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訂單消失以後:兩個時空裡的義烏生意

2020-12-18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經濟觀察報」(ID:eeo-com-cn),作者:陳伊凡,36氪經授權發布。

理性·建設性

隨著全球復工復產推進,一些國家的消費和生產正在重啟,這對於在義烏的商家們來說是一個好兆頭,但能恢復到什麼程度?之後會不會有變動?未來是什麼樣?

今年,可能是聖誕老人最寂寞的一年。

而這座承載著全世界超過60%聖誕用品出口的東方小城義烏的商戶們,也正在度過最艱難的一年。原本4月就開始的聖誕訂單,至今都鮮有人問津,往年6月份聖誕訂單基本就已經結束,但今年,商家們還在觀望,期待接下去的7月能出現可能的復甦,挽回上半年的損失。

一面是取消的訂單、彷徨的外貿企業主、關閉的印度餐廳、停滯的貨運業務,另一面是火熱的直播、兇猛的電商、隨處可見的電商培訓廣告和電商學校……各色元素在這個浙中小城碰撞。

隨著全球復工復產推進,一些國家的消費和生產正在重啟,這對於在義烏的商家們來說是一個好兆頭,但能恢復到什麼程度?之後會不會有變動?未來是什麼樣?誰都沒底。

「最難的時候還沒有來,如果下半年還是繼續這個狀態,可能也就關門了。」有外貿企業主說。

「疫情只是一次催化劑,其實外貿訂單這幾年被跨境電商擠壓的也很厲害。」一位義烏的商人這麼說。

義烏的商家們,或許是最熟悉國際局勢變化的一群人,和在義烏做生意的人聊天,他們對於中東戰爭衝突、美國貿易政策變化、東南亞疫情的詳細情況,甚至中印邊境什麼時候可能緩和解封,都能侃侃而談。因為國際局勢的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到這裡人的生意。

外貿尋路

義烏國際商貿城,是這座城市的地標性建築。營業面積400餘萬平方米,擁有7萬個商鋪。

「2塊錢,2塊錢批發價,2塊錢還嫌多。」

一層的玩具區,店主們熱火朝天兜售著自己的產品。一位女商家舉著店裡的橡皮球吆喝著。店鋪外面掛著招聘啟示,要求類似:一要會電腦,二要會英文。一個來自非洲的客戶拿著手機,用流利的中文在店鋪裡挨個詢問是否有出售一款玩具槍產品。

與嘈雜的玩具區對應,樓上的工藝禮品區格外安靜,這裡主要做外貿出口的訂單,節日氣氛濃鬱,聖誕節的飾品、擺件、聖誕襪、雪花球、彩燈、聖誕球掛滿貨架,一些店裡擠滿了掛了彩燈各式各樣的聖誕樹,3塊錢一個的聖誕掛件,25塊錢一個的聖誕玩偶……讓人誤以為進入了西方的聖誕。往年這個時候是訂單最多也是他們最繁忙的時刻,因為從訂貨、出貨、運輸,抵達國外,正好能趕上聖誕節的銷售。

「拿貨不啦?」

店員拎著一個木製的聖誕老人掛件晃著,「100件起拿,不零售。」她熟念地遞上擺在桌上的名片說,不想錯過任何一個可能的客源,「要貨掃上面二維碼就可以」,順便加上一句,「我們也會做一部分內銷」。

「6月份有稍微好一些,但採購也基本上快結束了。」一位從事聖誕飾品外貿出口的店員說。比起前面主動詢問的店員,這位戴著眼鏡的小夥子顯然不願意多費口舌,如果7月8月的訂單量能上來,或許能夠減少一些損失。

工藝品們的日子也許算是外貿行業裡較為好過的領域。

鄔元璋,是一家風鈴工藝企業的總經理,企業的創始人是一個臺灣人,因為市場集中程度高,他們如今在風鈴出口上可以做到亞洲第二大水平,主要針對美國大型超市,例如Costco的批發出口,疫情發生後,他們的訂單量減少了40%左右。儘管6月中旬開始有所好轉,但與往年相比訂單量少了很多,如鄔元璋所說,往年一款產品大概是2000-3000的訂單量,現在大概是240-360的量。不過,因為有穩定的客源,形勢在逐漸好轉,即使是工廠的工人,有許多也在他們這裡幹了十幾年,一是如他所說的福利待遇好,二是在風鈴廠幹了之後,他們也很難找到需要同樣手藝的工廠。

行業的特殊性,使得像鄔元璋他們這樣的風鈴企業正在逐步好轉中。但從事外貿服裝出口生意的羅女士就沒有那麼幸運。

距離蘇溪鎮人民政府大約45分鐘車程的廠房裡,羅女士在廠房旁的一個辦公室接待了我們,身後的柜子上擺滿了包裝好的各式服裝,辦公室外的衣架上,是各款服裝的樣品。比起專門做一個地區的外貿服裝出口商,做工貿一體的羅女士的境況相對好些,畢竟沒有「把雞蛋都投到一個籃子裡」,並且沒有經過中介機構,是自己直接對接外商,她們主要做歐美,也會做一些東南亞的訂單。不過,這樣「相對好些」的狀況並沒有帶來實質性的好轉。

「6月份有好轉一些嗎?」

「沒有。」

「有什麼緩解措施嗎?」

「沒有。」

羅女士說,最難的時候可能還沒有到來,等到下半年到明年,如果還是現在這個訂單狀態,自己墊的錢虧得差不多,房租和銀行的貸款還要按期交付。他們現在在內部管理上,儘量控制內部成本,把用料儘量節省下來。

外貿企業主們的心態與前幾個月發生了變化,三、四月份的狀態更多是愁無法復工復產,那時候,年前的單子還沒走完,交不了貨。當時,政府派人到勞動力輸出大縣招工,義烏市人社局和財政局還聯合推出《關於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加強企業用工保障的意見》,提出企業包車補助、自行返義員工補貼、落實專車接送、鼓勵企業多途徑招錄新員工等相關保障政策。

但當年前訂單做完之後,很多工人開始面臨無工可做的狀況,於是到了6月份,很多工人又已經返鄉。

由於國外疫情的影響,一位義大利的客戶直接取消了一個季度的訂單,因為這位客戶的店也一直到6月份才開始開張,往年這時候,羅女士的企業已經開始在為這位客戶趕做訂單,大概會有8-10萬件左右的規模。還有一部分已經做好的服裝,等待客戶通知發貨。一些款式取消了,原來一個季度可能會下10個款,現在下3-4個款式。

辦公室旁邊,掛滿了出口各地的服裝樣式,大多還停留在夏裝和春款上。在隔壁的工廠裡,穿過布料間,是已經裝箱的等待運出的貨,幾個工人在產線上工作著。按照往年的慣例,這時候歐洲市場應該要出一些秋冬款的服裝。

內銷或許是一條路。6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提出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幫助外貿企業紓困,確保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堅持市場化運作,鼓勵外貿企業拓展銷售渠道,促進國內消費提質升級。落實地方屬地責任,因地制宜推動出口產品轉內銷工作,重點幫扶本地區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外貿企業和中小微外貿企業。

不過,對羅女士來說,這條路並不適合她。

「我們本來出口以襯衫為主,內銷已經是飽和的,十幾年前是因為內銷市場飽和,所以外貿才做起來。」羅女士說,另外,內銷的邏輯和外貿完全不同,前者拼的是庫存,外貿企業則是按照訂單出貨,此外,不同地區對花型、面料、質量、尺寸有不同的需求,很簡單的邏輯,歐洲市場最小碼的衣服,可能在中國就已經是最大碼了。

「市場細分化已經很成熟,內銷就是內銷,外貿就是外貿,馬上掉轉船頭是很不容易的。」劉靖在義烏做外貿的貨運20年了,對接諸多外貿供應商,這也讓他能夠全面洞悉這裡發生的細微變化。他有一個做美妝產業的客戶,產品銷往中東、歐美還有一部分銷往國內,不同地區匹配不同的銷售團隊,今年中東市場基本沒有訂單。他的一位同行,原來一個月能出140多個柜子,今年4月份才出了一個。

在劉靖看來,此次疫情對於外貿的打擊或許更像是一個催化劑的作用,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跨境電商業務對傳統外貿的打擊很大,而且跨境電商每年增長很快,他的一個客戶,去年一周也就不超過三十個貨櫃,到今年4-6月份,每周可以出到150條貨櫃。

跨境電商,羅女士她們也不是沒有嘗試過。2018年她們招了人,依託亞馬遜平臺做跨境電商業務,但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投入,做跨境電商要對各種促銷日了如指掌,例如「黑色星期五」,有多少優惠,有多少累加的折扣,什麼時候能用,什麼時候不能用,對於操作人員來說都是考驗,需要投入一個團隊專門運營。

「我們針對亞馬遜做的衣服,現在還發不掉,貨賣不出去也不可能運回來,只能處理掉。」羅女士說。萬一對市場把握不好,整個做不起來,這些運到海外的衣服就成為庫存,本來面料放在自己的倉庫,還能4塊錢一米,可是做成衣服,還需要付工人的成本,如果沒賣出去,反而虧本。

消失的印度餐廳

與外貿出口的蕭條直接相對應的,是義烏的外商們變少了。

到過義烏的人都知道,這裡「有一流的印度餐廳」;義烏的高鐵站專門有一條國外人員通道;沿街店鋪招牌上往往會有三種語言:中文、英文和阿拉伯文;在貨運公司店面招牌上,用英文和阿拉伯文寫著「Door to Door Cargo」;城北路的印度餐館,往往從老闆到員工都是印度人,他們大多會說中文,個別說得流利,點餐時會熱情推銷他們的招牌菜——各色咖喱,用餐期間隔三差五過來問一句「好吃嗎」?

義烏的印度餐廳

往年的下午五點半左右,是義烏國際商貿城大多數店家下班的時候,那時公交站擠滿了人,一些中東、印度、非洲面孔的人們背著黑色公文包,或者提著裝得滿滿的布袋從商貿城出來。他們多是在義烏從事外貿行業的外商們。

印度,是義烏出口商品最多的國家之一。根據義烏國際貿易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的數據顯示,2020年至今義烏出口目的國的排名中,印度排名第二,為6.5億美元。而在此之前,印度曾多年成為義烏對外出口最多的目的國,2015年,義烏對外出口商品總額為338億美元,對印度出口為180億美元。

但今年的氣氛冷清許多。

5月12日,印度總理莫迪在3月24日頒布全國封鎖令之後的將近50天裡,再度宣布延長「封國令」,3月23日,義烏國際貿易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上發布了一則風險預警,印度政府財政部長尼馬拉?西哈拉曼(Nirmala Sitharaman)在其2020-21年政府預算中宣布,上調家具、鞋類、家電、手機零配件、玩具等產品的進口關稅。

6月中印邊境的衝突升級。

「6月份出了這樣的事情,我們很多貨又不敢出了。」劉女士是一家叫做AMKAY的外貿代理公司,印度商人把訂單給她們,她們負責找供應商拿貨,然後發給貨運公司。她的老闆是一個印度人,在義烏做了十幾年。今年,印度老闆留在香港,來不了義烏,只能遠程和她們溝通工作。福田商務公寓,坐落在城北路和城北中路,這座公寓裡幾乎都是和AMKAY一樣做外貿代理的公司。「我們對面也是一個印度老闆開的外貿代理公司,直接就滯留在印度進不來。」「你看到的街上的這些外國人,比以前要少一半了吧。」她無奈地笑笑。

許多印度餐館大門緊鎖。透過玻璃門還能看見裡面的餐桌椅和吧檯落寞地蒙著一層灰,或許只能從東南亞式豔麗的招牌中看到曾經的熱鬧。

疫情期間,為了鼓勵外商回歸,義烏市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在春節和疫情防控期間,為外商開通24小時熱線,發布中英文版的指南,解答疫情防控期間移民與出入境問題。

「6月份,外商到義烏還是慢慢多起來了。但是針對印度的外貿型企業現在影響特別大。」劉靖說,「而且印度市場有一定的獨特性,如果是很針對性做印度這塊市場的話,很難再開拓其他的出口方向。」

談話間,劉女士的印度老闆給她打了電話,確認一個訂單的信息,她用英文逐個報出訂單的數字和發貨的情況。「現在就等著7月份看看有沒有好轉,我們先把貨準備下。」

直播裡的另一個義烏

籠罩在義烏上空的外貿訂單消失陰霾,正在被另一重光照亮。

義烏北下朱,是義烏的直播電商聚集點。路口拱門上寫著「中國?義烏江北下朱電商小鎮」。進了這道拱門,好像與義烏國際商貿城並不處於同一個時空。

滿大街大紅招牌上醒目地寫著「爆款之家」、「網紅產品」、「平臺對接」等字樣。嘈雜,混亂,三輪板車往來穿梭,載著貨物,或者前來尋貨、衣著豔麗的電商主播們,黑色塑膠袋裡,裝著淘來的各種爆款。賣烤串、燒仙草、炒麵的攤點支在各個路口,東北口音的胖老闆揮汗如雨地把一份炒麵甩進塑料盒裡。

走在街上,隨時能被塞進一張直播電商培訓的傳單,有試聽課,現場線下教學,傳單上書:「5G直播培訓基地,最專業的老師,最便宜的學費,最乾貨的課程,最完善的售後。」一些沿街店面上,還貼著出售抖音、快手帳號的廣告。在疫情影響下再次被吹起的直播經濟風口,給北下朱這個小區又點了一把火,義烏的商家們也看到了新路子。

主播直播中

「歡迎大家來到我的直播間,今天這排商品一律9塊9!9塊9!」7月3號的義烏廿三裡撥浪鼓廣場的「撥浪鼓·夜集市」活動,,好像一個小型北下朱,商家們紛紛在廣場上擺攤賣貨,直播吆喝。

「貨郎先生」的老闆娘衣著靚麗,在商品間闢出一塊地方,擺上直播設備,自己上鏡賣貨,7月,義烏的天氣悶熱潮溼,頭上的汗混著化妝品,在臉上留下汗漬,她還是興致頗高。

這是廿三裡街道辦事處和義烏市婦女聯合會合辦的一場活動,聚集了70多家企業,在廣場上帶貨直播。一家參會的車行,則在這次的直播中賣出了1輛125900元的別克轎車。

陶小燕,在義烏做了三十年的生意,賣一些小飾品,在國際商貿城也有攤位,她不做外貿,一直做的是內銷的生意,儘管由於疫情影響,訂單量有所下降,但6月份之後有些微好轉。她在義烏有自己的工廠,工人只有往年的一半,但因為訂單量減少,所以現有的勞動力能夠支撐。今年她開始試水直播賣貨,直播業務由她的兒子負責管理,「年輕人說直播能夠拉動一些銷量。」一天做一場,一場4個小時,有自己的直播團隊,有時也會從外面找專門的直播團隊。說話間,有客戶開著手機直播,前來尋找貨源,陶小燕熱情地推銷她們的網紅產品。

義烏半島酒店銷售部門的夏女士也和同事在廿三裡擺了一個攤位,這是她們酒店集團推出的新模式——花了3年左右的時間挑選、聯合廠家,直接售賣酒店使用的一些產品,例如飲用水、牙膏牙刷、健身包、酒店餐廳用的雞蛋等等,「所有的產品都是廠家直供,如果客戶在住宿期間發現產品體驗很好,可以從我們這裡直接下單,價格都是出廠價,比如一瓶水,其他渠道售賣可能要10塊錢左右,我們這裡買2塊錢就可以了,酒店從廠家那裡收取服務費。」夏女士說。除了在酒店裡,他們還在小區裡推到家服務。這個模式並不是專門針對此次疫情推出的,2019年下半年正式推出,到了2月份由於疫情,小區封鎖,她們推出了到家服務,廠家專車配送到當地,酒店派人到高速路口接車,把產品送到各個小區。

夏女士說,集團之後還會推出直播房的設置,「畢竟趨勢在這裡。」集團會讓廠家的老闆們過來做直播,「老闆自己做直播,老闆們就是第一責任人,會很用心經營自己的產品。」今年,她的很多同事都去考了直播證,她自己也考了一個。

但其實,直播帶貨本質上只是一種營銷手段,很難解釋是否能夠給企業帶來更多收益。

「直播現在基本上還是處於投錢的狀態,還沒有錢賺。」陶小燕說,「貨還是需要的,所以我們做傳統生意的還是要把生意做好。」

相關焦點

  • 海外搶廁紙,義烏小商品城的老闆們生意就好了?未必
    作為世界小商品之都,浙江義烏是國際日用品貿易鏈上的重要一環。當前,穩定外貿、擴大出口、搶佔全球市場和提振內需成了一批長三角企業的著力點。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老闆們是對貿易形式尤其外貿訂單最敏感的人群之一。他們最近的生意怎麼樣,心態又如何? 細分化市場的憂愁 3月20日,義烏春意融融,最高氣溫一躍升至25攝氏度。
  • 復工進行時:1.4萬義烏老闆1688直播間裡談生意
    原標題:復工進行時:1.4萬義烏老闆1688直播間裡談生意   2月18日,義烏國際商貿城的1區和2區,比原計劃提早3天開市了。
  • 義烏聖誕工廠:供全球80%用品如今訂單下滑一半,商鋪轉租成空城
    李強的店鋪位於義烏國際商貿城的三樓拐角處,這裡聚集著義烏的聖誕商鋪,一年四季都在播放聖誕音樂。他告訴AI財經社,受疫情影響,美國進口商不能來看貨,只能轉線上,店裡的聖誕LED燈飾品訂單比去年少了40%。節日燈產品起家的李強,2013年來到義烏商貿城做出口外銷,主打美國市場。每年的聖誕裝飾燈佔其總訂單的60%。而今年,訂單的大幅減少讓他被迫下午三四點就關門,並在朋友圈兜售積壓的裝飾燈。
  • 疫情下聖誕節出不了遠門,義烏的家用聖誕樹出口訂單爆了
    記者 | 趙曉娟 編輯 | 牙韓翔1很顯然,今年大多數人的聖誕節要在自家裡度過了。中國義烏出口的聖誕樹透露出這一趨勢。一名在義烏做了10年聖誕樹批發生意的賣家告訴界面新聞,今年小型聖誕樹頗為熱銷,比如60、90釐米的聖誕樹是海外訂單中的熱門。這位賣家稱,家庭類聖誕樹通常包含小型、中型兩類,小型以60釐米和90釐米兩個規格為主,1.2米、1.5米算中型。而1.5米以上就是大型聖誕樹了,3米以上的通常需要定製,用於商業類場所或者戶外。
  • 義烏小商品市場轉型之困:生意斷崖式下降 會被電商取代嗎?
    攝影/本刊記者 杜瑋義烏小商品市場轉型之困本刊記者/杜瑋發於2020.8.03總第958期《中國新聞周刊》往年這個季節,是陳愛玲最忙的時候,有時一天能接六七個訂單。但在今年的7月10日上午,既沒有外商來店裡採購,也沒有接到國外下的訂單。
  • 在商城生根發芽 張麗敏:我與義烏市場共成長
    她在義烏國際商貿城拼搏了近15年,依託這個國際化貿易平臺,把產品賣向全球。張麗敏作為2019年義烏購最美老闆娘之一,是丈夫的賢內助,一個家庭的堅實後盾,更是國際商貿城創業大軍裡的一名有勇有謀的女「戰士」。
  • 一個西方人拍下他眼中的魔幻義烏
    雖然生意很成功,但他們還是住在員工宿舍裡。父親在努力打拼,讓工廠更加穩定,希望未來可以給女兒提供她想要的生活。年紀稍輕的一家四口,夫妻倆是溫嶺人,現在在義烏安了家。他們做聖誕球的新工廠即將建好,媽媽決定不再做生意,給兩個即將上小學的兒子做陪讀。一對姐妹,姐姐在外地上學,妹妹留在義烏的家裡學做生意,學校放假的時候,姐姐才會回到義烏,姐妹倆肩並肩在聖誕用品工廠裡幹活。
  • 「承包」全球聖誕生意的義烏商人們:美國人的聖誕節,該過還得過
    最近幾天,浙江義烏的國際商貿城一區3樓,幾乎是一片紅色的海洋,這裡主營各類節日用品,火紅的燈籠和中國結正提示著來者農曆新年已經不遠了。而就在同一個樓面上,另一些經營戶卻迎來了一年裡最悠閒的時光:雖然全球近8成的聖誕用品可能出自這些做「聖誕生意」的義烏老闆之手,但是每年聖誕用品的出口多集中在夏季,最遲至9月就已基本結束。
  • 越南盾大幅貶值9.3% 義烏紡織企業擔心訂單被搶
    這一消息讓不少東南亞國家突感意外,也給義烏市場上經營戶帶來了焦慮。尤其在紡織服裝業,由於越南當地加工費用比義烏低兩三成,不少紡企紛紛擔心客戶將外貿訂單轉向越南。  出口貿易:  經營戶擔心訂單被搶  由於剛過元宵,義烏相當一部分本地企業並未完全開工。
  • 農村娃在義烏400塊錢起家,兩年賺千萬,買了20輛車...丨生意
    於是,劉鵬飛用那4000多元血汗錢採購了一批臉盆、水桶和鎖具,在大學校園裡擺起了地攤,一個多月後,不僅學費湊夠了,還略有盈餘。 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人脈後,他實現了「產業升級」,做起了「旅行社生意」。他拉來幾個要好的同學、師弟幫忙,在校園裡召集學生組建旅行團,包車到廬山等景點旅遊,投資回報率上了個新臺階。
  • 外國人在義烏|馬海生:義烏是我夢想開始的地方
    2018-08-10 09:10 | 義烏商報馬海生與客戶溝通訂單事宜「在義烏,有一群非常喜歡打英式橄欖球的人,而我是其中一員。」說這話的是法國客商馬海生。實習期結束後,馬海生轉正並暗下決心以後要開一家自己的外貿公司。期間,他依舊頻繁到義烏市場及周邊工廠看產品,了解價格和各種貿易流程,為之後的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9年,經歷了三年摸爬滾打的他毅然決定來義烏開創事業,創辦了義烏新雅貿易公司,為法國、澳大利亞等地的商超客戶採購日用品、電子產品、服飾等商品。
  • 賣口罩的小姐姐:一位義烏女老闆在非常時期的非常商機
    過去的兩個多月裡,這種臨時轉行並不鮮見,全球範圍內,紡織企業做口罩和防護服,汽車企業參與生產呼吸機,都已不是新聞。在義烏,當浪莎這樣的紡織行業巨頭也闢出生產線製造口罩,小體量企業的陸續跟進就顯得不足為奇。在外貿生意受影響的大背景下,造口罩、賣口罩對於大小老闆們而言,不僅是自救的手段,也可能是逆勢翻盤的機會。
  • 外國人在義烏|金飛:「我要向世界推介義烏」
    金飛來自阿富汗帕爾旺省,在義烏經商已近20年。作為最早一批駐義外商,金飛在義烏創立了一份不錯的事業,也與義烏結下了深厚感情。「義烏市場好,我們的生意才會好,義烏就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愛這裡,愛這裡的人們,愛這裡的生活。」金飛說。敢闖敢拼辦公司金飛的辦公室就在與國際商貿城一路之隔的福田大廈。
  • 義烏等候全世界:電商、直播與不準備燒錢的小商品商戶
    核心提示:在他做服裝庫存生意的義烏,疫情發生前後仿佛分別成兩個世界。春節前熙熙攘攘商的貿城,到現在,商貿城幾乎成了空城,「從3月份,就沒什麼生意了,幾乎是全部割斷。」 齊亮度過了他經歷中最難忘的春節。
  • 義烏小商品市場「雲開市」
    義烏小商品市場「雲開市」!全面復工以來,全國各地批發市場陸續恢復營業,但短時間內光顧的人並不多,這讓靠人流量做生意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的老闆們犯了難。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老闆們卻發現了新機會,昨天義烏十個行業的小商鋪集體「雲開市」了。
  • 過年啦,義烏鄉村年味濃
    春節,成了這個小城裡唯一的一個全民放假的節日,商貿城房價,街邊的各色小店齊齊關門,連飯店都打烊,路上車輛稀少,寒風吹動樹枝,冷冷清清。家在義烏的人才知道,過年,義烏的鄉村有著濃濃的年味。兩百多萬的外地人都回家了,擁有70多萬常住人口的義烏本地人也回家了。
  • 社會學調查丨連結著全球市場的義烏,疫情之下的變與不變
    「這兩個月的生意與往年比較,如果要用百分比形容的話,大概下降了98%吧」,一位巴拿馬商人這樣告訴我們。在義烏生活了12年,這是他的生意第一次遭遇滑鐵盧。因為新冠疫情,巴拿馬政府於3月13日宣布進入全國緊急狀態,並於3月23日零點起暫停所有巴拿馬進出港國際航班。一月份還有訂單的他,生意從三月開始下滑,兩個多月來一直沒有好轉。
  • 1688盲盒個性化訂單暴增,義烏一工廠每日發貨上萬件
    1688盲盒個性化訂單暴增,義烏一工廠每日發貨上萬件 2020-12-16 16:05
  • 阿里巴巴和義烏合作,全球最大線上線下市場牽手,義烏小老闆們很興奮
    6月19日晚上9點多,在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區市場裡,經營陶瓷工藝品生意的夏舜發了條信息到朋友圈,「沒想到,今天在店裡和我聊了半天的領導竟然是阿里巴巴的CEO張勇!」阿里巴巴的新掌門來了又走,義烏國際商貿城裡的生意一切照舊。每年這個時節,正是義烏商貿城的聖誕訂單旺季,無論國際貿易形勢如何風雲變幻,義烏總是全球最大的聖誕用品集散地,聖誕樹、玩具、服飾等上萬種商品,約佔全球60%的市場份額。2018年,義烏市聖誕用品出口22.65億元,同比增長18.12%。
  • 義烏庫存生意 曾經燙手山芋如今風生水起
    浙江在線06月21日訊 6月16日,義烏下王庫存專業街開業。這裡聚集了1500多家庫存經營戶,7000多人參與經營。據義烏庫存行業協會不完全統計,2012年行業成交額突破了30億元人民幣。  做「庫存」,是義烏市場上一門特殊的生意。顧名思義,「庫存」就是倉庫裡的存貨,一般會被低價處理。