更好地親身感受並選出最合適的字體,當時已經快80歲高齡的董保元遊遍了南京所有的景點。翻閱大量資料,每一個字都要比較若干個寫法、布局後方才作決定。經過幾個月沒日沒夜的精雕細琢,「秦淮月影」、「南唐二陵」、「煙雨莫愁」、「中山偉陵」、「虎踞龍盤」……50枚精緻的印章,躍然方寸之間。
「秦淮月影」和「南唐二陵」最耗心力了。那一年,南京特別熱,他就穿一件背心、短褲,在自家沒有空調的小房子裡大汗淋漓地篆刻。汗水淌進眼裡,拿塊毛巾擦了再幹。
鍥而不捨 終成草根藝術家
二十多年來,董保元以書法篆刻為樂,曾50多次參加全國、省、市、區書法篆刻大展,獲金獎80多個。入展作品被編入《中國書法精品大典》、《中國當代藝術家傳世名典》、《當代中華名人書畫精典》等45部書法集,還編入了《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中華名人大典當代卷③》、《中華文藝家大辭典》等15部辭書。十多家媒體都相繼報導了他的事跡。
2007年,董保元榮幸入展了「南京百位名人檔案展」。獲得了「新世紀百名書聖畫聖藝術家」、「當代中國德藝雙馨書畫家」、「中華慈善藝術家」等200多種榮譽稱號。他還擔任了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協會理事,中國文人書法家協會理事等,印刷出版了《董保元篆刻選》一書。
董保元退而不休,老有所為,追求藝術無止境,終成大家;他老有所為,心繫社區建設,關心下一代,經常熱心為喜愛篆刻的孩子們講課, 耐心傳授篆刻技藝,培養孩子們的興趣。2008年在南苑街道舉辦了「創文明城市為奧運加油八旬翁董保元書法篆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